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免責事由不屬於的有
A. 侵權的民事責任有哪些免責事由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一般為
緊急避險
自助行為
職務行為
受害人同意
B. 試述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專是由:過錯責任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C. 以下不屬於免責種類的有().答案:1,時效免責;2,無責任免責;3,協議免責;4,自助
2.無責任免責不屬於免責種類。
概括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認為免責事由有以下九種情況:
(a)時效免責;
(b)不訴免責;
(c)自首、立功免責;
(d)補救免責;
(e)協議免責;
(f)自助免責;
(e)人道主義免責;
(h)赦免;
(i)豁免。
D. 關於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損害[24]。有人認為正當防衛屬於法律所允許的,當屬合法行為,故而因正當防衛所產生的對他人的利益的損害,不屬侵權[25],因而不會發生民事責任,當然也就不存在免責的問題。只有在過當的情形下才產生民事責任。但此時已不存在責任免除的問題,而是應當承擔責任的問題。這種論點顯然存在下面的錯誤:一、混淆了不是侵權和不以侵權論兩個不完全等同的概念,也就是混淆了具體行為在一般條件下的違法性但在特定條件下的合法性與具體行為在一般條件下的合法性。也就是把特定情形下的正當防衛的行為和一般情形下具體行為等同起來了。那麼正當防衛是否屬於免責事由呢?正當防衛的具體行為如對他人的人身進行傷害,在一般的情形下是違法的,但由於發生在意於阻止他人對自身的不法侵害這一特殊情形,因而割裂了侵權行為和侵權責任之間的邏輯關系,阻斷了民事責任的產生,因此應屬於免責事由。
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26]。也有人認為,緊急避險也屬於合法行為,是故並不產生民事責任,也不存在免責的問題;但對該問題當具體地分析:如基於自然原因產生的危險,避險受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此時,如行為人本身就是避險行為的受益人,則根據公平原則,行為人的責任並不能當然地免除。只有在危險的產生是基於第三人而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和在行為人本人非避險行為之受益人的情形下,才產生對行為人的免責。否則明顯有違公平原則。 上述認識的錯誤在於:一、混淆了不是侵權與不以侵權論兩個不同的概念;理由同正當防衛;二、混淆了侵權民事責任和法律基於公平原則規定的公平責任。緊急避險受益人所承擔的不是侵權民事責任,而是公平責任。因緊急避險行為在般的情形下是具有違法性的,但由於其行為是基於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這一特殊情形下,該行為與侵權責任基於法律的規定已經割裂開,故而也阻斷了侵權責任的實際發生,因此也屬於免責事由。
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在權利人為保護自身的人身和財產權利,在情形緊迫而又來不及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它相應措施的行為。自助的具體行為在一般情形下是具有違法性的,但當行為人在來不及請求國家機關救助,若不施行一定的措施則將會使其發生的利益損害無法或難以補救的情形下而施行,則不作侵權論。由此可見,自助行為也是屬於對侵權行為和民事責任的邏輯關系的阻斷,是免責事由的一種。
職務行為 職務行為是指依照法律的授權及有關規定而損害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因授權行為的本身是經法律授權的,其行為本來就合法,因此並不存在有違法性。行為合法,則不存在侵權行為的成立,也就沒有民事責任的產生,所以也就不存在免責事由所界定的不以侵權論。職務行為的免責歸屬於法律的免責條款,而不是免責事由。
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同意加害人對其實施加害行為或者自願承擔危險及相應後果。其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受害人同意他人對他實施侵害行為和受害人同意對侵權人責任的免除。前者是對行為的許可,並不當然地免除責任。如果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可作為抗辯事由:一、受害人同意的內容違反法律和善良風俗的[27];二、致害人出於故意且不是基於對受害人的利益的目的而為,在侵害行為實施之前受害人也不能對該行為產生的後果完全預見的。只有在行為人之行為的發生是基於過失或有警告在先或受害人對後果有完全的預見的情形下才能免除行為人的責任,否則有失公平。後者則是受害人對行為人的責任免除,是當事人對權利的處分,無需法律的特別規定,不是當然的或者說是法定的免責事由。在此抗辯事由中,因行為人的行為是經受害人同意的,所以其損害所產生的原因是基於受害人本人,而非行為人。因此,是對行為人過錯的排除。行為人沒有過錯,也就沒有產生侵權責任,不是行為人的行為不以侵權論,而是沒有侵權。故而受害人同意只是抗辯事由,而不是免責事由。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作為一種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抗辯事由是基於不可抗力產生的損害,是源於自然災害、政府行為、社會動盪所致,是對行為人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割裂,因而並無實際意義上的侵權民事責任的產生。但由此可能會產生違約的民事責任,所以它可以作為違約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而不是作為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
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基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突發性事件。意外事件如果源自自然原因,則當屬不可抗力;如果源自第三人原因,則應認為第三人侵權行為是第三人所致,責任應由第三人承擔,屬第三人的過錯。所以,意外事件不能作為一種單獨的抗辯事由。基於意外事件所產生的損害事實上與行為人的行為也沒有因果關系,因而不能作為一種免責事由。
