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偷盜法律責任的後果
1. 偷竊,故意毀壞財物有什麼法律後果
在盜竊行為中,採取破壞性手段盜竊的,按盜竊罪從重處罰。故意毀壞財物的版,按盜竊罪、故意毀權壞財物罪,數罪並罰。
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 盜竊公私財物並造成財物損毀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採用破壞性手段盜竊公私財物,造成其他財物損毀的,以盜竊罪從重處罰;同時構成盜竊罪和其他犯罪的,擇一重罪從重處罰;
(二)實施盜竊犯罪後,為掩蓋罪行或者報復等,故意毀壞其他財物構成犯罪的,以盜竊罪和構成的其他犯罪數罪並罰;
(三)盜竊行為未構成犯罪,但損毀財物構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定罪處罰。
2. 這樣可算逃避法律責任
一般而言和法官解釋一下,不會有多大的問題的。且注意,如果傳票明確是調解得話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同意調解也可以不同意調解。
3. 偷盜行為屬於為法行為,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偷盜屬於違法,應當處於行政拘留和罰款。如果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則構成盜竊罪,應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1、《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2、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 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4. 一方不是公民逃避重要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如果不執行法院判決,需要法院進行強制執行。
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量,根據執行文書的規定,強制民事義務人完成其所承擔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執行文書包括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書、裁定書以及依法應由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它們一經確定,義務人即應自動履行。如拒不履行,權利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提出申請的權利人稱申請人,被指名履行義務的人稱被申請人,又稱被執行人。申請人是勝訴的一方,被申請人是敗訴的一方。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後階段。
有強制執行權的國家機關: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海關、稅務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
法院判決書不執行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設執行組織,在院長領導下,負責執行本法院對第一審民事案件所作的判決和裁定。第二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原則上也由原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負責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執行。採取重大執行措施時,應當有司法警察參加。
如果被申請執行的財產或者被申請人在外地、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執行員又不便前往執行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託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函後15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
5. 違法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內容提要: 《侵權責任法》第2條採用了概括式加開放式列舉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於立法者無法界定侵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強制資格。債務是特定人的義務,是因特定行為發生的行為強制資格。過錯是對行為人意志的間接否定,即導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加害人過錯和非加害人過錯。必要注意是法律對變動稀缺資源歸屬關系的行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或法官依法認定;或為義務,或非義務。行為人過錯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包括發生義務,義務不消滅,喪失權利,不取得權利等。不履行意定發生之義務不存在過錯問題。責任是違法之法律後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發生之債務。侵權是違法和責任之唯一根據。