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減免的事由
1. 責任的免除是指什麼,保證責任的免除事由有
免除保證責任是指對已經有效存在的保證責任基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專的約定加以除去、屬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情形。
無效的保證合同不應成為保證責任免除的事由,無效的保證合同自始無效,不可能產生保證責任,因而也就不存在免除的問題。另外,在《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中,「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表述應理解為:保證人本應承擔保證責任。但由於出現了法定事由或當事人約定事由而不再承擔保證責任,因而,據以發生「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事由也應屬於保證責任的免除事由。
2. 免除民事責任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1 .不可抗力來。是指不能預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洪水、旱澇、戰爭等。《民法通則》第 107 條規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 .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權損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後果,致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如一條家養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由狗的飼養人承擔責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過錯引起被狗咬,則飼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
3 .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緊急避險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險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否則,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責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擔責任。
3.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生產者對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但是生產者對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責任並不是絕對的。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責任:
1.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即生產者未將其生產的產品投入銷售的,不承擔產品責任。這里所講「未將產品投入流通」,是指生產者生產的產品雖然經過了加工製作,但是根本沒有投入銷售。根據產品質量法關於「產品是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的規定,未投入流通的產品,不應適用產品質量法的規定。
2.生產者能夠證明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生產者能夠證明,其生產的產品在投入流通前並不存在缺陷,而缺陷是在產品脫離生產者控制後,在產品的流通環節或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則不能要求生產者承擔責任。
3.生產者能夠證明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據新的科學技術,可能會發現過去生產並投入流通的產品會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危險。如果這種不合理的危險在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能發現的,生產者也不承擔責任。這是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產生的風險,該風險是發展中產生的,生產者難以預見到,對其免除責任是合理的。這里要指出的是,評斷產品是否能為投入流通時的科技水平所發現,足以當時整個社會所具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認定的,而不是依據產品生產者自身科學技術水平來認定的。
4. 保證責任減免的情況有哪些
《擔保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物權法》,保證人減免保證責任的事由有以下幾種:
1、主債務部分消滅。
保證債務具有附從性,其范圍和強度隨主債務的消滅而消滅,在主債務歸於消滅的范圍內,應免除保證人的保證責任。
2、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減輕保證責任。
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可以自行設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也可以變更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保證合同成立後,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減輕保證人責任的,保證人在新約定的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3、債權人接受物的擔保,有可能減輕保證人的保證責任。
物的擔保是指以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等擔保物權形式提供的擔保。此處,《物權法》對《擔保法》中確定的「物保優於債保」的規定進行了修正。
我 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被 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 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 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由此可見,在無特別約定情形下,若新增的物的擔保來自債 務人,則保證人當然在此范圍內減免保證責任;但若物的擔保來自債務人以外的人,由於債權人有選擇權,則此時保證人僅有減免保證責任的一種可能性。
5. 免責事由的免責事由的內容
合同責任的免責事由既包括法定的責任事由,如不可抗力,也包括約定的責任事由,如免責條款。
(一) 不可抗力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3.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列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4.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實際上,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將意外事件作為免責條件。因此,多數學者主張意外事件不應該作為免責事由。
