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以文化人
① 依法治國的作文50字以下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我們確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然而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更要注重以德治國。
百行孝為先,華夏子女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孝順。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孝順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漢文帝劉恆在母親卧病期間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口嘗過母親的葯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東漢黃香夏天為父驅趕蚊子,扇涼床和枕頭,冬天為父暖被;還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等。這些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舉動在古人看來是可以稱得上孝感動天,雖說有點誇張,卻是當代青少年乃至華人應該學習典範,只可惜現狀卻是截然不同。愛劉德華成痴的楊麗娟,為了見偶像一面,不惜讓其父親賣血捐腎,其父親最終無能為力選擇了躍入江里自盡。願意為只是陌生人的偶像付出一切,卻從來不回頭看一眼被自己逼上絕路的父親,這樣的女生連孝順都做不到,哪裡還有美德可言?上海浦東機場的刺母案同樣叫人心寒,一留學生只是因為母親不能給予所需的生活費,竟拿出尖刀砍、刺母親致重傷,這樣的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修養,也彌補不了在道德上的缺陷。
孝,貫穿千年歷史,若在我們這一代被弱化甚至丟棄,豈不是會被外國人嘲笑?讓我們撥開一點物質、資本的迷霧,拾回第一美德——孝,人人做到孟子所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構建起和諧社會,這樣的中國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再邁向新的輝煌。
在孝的基礎上,「知節明禮」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凸顯重要。一位年輕人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眼看前幾個人的學歷都比自己高,便自覺沒什麼希望了。當他走進董事長的辦公室時,順手撿起了門口的那張漬紙並扔進了垃圾桶。只因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他就被錄取了。這位年輕人就是製造了美國汽車業一時神話的福特。能夠看得見眼前的小事,懂得如何彎下腰,這一種謙卑的美德正是為當下不少年輕人所缺乏。同樣是應聘現場,北京某大公司的測試卻讓人感嘆。最後幾位優秀的面試者被請進了經理的辦公室,在經理外出的二十分鍾裡面,他們百無聊賴地拿起了桌面上的文件,左掀右翻。結果可想而知——無一被錄取。隨意翻看別人的東西,連尊重他人這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的人,再優秀也難以取得成功。
人們總會忽略身邊的小事,以為它無關要緊,殊不知一個小舉止就可以反映出個人的修養美德。個人、社會乃至國家,都需要「知節明禮」,方能和平共處。日本、韓國等不少東南亞國家都在大力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因為他們知道,文化軟實力的力量比槍支炮彈來得更為驚人。而我們呢,幾年來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強調法制建設,落下了文化、道德,若再不重視以德治國,恐怕只會在無形之中一步一步喪失了最根本的內在。
當代中國,依法治國上,法律系統需要完善,但想要真正強大,屹立於世界,以德治國尤為迫切。
② 如何把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依法治國和政策制度之中
一、堅持依法治理,推動全民踐行。70.4%的成人認為,在當前的思想政治形勢下,應把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方面,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一要在立法上求突破。「24字」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宏觀的概括,需要有更為具體的標准細則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應把「24字」進一步細化入法,讓法律條文更能反映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准則,更能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質、基本特徵和實踐要求,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法律依據。二要在普法上求認同。進一步改進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成效,加強憲法、法律關於對核心價值觀條款的宣講解讀,使人們進一步理解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種法律規定,違者是要受到追究,是要付出代價,從而增強遵守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三要在執法上求實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陽光政務,依法規范行政行為,優化執法權力配置,保證執法權力運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自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堅決克服亂作為、不作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在案件查辦中突出「24字」精神,樹立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強制力,保證司法公正公開,增強公民對法治的信心。嚴肅查處並公正審判每個案件,對損害國家利益、破壞公物以及企圖通過坑蒙拐騙、上訪鬧事等手段來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嚴懲不待,提高公民違法成本,迫使人們發自內心地敬畏法律、信任法律、遵從法律,養成遵法守法習慣。
二、強化黨政推動,增強認知認同。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應完善相應的制度機制,確保工作順利推進。一要完善融入機制。堅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之中,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教育教學督導評估體系,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動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完善實踐教育體系,著力建設一批青少年社會實踐平台,形成課堂教育、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通過循循善誘、春風化雨,使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大力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形成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融入到公序良俗之中,按照核心價值觀要求修訂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等行為准則,引導人們積小成為大成,積小善為大善。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以制定「十三五」規劃為契機,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領域,融入信用建設、法制建設、文化建設、社會管理等有關領域的專項規劃。二要完善政策機制。把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經濟政策中,在制定與人們利益密切相關的財政金融、工商稅務、商業貿易、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時,堅持經濟行為與價值導向相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推動經濟運行與道德建設良性互動。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加大對先進典型、道德模範的關心和幫助,從輿論上宣傳,從生活上關心,從物質上獎勵,從政策上優惠,如免費乘坐公交、免費體檢、排隊優先、減免稅費等,推動形成好人好報、善有善報的正向機制。三要完善宣傳機制。充分發揮主要新聞媒體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把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貫徹到日常宣傳、成就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中,弘揚主旋律,集聚正能量;高度重視網路傳播陣地建設,做大做強重點新聞網站,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佔領網路戰地;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微電影、手機報等方式,生動詮釋核心價值觀,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不斷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發揮「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作用,以優秀傳統文化、文學創作、影視作品、地方小戲等廣泛傳播核心價值觀念,嚴厲抨擊以丑為美、以恥為榮現象,鏟除滋生不良現象的土壤,為社會注入強大正能量。