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功能有哪些
1. 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題主您好,之了很高興為您解答
法律責任包括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返還財產,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方向】懲罰力度較小
行政責任
1. 行政處罰(針對行政管理相對人)
警告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財產)
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行為)
2.行政處分(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刑事責任
1.主刑
管制(期限通常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不超過3年);
拘役(期限通常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最高不超過1年);
有期徒刑(期限通常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
無期徒刑
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2年執行)
2.附加刑(可與主刑一起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
罰金
剝奪政治權利(「當官權」和「說話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3)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4)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沒收財產
【區別】沒收非法財物
驅逐出境(適用於外國人)
希望能夠幫助您,我是之了,您的會計摯友!望採納!免費領取2019初級會計全套課程,歡迎一起探討會計問題,不定期分享干貨哦~
2. 環境法律責任的概念、特徵、功能分別是什麼
環境法律責任,是指環境法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版具有強制性權否定性法律後果,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環境行政責任,環境民事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三種。①行為人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某一環境行為或相關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干擾該國家或地方之環境行政管理,污染和破壞環境境,危害公共或個人之財產或人身生命或健康的安全,所依法應當承擔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②是一國或地區違反國際法規定、違背其應履行的環境保護國際義務,致使他國或地區的環境或國民遭受污染與破壞之危害,所應承擔的國際環境法和其他相關法規定的經濟賠償責任和道義責任。
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如下特徵:
(1)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為必要前提;
(2)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構成實行無過錯責任制;
(3) 違法處罰趨重化,主要表現為加重了行政處罰的程度、 實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定特別刑法嚴懲環境犯罪、實行兩罰或
多罰制度等。
3. 法律責任主要有什麼
法律責任一般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處罰幾類。這幾類裡面,民事責任主要版是經濟賠償,恢復權名譽,賠禮道歉,修理重做之類的,刑事責任有罰金,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行政處罰也有罰款,限制人身自由,警告之類的。
4. 法律具有什麼功能除此之外法律還有哪些作用
法律是社會生活的調整器。法律的社會控製作用,因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統治者而有不同的目的和處理策略。專制獨裁的統治者主要是運用法律來控制或B制人民,防止老百姓犯上作亂。如中國古代統治者把法律作為「防民之具」。先秦的法家管子說得比較中肯具體些,他指出:「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七臣七主》)所謂「定分止爭』』作用,以現代意義來說,『『定分」就是確認、分配權利和權力、義務與責任;「止爭』』就是「分』』定之後,每個社會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目體、國家機關及其官員,等等)都可以各享其權,各守其分,各擔其義務,各行其職責;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能得到法律救濟,權力專橫濫用時可得到法律的遏制,從而社會秩序得以維護,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社會爭端得以消弭。當然,這只有在開明的統治者和民主的國家,其法律本身是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才可達到。 法律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可以從法的視角上衡量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合法非法,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尺度。由於法律比較中立客觀,以法律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尺,比之道德、倫理、宗教、習俗、鄉規民約、團體章程等等對人們行為的評價,要平等、公正、理性,理論上一般不會因人而異,而且對法定范圍內的任何人都適用,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它指引人們明白什麼行為是允許的,什麼行為是禁止的,如何行為才是正當的、有效的,有教育、指引等功效。 (三)預測作用 法律規范對人們行為的模式及其法律後果有明確的規定,合法的將得到何種效益,違法將導致哪些制裁,行為人在事先一般都能預測其後果,從而知所遵循,預作謀劃,事先妥善安排行動計劃,准備承擔可能的法律後果。這樣可以避免盲目性,減少偶然性。 (四)警戒、激勵作用 法律規范中,對法律後果的設定,一般包括制裁和激勵兩方面。基於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這一特徵,同時法律又是具有國家權威和信用的,它對違法犯罪行
為的懲罰,比社會道德、團體紀律、輿論制裁要嚴厲、規范、必然,所以有較大
的震懾力對潛在的違法犯罪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這里還應當強調指出,法律不只是有警戒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過去一些教科書上只講前者,而忽視後者,是有片面性的。這也是受所謂「法即是刑」的傳統思想影響和只看到法律的強制性,而忽視其正面的激勵性、誘導性。這種激勵性不只是體現在民事法律中(如依法履行合同可以得到預期的效益的報償;經核準的注冊商標和專利,可以得到法律保護;有關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法更是以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主),由於現代行政是服務行政,行政法中也採取一些激勵性的規范,誘導人們自動地從遵循法律而獲益。即使是以懲罰為主的刑法,也有對自首和立功行為或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可獲得從輕或減輕處罰、或減刑等激勵規范。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