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俗具有法律效力

民俗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23 15:42:16

㈠ 跪求具有類似於法律效力的民俗習慣,拜託多給幾個例子,很急,回答的好會追加30分

比如說,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這是民俗,而法律也順應這種民俗,規定應尊重民俗習慣。

㈡ 什麼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伴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它一經產生就規約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並呈現出群體性、傳承性、地域性、寄託性和形象性特徵。鑒於民俗文化具有社會認知功能、啟蒙教化功能、道德規范功能和心理調適功能、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必須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實施傳承的策略與舉措為:甄別評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傳承適應人民群眾多元文化需求;輿論引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辨識力、使之自覺地做到知與行統一;資源開發、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壯大我國文化產業;樹立典型、推廣其先進經驗、促進優秀民俗文化傳承扎實、快捷、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

所謂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所謂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里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可以視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而作為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它以民俗事象為載體,又折射出特定國家或民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歷史積淀與發展脈絡,使之呈現下述征:

一、群體性。民俗一詞本身就有「群體」的內涵:民,人民、民間的;俗,大眾的。民俗文化的首要特
征,就是它的群體性。這是因為:民俗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首先必須得到群體的認同,唯有群體的認
同,才能約定俗成,進而完善並傳承下來。

二、傳承性。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即它所彰顯的功能決定了它的傳承性特徵。傳承,使民俗成為財富,成為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延續下來,並且在延續的過程中,不斷被後來者融入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
元素,使之愈發被人們所接受。

三、地域性。人類在走向文明的進程中創造了文化,這種創造既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適應
了人類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氣候溫差、干濕狀況、地形地貌、物產植被等等,即與人類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文化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結果。

四、寄託性。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俗事象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民眾的信念支撐、理想追求、情感慰藉乃至心理依賴,我們將其概括為寄託性。這是民俗文化的又一顯著特徵,它大多通過諧音、寓意、像征、造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五、形象性。形象性本是文學藝術的典型特徵,我們之所以將其歸納為民俗文化的特徵,不僅是因為
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即使民間工藝技術、民間語言、民間娛樂的形象性亦十分顯著。

㈢ 「鄉規民俗」是不是法律為什麼

法律的制定和通過有法定程序。

㈣ 民俗文化應該得到保護嗎為什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多元化和外來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頻繁,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信息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民俗文化;保護
一、民俗文化的涵義及民俗文化保護現狀
民俗文化是以口頭、風俗或行為等形式創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與生活緊密相連,體現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道德倫理、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或群體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播、吸取和改造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所有內容,如飲食、節日、服飾、建築、藝術、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世界觀等。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幾千年積淀下來的不僅僅有炫目輝煌的雅文化(文人文化),而且有先輩為我們傳承下來的珍貴的民俗文化。正是這些來自民間的文化,為雅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造就了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然而,由於過去對民俗文化的無知和偏見,如此燦爛的傳統民俗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而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多元化和外來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頻繁,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信息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它的傳承更是受到空前的威脅。比如,當故事講述家去世時,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便也隨之被埋葬;當一位著名的歌手去世時,人亡歌息,留下一片空白;當孩子們唱起流行歌曲時,那些妙趣橫生的童謠便不知去向;當萬丈高樓拔地而起時,那些古樸的民居便化為瓦礫;當民俗被當作旅遊資源用於開發時,那些純朴優美的民間歌舞便不知何時才能洗盡鉛華。
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民眾的思想和生活總是隨著時代前進,我們不能要求人們為保存傳統的民俗文化而永遠生活在艱苦的條件之下。但是,當我們在追求更舒適的物質生活的時候,是否眼看著傳統民俗文化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否要在物質生活趨同的情況下,主動丟掉這張標志民族個性的文化身份證?應該認識到,保護優秀的民俗文化就是保存歷史。民俗學研究應該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搭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梁。至於如何保護民俗文化,取決於一個民族或國家對傳統民俗文化認識的自覺程度。民俗文化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是承自上輩的文化,這種文化養成了民族的國民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文化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雖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當社會向前發展時,它極容易消失。所以應該倍加重視,自覺地加以扶持和保護。對於民俗文化的保護,我們應該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做出一種選擇。

㈤ 民俗與傳統的關系

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社裡,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范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范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產勞動民俗2 日常生活民俗3 社會組織民俗4 歲時節日民俗5 人生儀禮6 游藝民俗7 民間觀念8 民間文學