(二) 免責條款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這表明:其一,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其二,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其三,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免責」只是一種概括的命名。其實,在不同的免責條款中,免責的范圍不盡相同。有的條款之免責,是完全排除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有的不完全排除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免責條款並非一律無效,有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不能發揮免責的作用。這樣,免責條款又有無效的免責條款和有效的免責條款之分。
免責條款有效以它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為前提,或者說以它成為合同條款為先決條件。只有免責條款成為了合同的組成部分,才談得上免責條款的控制及解釋。
判斷免責條款是否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適用《合同法》總則關於合同訂立的規定和《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行為的規定。免責條款以格式條款的形式表現時,判斷它是否成為合同條款,適用格式條款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的規則。
免責條款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有效。確定免責條款是否有效,是立法控制、行政控制和司法控制的重要任務,也是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我國法律上,確定免責條款有效和無效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6條、第7條等規定的基本原則。就是說,如果民事責任的成立及其實現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穩定社會秩序、滿足社會公德的要求所必需,是法律堅決譴責和否定侵權或者違約的表現,那麼免除這類民事責任的條款無效。如果民事責任的成立及實現主要關繫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對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德來說雖然需要,但作用相對小些,即使允許當事人以協議排除或者限制之,也無礙大局,甚至是必要的風險分配,那麼法律就可以承認這類免責條款有效。當然,免責條款的類型和性質不盡相同,確定免責條款有效抑或或者無效的根據即標准也有差異,需要具體分析。
1.免責事由
《若干規定》第7條主要從是否存在過錯和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兩個方面來規定了五種不承擔責任的抗辯事由。抗辯事由依次分別是:第一項是基於審計自身的固有局限,第二項是審計業務所必須依據的外部證據存在瑕疵,第三項是事務所已經對被審計單位的舞弊行為予以披露,第四項是被審計單位抽逃資金,第五項是出資人嗣後補足資金。其中,前三項事由屬於因沒有過錯而不承擔責任的情形;後兩項事由屬於因沒有因果關系而不承擔責任的情形。
事由之一:審計自身固有局限。審計本身是一種公允性審計,由於審計自身的特性、審計成本效益的存在以及現代審計技術的局限,審計本身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審計固有的局限性可以成為會計師事務所抗辯的理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執行審計時,如果已經保持了必要的職業謹慎,嚴格遵守了執業准則並執行了應當執行的審計程序,說明其主客觀上皆沒有過錯。此時,雖然沒有審計出錯弊,但因沒有過錯,則自然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事由之二:外部證據存在瑕疵。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范圍主要以被審計單位的內部財務資料為准,其審計范圍通常局限在被審計單位內部財務資料的編制是否合理、是否公允等方面。基於審計成本效益原理、審計技術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若干規定》認為事務所對其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僅承擔合理的保證責任,而非絕對的保證責任。基於獨立審計的天然缺陷性,並非被審計單位的所有的舞弊行為都能被審計出來。獨立審計的重要基礎就是:技術永遠是技術,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中必然要假定一部分事實和資料是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去識別的,即獨立審計對於外部證據存在依賴性和局限性。諸如,被審計單位的銀行債權,只要會計師事務所實施了恰當的審計程序,對該銀行債權進行了函證,銀行對賬單在得到債權銀行確認為真實後,就沒有必要再去懷疑銀行函證和對賬單的真實性。再如,在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企業登記信息後,也沒必要再去核實該信息是否真實准確等。否則,審計成本將無限提高,違反正常的審計理論。因此,在會計師事務所以虛假或不實的外部證據為基礎而出具不實審計報告情形下,只要保持了必要的職業謹慎,仍然不能審查出外部證據瑕疵的,應當認定會計師事務所沒有過錯的,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事由之三:錯誤舞弊已予披露。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的規定,所謂錯誤,是指導致財務報表錯報的非故意行為。所謂舞弊,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可見,錯誤是非故意的錯誤或漏報,而舞弊則是故意的誤述或忽略。根據會計和審計實踐,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舞弊手段通常表現為:多計存貨價值、多計應收賬款、多計固定資產、費用任意遞延、漏列負債、隱瞞重要事項的揭露等。根據注冊會計師法和執業准則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在執行審計中發現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等存在錯誤和舞弊時,應當提出警告或者披露或指明;如果予以指明或披露,則會計師事務所因已經依法或依執業准則盡到職業謹慎之義務,因沒有過錯而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事由之四:被審計單位抽逃資本。驗資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驗單位注冊資金(或實收資本)真實性及合法性的審查和驗證,驗資業務對於確認企業法人資格及企業民事責任能力、保護債權人利益至關重要。在審計實踐中,在會計師事務所為被審計單位出具驗資報告後,被審計單位依據該驗資報告進行公司注冊登記,而後被審計單位將所繳出資暗中撤回,導致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的資產和債務實際狀況不符。在上述情形中,由於會計師事務所是依據執業准則的要求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核並出具驗資報告,該驗資報告是真實的。但由於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真實的驗資報告後抽逃資本,從而導致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負債實際狀況不符的結果。