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國的關系
A. 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六、依法治市的觀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觀念的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擁有一種神聖的情感,一種在忠誠與信仰基礎之上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一種由此激發出的對法律的信賴、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既是一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實現基礎,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法治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抑,沒有深厚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和法律這種特殊社會范疇的觀點、看法、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定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又與社會的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一個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傳統緊密聯系。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與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間,法律制度又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的,從發生上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從而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意識。同樣,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權力運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不僅是法治建設內在的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狀態的一項標准。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的內涵,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學者用「法治的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認為法治的精神是一種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觀念力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的尚法理念。其實質是關於法在與國家和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對這一關系所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持有的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風貌的方向和靈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即使法制狀況不為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也會逐步走向完善。現代法治社會中,構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一社會中,人們有無抵抗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准之一。公眾掌握了判別法律正義與否的標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惡從善的內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它要求全社會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認法律這一種權威。如果公眾心目中認同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麼這個社會就肯定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統治者守法,不承認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約的主體。四是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人文條件,它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行為自由。權利文化的凝聚形態是權利本位理論(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等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的精神理念,它的產生及存在是與現代社會中社會主體的公民角色分不開的。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對法治理念的產生及其內涵進行了詮釋(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態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政治國家則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並共享的公共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市民社會的市民同時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市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換、競爭與合作的相互關系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利,弘揚個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要廣泛參與政治生活,主張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這些權利的要求與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就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它展示著一種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中的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平等、自由為軸心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一(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公民意識的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是權利義務觀念的簡單合成,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范認同。公民意識包括合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社會制度合理與否的價值評判;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從而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系;積極守法的精神,基於合理性意識與合法性意識而形成的護法精神、權利主張精神和義務的自覺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託於公民共同體,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則構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識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確立。贊同3|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thyzt111 | 二級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7-11-14 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對於法制實踐具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2010-12-9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具有的充分的開放性這一鮮明特徵 3 2010-8-30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的基本特徵 2010-7-7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解決哪四大問題? 2011-11-10 簡要回答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其相互關系如何? 6 更多關於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社會主義 法治 法治 理念
其他回答 共1條
2007-10-31 11:26 jinyanyan2 | 一級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它標志著黨中央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了黨加強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和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加強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強化政法隊伍建設、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能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以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根據新時期新階段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從政法工作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創新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正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政法工作實際出發對政法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和升華。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行為准則和方向。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要求的司法體制是現階段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任務,但由於受西方法理思潮的影響,我國現行司法體制改革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置疑的問題與不足,西方國家各種法治思想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干擾了司法體制改革的健康順利發展,迫切需要根據我國司法工作實際,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澄清模糊思想認識,明確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滿足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需要,必將對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政法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提供了根本指針。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指導政法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是政法工作進一步服務大局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我國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是擺在各級政法機關、部門面前的重大任務,譬如在立法規劃中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經濟立法、社會發展立法和保護生態環境立法的協調統一;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如何正確處理既重視案件辦理數量也重視辦案質量的關系等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思想來指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為新時期政法工作的科學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和戰略性的思想武器