四要完善評估機制。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與推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制定規劃,完善措施,扎實推進;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定性分析與量化評定等方法,全面把握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接受效果;搭建動態檢測平台,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過程、培育模式進行多方位、全程化的監控預警,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探索基本規律,改進方式方法,指導面上工作;統籌效果評價、要素評價與環節評價,並依據評價結果確定優化標准和策略,不斷開創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新局面。五要完善糾偏機制。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對國家憲法、法律法規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嚴肅懲處執法不嚴、執法不公、不作為行為。建立獎懲機制,褒揚一切符合核心價值觀的集體和個人,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伸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批評和懲戒。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市統一的信用信息資料庫和共享、公示平台,把每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信用狀況納入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和公開;嚴格市場監管,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建立信用預警和黑名單制度,對恪守誠信的個人和企業,在各方面給予優惠便利;對失信者,使其一處失信,處處受制,形成法律和心理上的雙重震懾,使其害怕失信、不敢失信,促進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
三、推動社會共建,促進自覺踐行。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和全體公民應有的正確價值取向,應大力推動全民參與、人人實踐。一要發揮中共黨員帶頭作用。嚴格按照好乾部20字標准和「三嚴三實」的要求,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納入黨性修養、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訓中,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素質,特別是要抓住黨員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用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召群眾、帶動群眾,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凈化風氣、培育風尚,實現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引導各行各業中共黨員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做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守護者、建設者。二要發揮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作用。指導和督促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非公有制經濟以及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把核心價值觀作為企業、組織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堅持合法經營、合法活動,堅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覺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三要發揮社會公眾人物作用。引導企業家、文化名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別是「創二代」、新媒體人士、歸國留學人員等社會公眾人物,加強道德修養,提升價值追求,積極開展扶貧濟困、慈善捐贈等善行義舉,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四要發揮先進典型示範作用。要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積極培育、發掘、推廣先進典型,進一步完善先進典型評選、審定、發布、表彰機制,大力開展「安康時代楷模」、「最美安康人物」、「道德之星」「身邊好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人教身邊人,讓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可學、可親、可行,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
③ 依法治國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依法治國是在1997年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變,制度體系向囊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動態體系轉變,意味著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我們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系,確保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建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等制度,用法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修訂環境保護法、建立環保督察制度,用法治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
從治國理政的全局出發,更能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判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3)依法治國以文化人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的部署,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要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改革發展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有賴於法治賦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衛。繼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就能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④ 在行政執法中如何做到以人為本、文明執法
首先要認識到「以人為本、文明執法」是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必然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文明」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文化,與野蠻相對。嚴格、公正、文明作為執法活動中的最高標准,也是社會發展對執法活動的必然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在執法過程中,落實文明執法必須正確處理好監督與服務的關系,做到寓服務於監督之中、以人為本,做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站在服務全局的高度,為被執法單位搞好服務。
(二)、進一步提高執法隊伍素質。提高高執法隊伍素質是文明執法的前提,要把創建學習型機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增強幹部的法制意識、紀律意識、群眾意識和服務意識,達到與被執法單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的目的。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執法過程中要嚴格按准則、制度、規范和程序辦事,要做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確鑿,內容完整,真實可靠,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文明執法。
(四)、嚴格執法紀律。要進一步加強執法人員的紀律作風建設,嚴肅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和群眾紀律。實行執法紀律的責任追究制,認真執行幹部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堅決杜絕以權謀私行為,維護執法形象和威信,才能將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真正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