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職業責任的分類

法律職業責任的分類

發布時間: 2021-12-06 08:37:19

Ⅰ 有關法律的職業有哪些

法律職業是指以律師法官、檢察官為代表的,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內嫻熟容的法律技能與法律倫理的法律事務崗位從業人員所構成的共同體。
狹義的法律職業主要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廣義的法律職業除包含上述職業外,還包括企事業單位中從事法律事務的職業崗位,如法務專員、法務主管、法務部門的其他人員。

Ⅱ 法律職業道德和法律職業責任的關系

法律就是法律,沒有法律職業道德,也沒有法律職業責任一說,應該是法律職業執行人的道德和法律職業執行人的責任,關系是法律職業執行人,必須懂法,遵守法律法規,安法律法規辦事

Ⅲ 法律職業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要件

主體來

法律責任主體源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Ⅳ 什麼是律師的職業責任律師的職業責任包括哪些

⒈概念。律師職業道德,是指律師在執行職務、履行職責時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
⒉律師職業道德的適用對象。《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2條規定:「律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遵守本規范。」第46條規定:「實習律師、律師助理參照本規范執行。」因此,律師職業道德的適用對象包括律師以及在律師事務所中輔助律師開展業務活動的實習律師和律師助理人員。
⒊律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中國的律師職業道德具體包括律師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和律師執業紀律規范兩個組成部分。二者是互補的關系。 中國的律師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⒈職業性。
律師職業道德的適用對象是特定的,調整的是律師及其輔助人員的執業活動,因而其職業道德具有鮮明的職業性。
⒉自律性。
律師職業道德是律師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自律性規范,目的在於在行業的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實現律師行業獨立性。
⒊現實約束性。
律師職業道德的現實約束性是指在律師在違反有關律師職業道德的規定後,會受到職業性的懲戒。
⒋內部的互補性。
所謂內部的互補性,是說中國的律師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比較概括、原則,但是涵蓋面廣,而執業紀律規范則比較明確、具體,但是范圍相對狹窄。二者的結合則能實現互補。 中國律師的職業道德包括10個方面的內容。在這些規定中,重點掌握兩個內容:
⒈律師的保密義務。
《律師法》第33條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8條規定:「律師應當嚴守國家機密,保守委託人的商業秘密及委託人的隱私。」根據上述規定,中國律師職業秘密問題有關規則在適用上具有以下特點:
⑴律師應當保守的秘密范圍包括國家秘密、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當事人的隱私。A.所謂國家秘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2條的規定,是指「關系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於一定范圍的人員知悉的事項」。國家秘密的密級分為「絕密」、「機密」和「秘密」三級。上述兩個規定中,《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規定為「國家機密」,范圍比《律師法》的規定要狹窄,從理論上講,應當採取范圍更廣的《律師法》上的規定;B.所謂商業秘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C.所謂當事人的隱私,一般是指與當事人的聲譽有關,本人不願意公開的個人生活事件。
⑵律師的保密義務具有後續性。《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第39條規定:「律師對與委託事項有關的保密信息,委託代理關系結束後仍有保密義務。」這是因為有關事項的秘密性並不因委託代理關系的結束而消滅,為了保證委託人能夠坦率、全面地向律師披露案件的有關情況,律師在委託關系結束後也仍然要承擔保密義務。
⒉律師的法律援助義務。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第10條規定:「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律師法》第41條規定:「公民在贍養、工傷、刑事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和請求依法發給撫恤金等方面需要獲得律師幫助,但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獲得法律幫助。」根據有關規定,法律援助的對象可以分為一般案件法律援助對象和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對象。
⑴一般案件法律援助對象
國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國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幫助權,以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則。作為法律援助制度的對象,應當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一般的法律援助對象,是指符合以下條件的中國公民:
①確有經濟困難,無能力或者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②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
③申請人所申請的必須是需要法律專業人員提供幫助才能解決的法律事項。
⑵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對象
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對象,主要是指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的幾種情形。
①一般法律援助對象。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②特殊法律援助對象。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律師在其工作機構應當遵守的紀律重點掌握兩個內容:
⒈律師不得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執業。
⑴律師不得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4條規定,律師不得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不得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執業,首先有利於律師更好地開展工作。如果一名律師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執業,各律師事務所可能將同一案件指派同一律師辦理,違反律師不得同時代理同一案件雙方當事人的規定;其次,有利於更好地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高質量地完成大量的工作。
⑵律師也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服務所執業。基層法律服務所與律師事務所在業務范圍上基本相同,從法律服務的角度看,可視其為性質相同的法律服務機構。因此,《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4條也明確規定:「同時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和一個法律服務所執業的視同在兩個律師事務所執業。」
⒉律師不得私自接受委託承辦法律事務,不得私自向委託人收取費用、額外報酬或財物。
《律師法》第23條規定:「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與委託人簽定書面委託合同,按照國家規定向當事人統一收取費用並如實入帳。」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律師亂收費現象的發生,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有利於防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5條也明確規定:「律師不得以個人名義私自接受委託,不得私自收取費用。」 這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內容:
⒈維護法律職業廉正性的義務。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20條規定,律師不得以影響案件的審理和裁決為目的,與本案審判人員、檢察人員、仲裁員在非辦公場所接觸,不得向上述人員饋贈錢物,也不得以許諾、回報或提供其他便利等方式與承辦案件的執法人員進行交易。
⒉律師對裁判庭的真實義務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22條規定,律師應依法取證,不得偽造證據,不得慫恿委託人偽造證據、提供虛假證詞,不得暗示、誘導、威脅他人提供虛假證據。第23條規定,律師不得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親屬或者其他人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借職務之便違反規定為被告人傳遞信件、錢物或與案情有關的信息。這些規定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裁判庭能查明案件真相,做出正確裁判。 這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內容:
⒈律師的忠誠義務。
⑴律師應當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盡心盡職地根據法律的規定完成委託事項,最大限度地維護委託人的合法利益。
⑵律師不應接受自己不能辦理的法律事務。
⑶律師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客觀地告知委託人所委託事項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不得故意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做不恰當的表述或做虛假承諾。
⒉律師的服務信息傳播規則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21條規定,律師不得向委託人宣傳自己與有管轄權的執法人員及有關人員有親朋關系,不能利用這種關系招攬業務。這一規定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有關律師服務信息的純正性,避免因不當信息的傳播損害公眾對司法活動的信任,避免委託人對律師能夠取得的結果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⒊律師工作許可權的劃分原則。
⑴為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律師有權根據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標准,選擇完成或實現委託目的的方法。
⑵對委託人擬委託的事項或者要求屬於法律或律師執業規范所禁止的,律師應告知委託人,並提出修改建議或予以拒絕。
⑶律師應當在委託授權范圍內從事代理活動,如需特別授權,應當事先取得委託人的書面確認。律師不得超越委託人委託的代理許可權,不得利用委託關系從事與委託代理的法律事務無關的活動。
⑷律師應當恪守獨立履行職責的原則,不因迎合委託人或滿足委託人的不當要求,喪失客觀、公正的立場,不得協助委託人實施非法的或具有欺詐性的行為。
⒋信息溝通原則。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31條規定,律師應及時告知委託人有關代理工作的情況,對委託人了解委託事項情況的正當要求,應當盡快給予答復。
⒌不得任意拒絕代理和轉委託義務。
⑴律師接受委託後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為委託人代理。
⑵律師接受委託後未經委託人同意,不得擅自轉委託他人代理。
⒍利益沖突規則
利益沖突規則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⑴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28條規定,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同一律師事務所不得代理訴訟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偏遠地區只有一律師事務所的除外。這些規定的基本理由是:律師如果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或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擔任代理人,將會導致律師保守職業秘密的職責和忠誠於委託人的職責發生沖突。以律師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為例子,如果律師同時為民事訴訟原告和被告擔任代理人,則律師與原告存在秘密信息的交流,也同被告存在秘密信息的交流。按照忠誠於委託人的職責,律師應當利用從被告那裡了解的秘密信息來為原告服務,但是這樣將違反其對被告的保守職業秘密的職責,損害被告的利益,同時違反了忠誠於被告的職責。反之,按照忠誠於委託人的職責,律師應當利用從原告那裡了解的秘密信息來為被告服務,但是這樣將違反其對原告的保守職業秘密的職責,損害原告的利益,同時違反了忠誠於原告的職責。
⑵律師和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A.《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36條規定,律師不得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利益或向其要求或約定利益。B.《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37條規定,律師不得與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委託人的權益。C.《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35條第2款規定,律師不得挪用或者侵佔代委託人保管的財物。 這部分重點掌握律師的不正當競爭規則。
律師不得以下列方式進行不正當競爭:
⒈不得以貶低同行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等方式,招攬業務;
⒉不得以提供或承諾提供回扣等方式承攬業務;
⒊不得利用新聞媒介或其他手段向其提供虛假信息或誇大自己的專業能力;
⒋不得在名片上印有各種學術、學歷、非律師業職稱、社會職務以及所獲榮譽等;
⒌不得以明顯低於同業的收費水平競爭某項法律事務。 律師的職業責任,是指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在執業活動中,故意或者過失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所應承擔的各種責任。
律師的職業責任具體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和紀律處分。 (一)律師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
律師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因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律師法》第49條規定:「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賠償責任。律師事務所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7條規定:「律師因執業過錯給律師事務所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二)律師民事法律責任的特徵
根據律師法的規定,律師的民事責任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律師事務所。律師法第23條規定:「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與委託人簽訂書面委託合同,按照國家規定向當事人統一收取費用並如實入帳。」律師和委託人的委託關系,是通過律師事務所和委託人之間的委託合同形式表現的,並且律師事務所對律師具有管理上的義務。因此,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首先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賠償責任。此外,律師事務所的設立,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資本,因此較律師個人而言,經濟基礎更加雄厚,承擔民事賠償的能力更強,更易使律師責任賠償制度得到具體落實,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律師事務所在賠償以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