B. 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是邏輯層遞關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內部分。
依法治國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督等內容組成。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因為一個國家的整個管理活動,不僅是靠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社會管理機關來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級人民政府與國家執政機關的強制推進。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那麼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和實現基礎。
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大環境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大環境,就根本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裡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C. 闈渚濇硶娌誨浗鏄鍥藉舵不鐞嗙殑涓鍦烘繁鍒婚潻鍛,鍏崇郴____,鍏崇郴____,鍏崇郴____
鍏ㄩ潰渚濇硶娌誨浗鏄鍥藉舵不鐞嗙殑涓鍦烘繁鍒婚潻鍛斤紝鍏崇郴鍏氭墽鏀垮叴鍥斤紝鍏崇郴浜烘皯騫哥忓畨搴鳳紝鍏崇郴鍏氬拰鍥藉墮暱娌諱箙瀹夈傚繀欏繪洿濂藉彂鎸ユ硶娌誨滻鏍規湰銆佺ǔ棰勬湡銆佸埄闀胯繙鐨勪繚闅滀綔鐢錛屽湪娉曟不杞ㄩ亾涓婂叏闈㈠緩璁劇ぞ浼氫富涔夌幇浠e寲鍥藉躲
浠ュ痙娌誨浗錛屼互闆嗕綋涓諱箟涓哄師鍒欙紝浠ョ埍紲栧浗銆佺埍浜烘皯銆佺埍鍔沖姩銆佺埍縐戝︺佺埍紺句細涓諱箟涓哄熀鏈瑕佹眰錛屼互鑱屼笟閬撳痙銆佺ぞ浼氶亾寰楓佸跺涵緹庡痙鐨勫緩璁句負钀借剼鐐癸紝寤虹珛涓庣ぞ浼氫富涔夊競鍦虹粡嫻庣浉閫傚簲銆佷笌紺句細涓諱箟娉曞緥浣撶郴鐩擱厤濂楃殑紺句細涓諱箟鎬濇兂浣撶郴錛屽苟浣誇箣鎴愪負鍏ㄤ綋浜烘皯鏅閬嶈ゅ悓鍜岃嚜瑙夐伒瀹堢殑琛屼負瑙勮寖銆
D. 關於依法治國幾個問題的思考
【內容摘要】法治和民主總是聯為一體的,就如專制與人治不可分割一樣。我們實行依法治國,是為了發展,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實現"民治"。依法治國,即是變人治為法治,必須重在管權、重在治官。實行依法治國,關鍵在於執政黨建設。黨的領導是不能動搖的,但黨要善於領導,黨的執政方式要適時轉變。黨的執政方式的轉變過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的過程。
自從中央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以來,得到了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和支持。有關依法治國的宣傳報道和理論研討日見增多,各級、各方面領導者也紛紛發表講話,有的地方還做出了依法治省或治市的決定。這當然是很好的事。說明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堅定不移地走向法治,說明依法治國符合時代進步潮流,深得民心,不可逆轉。在當前宣傳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過程中,有一些重要問題還須進一步加強 學習 和研究,以不斷提高我們、特別是各級領導者的認識,把這項關繫到黨、國家和人民命運的事情做得好些、更好些。
一、依法治國與發展民主
我們一些地方領導同志在談到依法治省、治市、治縣的時候,很少涉及民主,很少研究在本地區如何發展和擴大民主,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治事"本身,而不太關心或不太明確由誰來治事這一根本問題。應該說,這是依法治國問題上的一個認識誤區,應引起重視並加以糾正。
依法治國淵於近代以來的法治思想。從歷史上看,法治的基本思想是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以及一系列與此相聯系、相融通的自由、民主理念和原則。近代以來的法治均以民主為基礎和基本價值內涵。這是同以往任何形式的法制的根本區別。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民主思想以及一系列貫徹民主的 制度 和原則,就根本談不上什麼法治。
法治與民主總是聯為一體的,就如專制與人治不可分割一樣。資產階級最早將民主與法治聯結在一起,他們以民主為旗幟,以法治為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的專制與人治。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實行法治的國家,即是民主之國;真正的民主國家,都是實行法治的。盧梭說過:"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一切合法的政府都是共和制的。"(P51)資產階級以他們的民主理論和法治思想為指導,走上了一條體現文明與進步的依法治國道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法治進程,以議會制度、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民主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民主機制,日益建立和完善起來,從而為資產階級的依法治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資本主義國家的依法治國受其階級局限性的影響,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全面的法治,但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已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
我國是人民民主的,是人民群眾真正能夠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現在倡導法治,實行依法治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發展,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實現"民治",即由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治理國家和社會。這是我們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出發點和著眼點。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講的十分明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民當家作主不是漂亮的 口號 ,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邏輯論證上,它必須付諸民主實踐,並依靠相應的法律制度提供切實保證。我國五十年的實踐證明,實現人民民主,靠人治沒有希望,只有搞法治才有光明前途。應當承認,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民群眾在理論原則上被賦予國家主人的最高民主權力,而實際上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少數領導者個人,以致在人民當家作主與人民實際感受到的民主之間有著較大的距離,形成強烈的反差。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長期忽視民主法制建設,沒有適時提出和實行依法治國方略。改變民主的理論原則與實際情況相脫節的矛盾,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有並切實感受到主人翁的民主權利,是我國政治建設中必須解決好的一個根本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靠法治,實行依法治國。
法治離不開民主,依法治國要依靠完善的民主制度。我國在走向法治,實行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是健全和完善各項民主制度。因為發展,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黨的十五大把"健全民主制度"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健全民主制度,要從兩個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層面上同時展開,即既要堅持和完善各項基本政治制度,又要不斷發展和擴大基層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是我國最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這些基本政治制度,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當前最需要加強一些具體制度以及運作機制、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建設,保證這些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在堅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時,要大力擴大和推進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這是最廣泛的實踐,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人民群眾是最講實際的,當他們真正能夠依法享有各種權利和自由,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的時候,依法治國才具有實際意義,並由此獲得最廣泛、最強大的動力而能不斷向前發展。
的進步性及其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是以為基礎,以實現人民民主為目標,以不斷推進的制度化、法律化為根本內容。我們實行依法治國,所依之法,只能是民主之法,人民之法;所治之國,也只能是民主之國,人民當家作主之國。判斷是真的依法治國還是假的依法治國,衡量依法治國達到什麼程度,主要是看的發展狀況。因此,作為依法治國的領導者和推進者的各級黨政機關及其領導人,要牢固確立民主與法治相統一的思想觀念,要堅定不移地把發展和保障人民民主作為依法治國的目標和內容,在實行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都要抓住發展和保障人民民主這個根本。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依法治國的正確道路大踏步向前邁進。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治官
有人說,依法治國,既要治官,又要治民,兩者同等重要。此說似乎很全面,但嚴格講是不確切的。不錯,作為社會成員的官與民,既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同時也是依法管理的對象。全體公民,包括做官的和普通百姓,都應該遵守國家法律,都必須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誰違法了都得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治官、治民的話,那麼這兩者是完全統一的,統一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也不存在哪個重要哪個次要的問題。我們強調依法治國要重在治官,是從官員在國家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而言的。明確這一點,強調依法治官的重要性,對推進依法治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治民是相對於民治而言的。對於資產階級來說,實行依法治國,本質上是為了治民。雖然他們也講民主,也說民治,但實質上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治民,以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地位。是人民的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的本質內容不該是治民,而應是民治。我們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出發點,決不是藉助國家法律去治理人民,而是讓人民依法當家作主、治理國家與社會。民治與治民,兩字顛倒,體現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治國思想和治國目標。我們所要選擇的,只能是前者,而不可是後者。 ;
E.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道路和正確方向。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3、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