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不負法律責任
❶ 扶不起的老人是法律還是道德問題
我個人認為先是道德范疇,然後是法律范疇,正義有時是需要法律來保證的,當法律被權力所左右時,就無法保證正義的實現,所以人們就只能無視自己的道德。在現階段,我認為中華民族最缺的就是契約精神及普世價值觀。
❷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法律問題
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就是「誰主張,誰舉證」,如果被撞者起訴撞人者應當拿出對方撞人的證據,否則法院不會支持,就會敗訴的。
有的法院要所謂的撞人者去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是錯誤的,如果這樣判了,在二審也會改判的。相信一般的法院不會做出違法的判決來的。
❸ 國家有沒有立有關扶老人的保護法律
我國家現行尚未沒有有關扶老人的保護法律,但有部分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規定對扶老人行為進行立法保護。
附:《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
第一條 為了保護救助人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救助人,是指沒有法定義務或者約定義務,對在緊急情況下遭遇人身損害或者人身損害危險的人,自願提供救助的自然人。
第三條 被救助人主張其人身損害是由救助人造成的,應當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四條 被救助人主張救助人在救助過程中未盡合理限度注意義務加重其人身損害的,應當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沒有證據證明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五條 救助人因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而發生費用的,有權依法向被救助人追償。
第六條 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規定行為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的,救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救助人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民事責任。
被救助人誣告陷害救助人的,處理機關應當在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通知公共徵信機構,錄入個人信用記錄系統。
第七條 知道救助情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救助人的救助行為提供合法有效證據予以證明的,有關部門依照規定對證人予以獎勵。
第八條 救助人因救助行為與被救助人產生民事權益糾紛請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提供援助。
第九條 對救助人的獎勵和其他保護,適用見義勇為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第十條 本規定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❹ 八十多歲老人是不是不用負法律責任
八十多歲老人如果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負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扶老人不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
根據不同的情況,刑事責任的解決即處理或者處置可以分別採取以下幾種解決方式:
(1)定罪判刑方式。即對犯罪人在作出有罪判決的同時予以刑事制裁即適用刑罰。這是解決刑事責任最常見、最基本的方式。只有人民法院在其有罪判決中才有權適用這種方式來解決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2)定罪免刑方式。即確定有罪但免除刑罰處罰。免除處罰,決不意味著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不存在,而是在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應負刑事責任的前提下,以免除刑罰處罰的方式解決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
(3)消滅處理方式。這是指本來行為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和應受刑罰處罰,但是由於存在法律規定的實際阻卻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因而使刑事責任歸於消滅,行為人不再負刑事責任。
如經特赦予以釋放的犯罪人,已超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犯罪人以及已死亡的犯罪人,其刑事責任都基於一定的事實而消滅,國家司法機關不能再予以刑事追究。
(4)轉移處理方式。刑事責任的轉移處理方式只能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適用。根據我國刑法第11條的規定,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❺ 扶老人是法律提倡的嗎
法律還提倡不能犯法呢,但還是有人挺而走險,法律只是一個規矩。我感覺扶老人也要分地方,比如像正規的馬路都有監控 這樣的地方如果看到摔倒的老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去扶,如果沒人沒監控的地方最好別去做這樣的好事,畢竟老人年齡大了 記性不好 真的被他訛上 還真沒地方去說理,我的個人觀點是:不做壞人不犯法 也不當好人 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OK。
❻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法律有規定嗎
近年來,「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引發了眾人對見義勇為的質疑。現實生活中,熱心助人者事後反遭索賠、追責的現象時有發生,「扶不扶?」「救不救?」成為很多人心中的道德難題。
而民法典中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助於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也有益於社會形成見義勇為的良好風尚。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❼ 如果扶老人過馬路,老人不小心摔倒受傷,扶老人的人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這個問題真的是很難回答。只能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是老人,別人扶我過馬路,我不小心摔倒摔傷,我絕不會要求扶我過馬路的人承擔任何責任。付出的善良不應該得到惡報。但如果我是路人,扶老人過馬路,老人一旦不小心摔傷了,首先我覺得自己可能有一定的責任。既然扶老人過馬路,就應該照料好老人。盡量不發生危險。但事事難料,如果老人真的不小心摔倒了,老人或者其家屬要求我承擔賠償責任,我也會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我很富有,那倒也罷了,權當做善事,幫助窮人了。但這樣子也可能讓心存惡念之人,更加有理由來敲一大筆。做善事反而變成了作惡事,也就是助長了惡心惡人。如果我不富有,因為施善助人為樂,一不小心出了事,就要承擔嚴重的賠償責任,對於一個不富有的普通人而言,這絕對是一個嚴重的壓力和挑戰。所以,在當前的社會,大眾認知下,這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
當然了,遇到老人需要幫助,我都會施以援手。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社會問題,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解決的。我曾說過,一個人的小善行,如果能夠影響到其他人,讓其他人也有善心善行,這個小善行就可以是偉大的。反過來說,一個小惡行,也同樣會影響到社會的其他人。比如當年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所以,整個社會都應該形成懲惡揚善的風氣。才能夠更多避免行善得惡報這種不良後果。
❽ 有沒有對老人扶不扶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
老人跌倒扶不扶近年來一直是橫亘在國人心頭的一道難題。扶助弱者原是人性的本能,是什麼使今天的中國人不敢實踐這一本能?其背後關涉的種種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這道難題是中國社會幾十年發展與轉型所積累問題的體現。單純的道德評判也許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法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同步進行。
扶或不扶,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扶了之後產生的權利和責任問題,特別是其中牽涉到的賠償問題,則是法律問題。「扶不扶」成為一個社會現象,也呼喚著現行法律原則向前走,比如我們現有的法律原則有主觀過錯原則,公平原則,可以用這些原則去尋找到一個比較適當的、讓雙方和社會大眾基本能夠接受的處理方式。
無人扶弱不能完全歸咎於國人的道德困境,也不能完全歸咎於現實中法律的缺失,這與我國整體的法制建設密切相關。具體案例在進入到法律程序之後,不光涉及到法律條文本身,也涉及到整個法律過程。
❾ 不扶老人是否違法,老人訛人是否違法
1、一般不扶老人不違法,因為雙方之間沒有法律義務也沒有約定的義務。扶與不扶只是一個道德問題。
2、小悅悅事件,確實侵犯了各位當事人的隱私權,因為第一條已經說了,行人不救助小悅悅是道德問題,不是違法犯罪,但媒體和網友一再的公布當時行人的視頻信息,而且被人肉搜索,嚴重侵犯了未救助行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干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就是違法問題。當事人可以追求媒體和網友的侵權責任,但是,這是在中國!!
3、如果訛人,那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如民事賠償或賠禮道歉等,重的可能還會被行政拘留。
4、這是抄的上邊網友的回答,所以如果給分,請給陳金華703網友。只是第二條你說的太不明白,這位網友沒有看懂。
❿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我們應不應該扶老人如果老人「碰瓷」,自己要承擔責任嗎
扶老人是應該的,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傳承下去,再來當我們遇到老人摔倒後並不能准確去判斷對方是否就是碰瓷啊?所以扶是應該的,但是也可以做好自保措施,例如找個身邊的人當證人,再來就是打開手機錄音,錄下當時的情況啊,當扶老人之前肯定會去詢問老人摔哪裡了,要不要叫救護車等等之類的,錄下來也可以自證清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