鑒於這種情形下的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實際資產狀況不符,並非會計師事務所過錯所致,而是因為被審計單位抽逃資本造成的,因此屬於沒有因果關系的情形,會計師事務所自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事由之五:出資人嗣後補足資金。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02)21號《關於金融機構為企業出具不實或者虛假驗資報告資金證明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通知》第4條明確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免責情形之一即是在企業登記時出資人未足額出資但後來補足的。《若干規定》沿襲了該《通知》所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的理由在於:盡管會計師事務所在企業登記時出具了不實驗資報告,但由於出資人在注冊登記後又補足的出資,利害關系人並未因出資不實而受到損害;即便在出資未補足之前受到損害,但該損害亦因補足出資而獲得彌補,因此利害關系人之損失與會計師事務所不實審計報告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會計師事務所據此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
應當指出,抗辯事由並不僅僅局限於本條所規定的幾種情形。因《若干規定》將會計師事務所對利害關系人的民事責任定位在侵權責任,故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通過主張欠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等其他抗辯事由來主張不承擔責任。諸如:在主觀要件上,注冊會計師可以抗辯自己無過錯等。客觀要件方面,可以抗辯審計並未失敗,沒有損害事實,或者客觀損害與審計失敗無因果關系等等。還可以提出其他事實或法律規定可以抗辯的事由,例如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限等。
2.減責事由
對於利害關系人「明知不實報告而仍使用」場合下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問題,存在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肯定意見認為:雖然利害關系人在使用報告之前已經明知審計報告為不實,但畢竟該審計報告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不實報告。由於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過錯,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否定意見認為:在出具不實報告的情形下,會計師事務所的確存在過錯,但根據侵權行為法規則,會計師事務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時,除其自身具有過錯,還應當符合其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要件。在利害關系人事前明知報告為不實而仍然使用報告並受到損失的場合,其遭受的損失與不實報告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會計師事務所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討論後認為,盡管在利害關系人明知報告為不實而仍然使用報告並受到損失的場合,其遭受的損失與不實報告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畢竟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不實報告,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過錯。根據《若干規定》公平分配損失之框架,無論是讓會計師事務所承擔全部責任,還是使會計師事務所完全不承擔責任,皆有失偏頗,應當酌情適當減輕其責任。故《若干規定》第8條最後採取折衷立場而規定:利害關系人明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為不實報告而仍然使用的,人民法院應當酌情減輕會計師事務所的賠償責任。
6. 免除民事責任的條件
您好,
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緊急避險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險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否則,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責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擔責任。
民事責任的免除情況
1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洪水、旱澇、戰爭等。《民法通則》第 107 條規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 .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權損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後果,致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如一條家養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由狗的飼養人承擔責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過錯引起被狗咬,則飼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
3、符合約定或法定免責條件的
《合同法》第四十條 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所以說,除了通常的不可抗力和第三人或非違約方原因,法律沒有具體列名免則條款包括哪些,這要根據各行業的不同來具體操作。
7. 侵權的民事責任有哪些免責事由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一般為
緊急避險
自助行為
職務行為
受害人同意
8.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減免加害人責任的事由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就減免加害人責任規定了六種情形:
1、被侵權人過錯(減輕);
2、受害人故意(免責);
3、第三人損害(第三人責任);
4、不可抗力(免責);
5、正當防衛(免責,超限度承擔適當責任);
6、緊急避險(由致險人擔責,措施不當或超限度承擔適當責任)。
9.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免除民事責任,是指由於存在法律規定的事由,行為人對其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義務,造成他人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自身的過錯
3、正當防衛
4、緊急避險
10. 法律責任的免責,違法阻卻事由,免責事由
分約定和法定兩種。
約定的免責是由就是雙方在合同條款中有明確記載可以使某方免責的條款內;
法定是容由就是指法律規定可以免責的理由,比如說: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買賣合同簽訂後,不是由於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