第三人過錯 將第三人過錯作為一種抗辯事由,是基於受害人的損害並非是侵權行為人的原因,而是基於第三人的原因。因此,是對侵權行為與受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割裂,而不是對侵權行為與侵權責任之間的阻斷。既然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也就不存在民事責任的免除,因而,第三人過錯不是免責事由,但是一種抗辯事由。
受害人過錯 和第三人過錯相似,其抗辯事實是受害人所受的損害是基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與行為人的行為沒有因果關系,因而是對行為人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割裂。所以,受害人過錯只能作為一種抗辯事由,而不是一種免責事由。
權利行使 權利行使是指因正當行使權利而導致他人的損害事實的發生。對權利行使人正當行使權利而排除民事責任的承擔,是基於權利人的行為是法律所授權允許的,因而其行為並不違法。行為不違法,則不產生侵權,也就不存在民事責任的產生,也就排除了責任的免除。因此,不符合免責事由的不以侵權論的要求,也就不是一種免責事由。
權利行使不能 權利行使不能是指基於法律制度的其它規定,致使權利人所受到的損害事實無法得到補救。最為普遍的是訴訟時效和期間限制:當某一事實狀態經過一定的期間,即發生一定的法律後果,即對一定責任的排除。不論是佔有時效還是消滅時效,都會產生對一定責任的排除。如佔有時效,當它在肯定了佔有的同時,也就排除了返還的責任;消滅時效則在消滅了主張返還的權力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排除了返還的責任。但是這種責任的排除,不是基於對行為的否定,也不是基於對因果關系的割裂,也不是基於對行為與責任之間的阻斷。它和法律的免責條款一樣,是獨立於侵權行為之外的一種法律制度,在民法中有其獨立的地位,而不屬是一種侵權行為的抗辯或者免責事由。否則,在邏輯上也不通順,在實踐中也不現實。
E. 法律責任的免責,違法阻卻事由,免責事由
分約定和法定兩種。
約定的免責是由就是雙方在合同條款中有明確記載可以使某方免責的條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規定可以免責的理由,比如說: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買賣合同簽訂後,不是由於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F. 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為您帶來答案:
第一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正當防衛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第三緊急避險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越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第四見義勇為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補適當補償,
第五緊急救助,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自甘風險。活動組織者的責任應當適用安保義務
第七自助行為。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
第八,受害人故意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如果回答幫助到您,請您點贊並關注,如果還有其他的法律問題,歡迎您電話咨詢我們的律師,會為您帶來更加詳細的解答。
G. 什麼是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有哪些
免責,也稱法律責任的免除,是法律責任由於法定條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主要存在時效免責、不訴及協議免責、自首、立功免責和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四種形式。
H. 我國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有哪些分類求詳解!
免責事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正當理由,包括職務授權行為、正當防衛、內緊急避險、自助行為、受容害人同意五種;二是外來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第三人原因與意外事件共四種。
免責事由一般由法律規定,但在不違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
I. 簡答法律責任的種類及免責的條件和方式
根據法律規定,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免責:
1、不可抗力,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2、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
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
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J.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責的條件不包括:A協議免責或一定免責B正當防衛C人道主義免責D失效免責
B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合法的,不負法律責任,當然不是法律責任減輕與免除的條件。所謂法律責任減輕與免除的情況是已經違法,負法律責任,但是減輕或免除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