違約發生債務,不發生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模式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2條規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第1款實際上是全稱判斷:侵害任何民事權益,均須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例外。眾所周知,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債權,當然侵害民事權益,但通常情況下,違約並不侵權。因此,立法必須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即必須加上「但書」。第2條的通常模式應是:「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但侵害某類權利除外。」如分立兩款,就是:第1款是全稱條款,第2款是除外條款。
第2條第2款列舉了侵權適用的權利,多達18類。立法者顯然希望第2款發生「但書」的作用。然而,採用列舉模式限制第1款,必須窮盡侵權的適用范圍。第2 款採用列舉加「等」的模式,成為開放條款,無法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實屬多餘。當然,一旦窮盡了侵權的適用范圍,第1款又多餘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但書」模式呢?只
6. 民法偷盜權利
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是兩種完全不同質的行為,現實中很多司法人員發生誤判。民事盜竊雖具有刑事盜竊之形,實為民事糾紛的特別形態,不具有刑事盜竊的故意和實質。正確認定和區分兩者,必須注意糾民事紛的內容、范圍、數額和主觀方面,在量刑上也應適當從輕。(本文由中顧法律網認證律師整理)
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盜竊,其法律責任也不相同。現實生活中,許多司法人員並不清晰二者的認定與區分,常常將普通的經濟糾紛或民事糾紛即民事盜竊作為刑事犯罪來處理,極大損害了法律的正義性,也造成了冤假錯案,研究並分清二者的區別存在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民事盜竊在形式上也具備實施盜竊的行為要件,和刑事盜竊的外觀十分相似,一般具有如下幾個特徵:(1)行盜人與被盜者之間存在矛盾或糾紛關系;(2)矛盾或糾紛沒有得到妥善解決;(3)不滿意一方採取了秘密手段竊取了對方的財產:(4)行竊人往往留有真實姓名或事後不隱瞞「盜竊」事實;(5)行竊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佔有被「竊」財物,而是為了促使對方解決糾紛,實現保護自己的目的[1].但是,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的區分,僅靠上述特徵還不足以認識,需要進一步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民事、經濟和行政糾紛或矛盾的范圍存在限制
民事盜竊的緣起必須是基於民事或經濟、行政糾紛,而不是一切矛盾或糾紛。例如當事人之間存在債權、投資、合夥、入股、委託、酬金等民事糾紛,一方當事人為索要認為應得的本金、利息,或利潤或應得其他財產而採用了盜竊手段,以逼迫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或者直接將所盜之財物處置或占為己有,以充抵其認為另一方當事人不交付的應屬自己的財產或金額。除此之外,各種民事侵權行為,包括對一方當事人財產權和人身權的侵害,在糾紛形成未解決之前,有當事人不通過訴訟或其他正式渠道,而採用秘密竊取這種私力救濟方式來補償受損的權益。這些當事人的盜竊行為雖不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但不具備惡意佔有他人財產歸自己所有的主觀目的,而是通過盜竊這種特殊方式來迫使對方履行義務或承擔責任,以恢復自己的財產或彌補自己的損失。換言之,當事人實施的盜竊是基於自己認為這些財產或者相當於盜竊財產的金額應當屬於自己。這類因民事矛盾引起,行為沒有刑法上的盜竊故意,無疑應當納入民事盜竊范圍,不能作為犯罪處理。除此之外,在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之間也會引起民事賠償,返還原物之糾紛。如原告遭受被告人人身侵犯,而行政機關不追究其責任,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侵害方被作為第三人出現。原告和第三人之間因侵權賠償而採取了秘密盜竊的私力救濟方式。另外,原告和被訴的行政機關也會發生這種事情。因行政機關拒不承擔責任,原告在訴訟之前或訴訟中採用盜竊相逼的手段,從而引發類似刑事盜竊的民事糾紛。但是不能把當事人之間所有的矛盾都看做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從而逃避法律的處罰。例如當事人之間因互相謾罵引起的矛盾,因競爭關系引起的矛盾,因感情引起的矛盾,不存在財產糾葛的矛盾等,一旦實施了盜竊,就應作為犯罪處理,不能以此來推脫刑事上的責任。在區分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時必須首先界定當事人之間有無矛盾,什麼樣的矛盾,是否真正的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而不能任憑當事人陳述有矛盾而統歸於民事盜竊。對於不能歸於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沒有財產糾葛的矛盾,應當不折不扣地按照刑事盜竊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作為民事盜竊基礎和前提的民事、經濟和行政糾紛或矛盾的范圍必須有所限制。
