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稅收法律責任的形式包括

稅收法律責任的形式包括

發布時間: 2021-12-20 01:34:58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行政責任是來指經濟法自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責任是指因為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履行和承擔的義務。
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 行政責任
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希望採納

② 我國稅收法律關系的不同形式

1.稅收法律關系的概念
稅收法律關系是由稅收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的,國家和納稅人之間發生的具有權利和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稅收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始終是國家,稅收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具有單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內容,稅收法律關系的產生以納稅人發生了稅法規定的行為或者事實為根據。
編輯本段2.稅收法律關系的要素
稅收法律關系的要素包括:
(1)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也稱為稅法主體。是指在稅收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主要包括國家、征稅機關、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
(2)稅收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稅收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主要包括納稅人的權利義務和征稅機關的權利義務。
(3)稅收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主要包括貨幣、實物和行為。
在區別國家和國家的代表前提下,考察稅收活動而引發的法律關系,我們可以發現稅收法律關系具有多重性,有以下稅收法律關系:

1、稅收憲法法律關系。稅收憲法法律關系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是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法律關系。在該種法律關系主要體現在國家憲法規定本國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例如,我國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這里規定的國家和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抽象的稅收法律關系,稅務職能機關不可能以此作為依據向納稅人征稅。另一個部分是國家與國家的代表之間的稅收法律關系,規定作為國家的代表的各國家機關的許可權。] 按照我國憲法規定,稅收的立法權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稅法的執行權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行使。在執行稅法的過程中,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可以行使稅收行政立法權、稅收行政管理權和稅收行政復議權,但不能直接行使稅收徵收權。稅收徵收權只能由各級財政機關、稅務機關和海關行使。稅收刑事偵察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稅收刑事起訴權只能由檢察機關行使。稅收爭議的認定權根據不同性質由不同的機關行駛:如果是稅收憲事爭議應由憲法授權的機關行使 ;如果是稅收行政爭議,可以由行政復議法授權的行政機關行使或由行政訴訟法授權的法院行使;如果是稅收民事爭議和刑事爭議則只能由法院行使。

2、稅收經濟法法律關系。稅收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雙方是國家和納稅人,不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各級政府和稅收稅務職能機關,也不包括扣繳義務人和稅務代理人。稅收經濟法律關系的形成依據是稅收實體法律規范。在實行憲政的法治國家,稅收實體法律規范只能由民選的立法機關來制定,我國《立法法》第8條也規定涉及稅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稅收實體法規范的是國家和納稅人之間的具體稅收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具體的稅收法律關系,稅務職能機關只能以此作為依據向負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征稅,而不能向所有的居民和企業征稅。例如,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新修訂而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當國內居民個人的月薪少於1600元人民幣時,稅務機關就不能對其征稅。需要注意的是稅收實體法規范的不是各級政府和稅務職能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而是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果納稅人對稅收實體法的規定有異議時,不可能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獲得解決,而只能通過提起憲政訴訟,要求確認稅收實體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無效,納稅人才可能被免除納稅義務。

3、稅收行政法律關系。稅收行政法律關系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內部稅收行政法律關系,另一個部分是外部稅收行政法律關系。內部稅收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各級政府之間、各級政府與稅務職能機關之間和稅務職能機關之間的法律關系。外部稅收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稅務職能機關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稅收代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各級政府不可能成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需要指出的是外部稅收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雙方在征稅過程中產生的爭議只能是稅收行政爭議,只能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解決,雙方只能爭議以下問題:(1)居民和企業是否發生了納稅義務,成為了納稅人;(2)征稅機關是否是合法的征稅主體,有權征稅;(3)征稅機關要求納稅人交納的稅額是否符合稅法的規定;(4)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和稅收代理人是否實施了違反稅法的行為,征稅機關的稅收處罰及其它稅收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合理。但雙方不可能討論以下問題:稅收實體法是否符合憲法的規定,納稅人是否有權不交納稅款。

4、稅收刑事法律關系。稅收刑事法律關系是國家和違反稅收征管秩序的行為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違反稅收征管秩序的行為人既包括納稅人,也包括非納稅人。非納稅人既包括扣繳義務人、稅務代理人、稅收職能機關和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也包括一般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第3章第6節危害稅收征管罪集中規定了涉及稅收的犯罪行為。第201條到第205條規定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只能是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第206條到第210條規定的犯罪主體是普通主體,既可以是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也可以是一般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關於稅收職能機關和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涉及稅收犯罪的規定被包括在分則第8章貪污賄賂罪和第9章瀆職罪裡面。

5、稅收民事法律關系。稅收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稅務代理人和之間的法律關系。稅務代理人是在法定的代理范圍內接受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委託,代為辦理稅務事宜的專門人員及其工作機構。稅務代理是一種稅務代理人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提供社會中介服務的民事代理行為,所以,稅務代理關系的產生必須以委託與受託雙方自願為前提,這樣稅務代理當事人雙方之間是通過雙向選擇形成的民事合同關系。