Ⅳ 法律職業的職業責任

法律來職業責任包括:源(1)刑事責任。法律職業人員在履行法律職業過程中構成犯罪的,承擔刑事責任。(2)民事責任。法律職業人員在履行法律職業過程中構成民事侵權、形成債權債務關系或者其他行為,承擔民事責任;(3)行政責任和紀律處分。法律職業人員在履行法律職業過程中違反行政法規,職業紀律,違反職業道德(非民事、刑事范圍),承擔行政責任和紀律處分。

Ⅵ 法律職業資格證的分類區別

A類:適用於報名學歷為大學本科以上,考試成績為360分以上的應試人員。A類資格證書全國通用。
B類:適用於屬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且報名學歷為法律專業專科,考試成績為360分以上的應試人員。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主要是依據《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律師法》有關適用本科學歷條件確有困難的地區,可以將任職、執業學歷放寬為法律專業專科學歷的規定而採取的措施。因此,符合放寬報名學歷條件、考試合格的人員,按照法律這一特別規定的精神,應當在放寬地區任職或執業,以保證該地區法律職業人才的需求和補充,這也是立法允許在這些地區放寬報名學歷條件的初衷。至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人員獲得法律職業資格後,又取得本科以上學歷的,其任職和執業選擇,應由所在的法院、檢察院系統和律師管理部門規定並掌握。
C類:適用於屬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考試成績為280-359分的應試人員,以及在民族地區,確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訴訟而得到照顧的以民族語言文字應試的人員。此類人員包括報名學歷為法律專業專科和大學本科以上兩種情況。之所以對這些地區的應試人員實行合格分數線放寬,其目的也只是為了保證該地區法律職業人才的需求和補充,因此,取得此類證書的人員應當在放寬地區任職和執業。

Ⅶ 法律類工作包括哪些

狹義的來法律職業主要指,法源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廣義的法律職業除包含上述職業外,還包括企事業單位中從事法律事務的職業崗位,如法務專員、法務主管、法務部門的其他人員。

法律工作者是在社會服務工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法律職業責任的分類擴展閱讀

道德特徵

法律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相比,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主體的特定性、職業的特殊性和更強的約束性的特徵。

(一)主體的特定性

主體的特定性是指法律職業道德所規范的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

(二)職業的特殊性

職業的特殊性是指上述主體由於所從事的工作直接關繫到國家法律制度的實施和保障,對於這些職業的道德規范就應該體現職業的特點,這樣才有可能保持職業的先進性和樹立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法律職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職業的政治屬性。

第二,法律職業的法律屬性。

第三,法律職業的行業屬性。

(三)更強的約束性

更強的約束性是指,法律職業道德相對於一般社會道德而言,具有更強的約束性。違反職業道德的法律從業人員要承擔更大范圍的責任。

Ⅷ 法律職業技能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這種提法不準確,應為:法律職業的技術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職業的技術是一種專門化的技術,它包括法律解釋技術、法律推理技術、法律程序技術、證據運用技術、法庭辯論技術、法律文書製作技術等。這種技術不同於大眾技術和其他職業技術,非經法律教育和法律實踐經驗的長期訓練,是無法被掌握的。所謂法律解釋技術是指法律職業運用專門的多種方法來闡釋法律文本及規則,甚至包括按照法律規則或原則來解釋法律現象。法律推理技術是關於法律依據選擇與適用的一種基本方法和要求。法律程序技術是指法律程序的組織、展開和運用的技術。此外,還有其他職業技術。比如,證據運用技術是指掌握證據的原理、特性和規律,運用證據法規則來審查判斷證據並在程序中證明案件真實的各種方法。又如,法庭辯論技術是指律師在程序中綜合運用法律專業語言詞彙、法律專業知識和法律職業思維,根據案件事實進行論辯的技術。再如法律文書製作技術是司法官製作司法裁判文書、律師製作業務文書、訴狀等文書的重要技術。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非法學什麼時候出來的 發布:2025-09-19 18:38:44 瀏覽:460
刑法類律師 發布:2025-09-19 18:35:57 瀏覽:740
社會與法我的女友是個托 發布:2025-09-19 18:34:24 瀏覽:869
最高法院黃松有 發布:2025-09-19 18:32:52 瀏覽:53
勞動法中對績效考核的 發布:2025-09-19 18:29:11 瀏覽:348
新勞動法女職工夜班 發布:2025-09-19 18:27:45 瀏覽:748
增強職業道德的建議 發布:2025-09-19 18:19:42 瀏覽:48
鼎城法院 發布:2025-09-19 18:14:40 瀏覽:10
2016年4月開始施行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18:11:40 瀏覽:31
蘭西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19 18:07:41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