二、如何認定民事、經濟或行政糾紛
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夥、入股、借款等書面的協議及有關機關處理糾紛時做出的法律文書,當然可以認定民事、經濟或行政糾的存在。但生活中當事人之間的民商事行為並不能都是書面形式的。很多情況下,並沒有書面約定而僅是口頭協議。在發生盜竊後,一方認為是民事盜竊,另一方則稱刑事盜竊,要追究其刑事責任。根據最高院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5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最高院的這一規定,是法院認定口頭民事合夥當事人之間具體法律關系的依據,但在民事糾紛引起的盜竊中,公安機關是否也應將民事糾紛存在的證明義務放到如此之高,統一適用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的條件,值得探討。
三、盜竊的數額與糾紛的數額對盜竊的性質有一定影響
盜竊罪主要是被害人的財產利益遭受非法侵害。一般來說,如果犯罪嫌疑人所有竊取的數額與雙方經濟糾紛的數額基本一致,則屬於作為債權人的犯罪嫌疑人以非法手段索取自己的合法財產利益,不能認定為盜竊罪;如果行為人所盜財物價值比所存債權數額略大一些,但其目的只是為了抵折債權,則不宜作犯罪處理;如果所盜財物價值高於所存債權數額並且相差很大的,則應當追究刑事責任[2].當然,所盜數額接近或略高於債權數額,無甚爭議,關鍵在於所盜財物數額遠高於債權數額時如何認定,是不是一定就應作犯罪處理呢?這里,罪與非罪的認定應著重考察行為人主觀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盜取了高於債權數額的財產,且通知了被害人,或者行為人事後、事前向公安機關及其他部門作了報告,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抵押,迫使被害人承擔責任,則無論數額多高,都應認定為民事盜竊;如果行為人盜取了遠高於債權數額的財產,但行為人當時並不知道所盜財產的實際價值,或者認為所盜財產的實際價值和債權數額相當,行為人認為所盜財產可以抵充或抵押債權數額,事後經過評估,財產價值遠高於債權數額,由於行為人主觀上不明知,因此,也不宜作為刑事盜竊來處理。易言之,當所盜數額與糾紛的數額有較高差別時,民事盜竊與刑事盜竊的區分應以行為人主觀認識為准,而不能依據事後財產評估。
四、民事盜竊向刑事盜竊的轉化
如果基於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而實施了盜竊,而且被認定為民事盜竊不作為犯罪處理。那麼,在受害人履行了相關義務,承擔了民事責任後,行為人仍不返還所佔有的財物,表顯為一種惡意仍然或繼續佔有,這種情況下,認定民事盜竊的前提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已經消失,繼續非法佔有秘密竊來的財物該如何定性呢?是不是原先的民事盜竊已經轉化為刑事盜竊?一般來說,民事盜竊事後能否轉化為刑事盜竊關鍵要看行為人的這種故意是事前的,還是事後的。如果行為人事前就由蓄意通過秘密竊取被害人財物手段致使被害人償還債權數額後,再惡意佔有被害人財產不返還,那麼,行為人盜取被害人財產就意圖非法佔有,這就符合盜竊罪的主觀方面,應作為犯罪處理。相反,如果行為人繼續佔有所盜財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擔民事責任以後才產生,則不能轉化為刑事盜竊,而構成一種新的民事侵權,由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途徑尋求解決。
五、作為民事糾紛或矛盾引起的盜竊,在量刑上應和普通盜竊相區別
普通盜竊案件,影響量刑的法定情節往往是數額、對象、後果、是否累犯及其他情節。另外,作為酌定情節的犯罪動機也會直接影響量刑。一般來說,善良的或者基於可以同情的動機實施的盜竊應當從輕處罰。作為民事糾紛或矛盾引起的民事盜竊,由於很多情況下,被害人自身確實侵犯了行為人的某些權益,即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過錯,或者有混合過錯。行為人出於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動機,才選擇了秘密竊取這一特殊手段來進行維權。因此,這種動機表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小,應當區別於意圖惡意秘密佔有他人財物的普通盜竊。再者,這種盜竊的社會危害性,主要來源於選擇維權的方式不當,因此,從後果上講也應當從輕處罰。但是,對於事前有故意,秘密盜取被害人財產,逼迫被害人承擔責任後,繼續佔有財物的盜竊行為,則不具有善良的動機,應和普通的盜竊同等對待,不能以民事糾紛為由從輕處罰。
7. 如果律師幫助犯罪嫌疑人虛構事實,掩蓋真相來逃避法律責任,要承擔法律後果嗎
這必須承擔法律後果,還有就看這個律師,能不能做得很高明要是做得高明的話其他人也不知道啊,話說了別人是為了你好何必去揭開整個謊言呢!請你記住哥們兒做任何事情都得承擔風險
8. 我和小偷私了會承擔怎樣的法律後果
如果你沒有報案,私了當然沒什麼事,你也不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如果你已經報案,偵察機關介入偵察並採取了強制措施,你再與他私了就可能妨害公務。盜竊是違法行為,數額超過五百元就涉嫌犯罪,為社會治安能盡快得到改善,我建議你還是對小偷不要姑息。
9. 法律責任和法律後果兩者概念的區別
法律責任的一般涵義相當於義務。但在多數場合,法律責任的涵義指的是行回為人做某種事或不做答某種事所應承擔的後果。
法律責任是法律關系主體對所另外的法律關系主題應承擔的法律上規定的義務!而法律後果比法律責任的外延要廣,它不僅包括責任,還包括法律責任帶來的影響!
10. 如何逃避法律責任
熟知法律全面掌握法律知識是規避法律的基礎如果你看懂了這句話你就可以逃避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