6、稅收救濟法律關系。稅收救濟法律關系分為四種。(1)是就稅收經濟法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而引發的稅收憲政訴訟法律關系;(2)是就稅收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而引發的稅收行政訴訟法律關系;(3)是就稅收刑事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而引發的稅收刑事訴訟法律關系;(4)是就稅收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而引發的稅收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③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

根據違反來的法律的性質自,法律責任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下面將每種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歸納如下: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
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④ 稅收法律責任除了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包括經濟責任嗎

稅收法律責任除了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包括經濟責任。
(一)經濟責任
所謂經濟責任,是指對違反版稅法權的行為人在強制其補償國家經濟損失的基礎上給予的經濟制裁。
追究經濟責任的主要形式有兩種:
(1)罰款;
(2)加收滯納金。所謂滯納金,是指稅務機關對違反稅法的規定,不按期繳納稅款或未能及時、足額繳納稅款的當事人加收的處罰。
(二)行政責任
所謂行政責任,是指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由稅務機關或由稅務機關提請有關部門依照行政程序所給予的一種稅務行政制裁。行政責任的追究一般以稅務違法行為發生為前提,這種稅務違法行為不一定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追究行政責任,通常是在運用經濟制裁還不足以消除其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採取的。
追究行政責任的方式具體有以下兩種:
(1)行政處罰;
(2)行政處分。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反稅法行為情節嚴重,已構成犯罪的當事人或直接責任人所給予的刑事制裁。追究刑事責任以稅務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為前提。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通常是由稅務機關依法追究的,而刑事責任則是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稅收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制裁措施。

⑤ 經濟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三種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和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⑥ 稅收法律責任有哪些特點

