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法律的責任的含義和特點
1. 簡述法律的含義
任何社會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並要求人們共同遵守。規則,也叫規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時所應遵循的。它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禮儀規范、社會組織的規范等。違反了這種規范,將會受到社會力量的制裁。那麼究竟什麼是法律呢?,華律小編為您解答。
什麼是法律,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體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華律網
法律詳細地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或者禁止做什麼,人們只有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辦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一旦違反它,觸犯它,將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在我國,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6、規章;
7、國際條約。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商法、訴訟法等部門法比較齊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框架。
合法、違法與犯罪
我們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就是行為合法,是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的。
違法是因過錯而違反法律的規定的行為,是國家禁止或要追究其法律責任的。違法包括一般違法和嚴重違法。一般違法是違反民事、行政法律的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較輕,所以相應承擔的責任也一般是經濟、民事或行政的責任。而嚴重違法也就是俗稱的犯罪,是違法當中最嚴重的一種,但不是所有違法都是犯罪,犯罪是違反刑法的,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因而要承擔相應刑事懲罰的行為。
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是行為人因違反法律而應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責任。按違法行為的性質和違法程度,法律責任可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違憲責任。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懲罰、補償和強制三種。
法律制裁即懲罰,具體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違憲制裁。
二、公民應掌握的主要法律簡介
(一)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1、憲法的地位和內容
憲法是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稱為「法律的法律」。
2、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外,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取得賠償權。
(6)社會經濟權利。它包括公民的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等。
(7)教育、科學、文化的權利和自由。這就是說,公民有受教育權和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的權益受國家的保護。
(9)國家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必須履行以下基本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反對任何分裂國家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護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2. 簡述法律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由法律規定的、具容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3. 法律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專條件決定的統治屬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基礎,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的特徵:
1.規范性:它是一個不斷完善的行為規范體系,它能夠去調整、去制約行為。
2.國家意志性:是由國家制定的規范;
3.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4.強制性:法律是必須遵守的;
5.程序性:有嚴格的程序要求的,比如:起訴-一審-二審 - 終審 - 宣判等以及米蘭達規則這些都是有程序可循的;
6.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3)簡述法律的責任的含義和特點擴展閱讀:
「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律的行為要求不能超過人的認知和能力,法律的要求應該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常人」做不到的行為不應該確立為法律的義務。
「法律不強人所難」要求,當追究一個人的行為責任時,一定要有期待可能性,即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有期待行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期待可能性,則不承擔過錯責任。
4.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5. 如何理解法律的含義和特徵
你好!
法律含義:法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狹義的法是指具體的法律規范,包括憲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判例、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基本特徵:(一)、法是調控人的行為、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
(二)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性、國家意志性的特點
(三)
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四)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6. 簡述法律事實的含義和特徵
由於社會生活本身是不斷變化的,法律關系也就不能不具有某種流動性,從而表現為一個產生、變更 法律事實解釋體系與消滅的過程。
特徵:
1 法律事實的首要特徵是客觀實在性
2、法律事實是一種規范性事實
3、法律事實是一種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事實
4、法律事實是法官依法認定的事實
7. 法律中的「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8. 法律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含義:法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狹義的法是指具體的法律規范,包括憲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判例、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基本特徵:(一)、法是調控人的行為、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
(二)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性、國家意志性的特點
(三) 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四)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9. 簡述法律的特點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10. 簡述公司法律責任的含義與特徵
公司法律責任的涵義和特徵公司法律責任是指公司等有關主體實施違反公司版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權.公司法律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它除具有一般法律責任相同的特徵外,還由於<公司法>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的特殊性,其又有自身的特點:一是承擔法律主體的特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