㈥ 民俗的功能

民俗的功能就是能夠激發公民們的熱情,也能夠激發公民們主動的進行積極參與。

㈦ 民俗的解釋

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盡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㈧ 民俗的社會功能有哪些

民俗的社會來功能
文章節源選:《民俗學概論》主編:鍾敬文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教化功能
社會生活先於個人而存在。個人不能選擇他所希望的社會形式;人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這樣描述風俗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准。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並能參加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進入了民俗的規范:誕生禮為他拉開人生第一道帷幕;他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游戲中他模仿著成人生活;從稱謂與交際禮節中逐漸了解人際關系;他按特定的婚姻習俗成家立業;直到死去,特定的喪葬民俗送他離開這個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㈨ 簡要說明民俗具有強化人們的行為規范這一行為

一.教化功能
社會生活先於個人而存在。個人不能選擇他所希望的社會形式;人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這樣描述風俗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准。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並能參加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進入了民俗的規范:誕生禮為他拉開人生第一道帷幕;他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游戲中他模仿著成人生活;從稱謂與交際禮節中逐漸了解人際關系;他按特定的婚姻習俗成家立業;直到死去,特定的喪葬民俗送他離開這個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二.規范功能
民俗的規范功能,指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滿足,往往與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吃飯,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社會規范有多種形式,它們大略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是法律,第二層是紀律,第三層是道德,第四層是民俗。其中,民俗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種社會規范。法律緣於民俗。民俗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行為規范。在社會生活中,成文法所規定的行為准則只不過是必須強制執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卻象一隻看不見的手,無形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所有行為。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遵從著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意識到民俗的規范力量,因此也就不會對其加以反抗。民俗對人的控制,是一種「軟控」。但卻是一種最有力的深層控制。

三。維系功能
民俗的維系功能,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民俗能維系社會穩定,任何一個都在不斷變化,每一種文化都必須根據外部環境與內部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調整。在社會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不斷被後代復制,由此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急劇社會變革中,與整個民俗體系相比,發生的變化總是局部的、漸變的,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斷裂,維系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所以,民俗是人們認同自己所屬集團的標識。

四。調節功能
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民俗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人類創造了文化,目的是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勞作,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休息體力,調劑精神。享受勞動成果,進行求偶、社交等活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節日、游戲、文藝、體育的民俗,它們是人類生活的調節劑。
民俗也有宣洩的功能。人類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洩,一旦積郁起來集中爆發,其後果不堪設想。有的民俗就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如古希臘羅馬的酒神節,人們在節日里飲酒狂歡,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禁忌這時全被打破。
民俗還有補償功能。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滿足的種種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種補償。恩格斯在談到德國的民間故事書時曾說:「民間故事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籍,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為馥郁的花園。」

㈩ 民俗主要有哪些特徵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所以說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的集體性可理解為:首先,任何一種民俗,都產生於特定的群體,如某個特定地域或某個民族。其次,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再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說,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一個人創造或倡導的一種民俗形式,沒有公眾的認可或積極推行,它決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即使勉強地生存下來,也不會有其廣泛性。生活在某個民俗文化圈內的每個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與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淀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就是教化和規范民眾,使民眾立足於當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民俗文化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民族認同感的生動和富於人性的社會化。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且具有原生態的特性,因此更具親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五、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中華文化以包容著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層面的接納,民俗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極度深遠。漢族民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民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民俗影響。因此,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形式極為豐富。
六、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裡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熱點內容
民生工程怎樣申請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14 08:42:05 瀏覽:760
退款後收到商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4 08:40:29 瀏覽:596
法官配偶犯罪 發布:2025-07-14 08:37:18 瀏覽:59
法律進校園護航青春法律知識講座 發布:2025-07-14 08:11:07 瀏覽:501
國務院征地拆遷條例 發布:2025-07-14 08:00:46 瀏覽:169
依法治國宣傳展板 發布:2025-07-14 07:56:33 瀏覽:825
首先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是哪個省 發布:2025-07-14 07:56:31 瀏覽:386
法院開庭能帶手機嗎 發布:2025-07-14 07:52:45 瀏覽:36
四川的法治 發布:2025-07-14 07:43:22 瀏覽:684
求情信給法院的 發布:2025-07-14 07:42:24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