稅收法津關系是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稅收活動中發生的,由稅法確認和調整,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以征納關系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換言之,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征納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一經稅法確認,就由經濟關繫上升為法律關系,征納關系就要受到稅法的制約和調整,從而形成稅收法律關系。稅收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稅收法律關系的實質是稅收分配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從財政角度看,稅收是一種收入分配關系,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直接目的是實現國家的職能。稅收法律關系反映並決定於稅收分配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當一種稅收分配關系隨著社會形態的更替而被新的稅收關系所取代,必然引起舊的稅收法律關系的消滅和新的稅收法律關系的產生。
——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始終是國家。稅收法律關系實質上是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但由於稅務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稅收法律關系便表現為征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權利義務對等表現為非直接性。這是稅收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在內容上的區別。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權利義務的設立與分配既完全對等又表現出直接性;在稅收法律關系中,法律賦予稅務機關較多的稅收執法權,從而使稅務機關成為權利主體,納稅人成為義務主體。其實,稅收法律關系並非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即是說,納稅人在一般情況下是義務主體,但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能轉化為權利主體,不對等不是絕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納稅人在權利義務的分配上表現出非直接性。
由此可見,在稅收法律關系中,征納雙方是既統一、又對立。統一是指納稅人為國家生財,征稅人為國家聚財,國家以此從事各項建設,滿足包括納稅人在內的全體國民所享有公共需要的利益。在增加社會財富這一點上,征納雙方的目的是同一的。國家稅收離不開創造稅源的納稅人,而納稅人也離不開國家為其提供的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和生活環境,因而也離不開稅務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對立是指就每一個具體的納稅人而言,由於稅收權利義務的對等或分配關系的非直接性和非明晰性,往往使一些納稅人認為稅收是對其財產的強行掠奪,或認為稅收是犧牲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來補償社會整體利益,因而極易造成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所以,稅收的強制性便成為稅收徵收與繳納活動中的明顯特徵。這是享受與付出、自覺與強制之間的二律背反。
正是由於稅收法律關系中征納雙方權利義務的這種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性,致使在稅收實踐中形成不同類型的稅收征納關系。第一種是維系型的征納關系。表現為納稅人明知難脫納稅的法律責任,又不願損失自身利益,便抱著坐等收稅的態度,被動服從稅務征管。形成這種關系的原因主要是納稅人對稅收法律缺乏深刻的認識和征稅人的單純征管思想。
第二種是沖突型的征納關系。突出表現為納稅人對征稅人的征稅行為抵觸或者敵視。藐視稅法,肆意偷稅、逃稅、騙稅,甚至以暴力手段抗稅,使稅收秩序受到嚴重干擾。形成這種關系的原因,從納稅人方面看,主要是納稅人稅法意識淡薄,個人私利作祟。從稅務方面看,一是稅務行政缺少應有的公開性,納稅人無從知曉稅收政策法規及自己的合法權益,無從知曉所繳稅款的去向用途,在未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意義的情況下,納稅人「談稅色變」,對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二是少數稅務人員吃、拿、卡、要和濫施罰責等違紀違法行為引起納稅人不滿,使征納矛盾尖稅化;三是一些稅務人員把稅法的強制性當作個人可以任意發揮的權威,在執法過程中態度生硬,作風蠻橫,武斷粗暴,疏遠了征納雙方的感情,惡化了稅收征納關系。
第三種是建設型的征納關系。表現為稅務機關文明徵稅,公開辦稅,嚴格執法,優質服務,積極扶持,擴大稅源。納稅人樹立起科學的稅收觀,以「我是納稅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自覺守法納稅,積極主動履行納稅義務。這種征納關系具有規范協調的特點,即征納流程通暢,征納行為規范。不論是稅務機關還是納稅人都以稅法為依據約束各自的行為,征納雙方在各自的權利義務范圍內遵循規程,依法行事;在雙方關系正常的基礎上和睦相處,配合默契,步調一致,能從國家大局出發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設型的稅收征納關系是符合法制要求和市場經濟規則的良性稅收征納關系,是一種在稅收法律約束下的權利義務關系。
稅收征納關系首先是體現特定分配關系的法律關系。與單純的行政方法相比,法律方法能給稅務管理帶來效率。但僅僅仰仗法律的權威,以某些刻板的模式和簡單的方法來處理一切征納關系則會妨礙效率。如果稅務人員能夠運用各自的公關藝術和人際關系技能,便會補償這種被影響的效率。稅收征管實踐中大量的事實證明,在尊重稅收法律規范的前提下,稅收征管效率是與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關系的融洽程度成正比、與征納雙方之間的矛盾程度成反比的。稅收法律規范作為處理稅收征納關系的基準,是對正式組織行為所規定的准則,但是稅收征管的全過程不僅僅取決於稅收法律關系對征納雙方的約束,而且取決於各種非法律規范因素的影響,如企業的法人代表及財務人員的個性和價值觀、納稅個體的利益比較、征納雙方的信任程度等。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會導致征納行為的偏差,而這些偏差是難以通過規定某種稅
收法律關系加以克服的,只有創造性地運用公共關系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要建立建設型的稅收征納關系,在運用稅收法律規范的同時,也需要適當地運用稅收公共關系。
稅收公共關系是稅務機關為了塑造組織形象,運用科學的、藝術的傳播和溝通手段,在自己和納稅人之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互相理解、支持和依存的關系。稅收公共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稅收公共關系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稅收公共關系作為特定的社會客觀存在是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這種活動是有效地協調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活動,它強調活動的群體性、民主性和科學性;強調主客體的一致性,即強調建立和維護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統一關系。
——稅收公共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管理職能。作為一種管理職能,稅收公共關系具有連續性和計劃性,幫助稅務機關建立並保持與納稅人之間的交流、理解、認可和合作;參與處理各種事件時盡可能地協調征納雙方的矛盾;幫助稅務機關了解納稅人的納稅能力,並對之作出反應;確定並強調稅務機關為納稅人服務的責任,更好地實現征納雙方的共同利益。
——稅收公共關系以樹立稅務機關的良好形象為基本目標。通過科學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公共關系活動,在納稅人心目中塑造稅務機關創新、務實、廉政、高效的良好形象,贏得納稅人的理解、信任、依存和支持,營造理想的稅收環境,是稅收公共關系追求的效果和基本目標。
——稅收公共關系運用傳播手段進行信息交流活動。傳播是聯結稅收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傳播和溝通是實現稅收公共關系的基本手段,新的統一的稅收公共關系建立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科學的傳播手段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
基於以上稅收公共關系的特徵,一般來說,在解決沖突型征納關系時,重在運用法律規范,但也不能排除運用公共關系;在維系型征納關系向建設型征納關系轉化的過程中,將主要依靠稅收公共關系來進行。

⑦ 稅收法律責任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一)經濟責任
所謂經濟責任,是指對違反稅法的行為人在強制其補償國家經濟損失的基礎上給予的經濟制裁。
追究經濟責任的主要形式有兩種:
(1)罰款;
(2)加收滯納金。所謂滯納金,是指稅務機關對違反稅法的規定,不按期繳納稅款或未能及時、足額繳納稅款的當事人加收的處罰。
(二)行政責任
所謂行政責任,是指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由稅務機關或由稅務機關提請有關部門依照行政程序所給予的一種稅務行政制裁。行政責任的追究一般以稅務違法行為發生為前提,這種稅務違法行為不一定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追究行政責任,通常是在運用經濟制裁還不足以消除其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採取的。
追究行政責任的方式具體有以下兩種:
(1)行政處罰;
(2)行政處分。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反稅法行為情節嚴重,已構成犯罪的當事人或直接責任人所給予的刑事制裁。追究刑事責任以稅務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為前提。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通常是由稅務機關依法追究的,而刑事責任則是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稅收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制裁措施。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