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

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24 20:29:48

⑴ 雙方自願冒名頂替上大學怎麼處理

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三款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如果行為人為了使用而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等身份證件的,既涉嫌構成本罪,又涉嫌構成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罪,屬於牽連行為,應當按照牽連犯的處斷原則,從一重罪論處。

(1)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用戶上大學注意事項:

大一新生入學後,每個班都會有相應的輔導員來管理你們。但由於人數限制,一個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輔導員,兩個人要管理將近50人,帶用戶熟悉環境,給用戶關心照顧,所以會非常忙。作為大一新生,應該盡量服從輔導員的安排管理,不給人家添麻煩也是修養的一種體現。

大學新生入學,宿舍里各種人進進出出,難免會有心懷不軌的人趁機偷東西。所以大家一定要看好貴重物品,最好剛來學校就去買幾把鎖,將一些不常用的貴重物品鎖在櫃子里,以防萬一。

⑵ 在中國冒名頂替別人高考成績上學什麼罪

冒名頂替案的性質可分三個層次。在民法層面,冒名頂替無疑侵犯了被冒名人的姓名權;在刑法層面,如果利用冒名頂替從事詐騙活動,則可能上升為犯罪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受教育權或者某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權利。這是一種憲法性權利。冒名者所獲得各種國家許可,譬如公務員資格、教師等,是欺詐取得,應予以撤銷。

(2)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990年,山東省滕州市某中學應屆生齊玉苓考上了省內的一所中專。但是,同班同學陳曉琪的父親與相關行政人員串通,撤下榜單,並將女兒名字改為齊玉苓。當時,齊玉苓家境貧窮,而陳曉琪之父是村黨支部書記。兩人的未來就此分野。

由於經濟困難,「落榜者」齊玉苓開始了務農、打工,並一度靠賣早點和快餐維生。與此同時,冒名者陳曉琪拿著齊玉苓的錄取通知書上學,畢業後入職中國銀行滕州支行。

齊玉苓1998年年底發現真相時,因不肯向已升任當地官員的陳家妥協,家中陸續受到流氓、地痞的暴力騷擾。齊玉苓「不堪其擾又滿心憤怒」,次年初,她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最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陳曉琪停止對齊玉苓姓名權的侵害,陳曉琪及其父親、涉事兩所學校、滕州教委向齊玉苓賠禮道歉。齊玉苓還獲得了近10萬元損失賠償。

⑶ 教育法修訂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如果成真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寒窗苦讀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學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而如果經過刻苦努力,最後上大學的不是自己,卻被他人竊取“高考果實”,那種內心郁悶和憋屈的感覺是外人無法感知和想像的。令人遺憾的是,在2020年山東省等地就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多名無辜的學子成為了被頂替者,遺憾地與大學校園擦肩而過,最後他們人生的走向也因為高考而受到了影響。

當這些事件浮出水面後,人們對此的看法異常一致,公認這是毀人前程,堪稱嚴重盜竊,必須嚴格追究涉事者的法律責任。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依照哪些法律條款追求肇事者的責任呢?這一問題經過一些法律專家的解讀,人們才發現為何那些肇事者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頂替他人,因為很難依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這屬於法律的盲區。當這一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悉後,補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這一行為直接入刑成為了人們的普遍看法。

當前,雖然大數據和互聯網應用已經非常發達,但是還是需要從法律的層面界定法律責任,讓任何人今後都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現在已經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頂替者被追究法律責任將會成為一種明文規定,而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馬哥在這里要為這樣好的制度設計點個贊。雖然說來得有點點晚,但正義不會缺席,需要補上的法律漏洞終會補上。

⑷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什麼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冒名頂替行為去年也寫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4)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多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曝光引爭議

近年來,冒名頂替事件時有發生,從2001年被稱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齊玉苓案」,到2009年的「羅彩霞案」,都曾在全國教育系統引起風波,該案被曝光後,相繼出現了各地版「羅彩霞案」。

去年,山東「農家女」陳春秀、王麗麗、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系列事件相繼曝光後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輿論風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

⑸ 冒名頂替上大學這種事件該如何處理

針對網上熱傳的「大名縣一男子疑被女生冒名頂替上學」一事,23日晚,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縣委宣傳部回應中新網記者稱,該縣對此事高度重視,已成立聯合核查組,並凍結了被舉報人「王宏偉」的戶籍,將對此事一查到底。

22日晚,大名縣成立了由縣紀委牽頭,公安、教育、人事、衛生等部門為成員的聯合核查組全面開展核查工作。目前縣紀委已立案,正在調查中,調查結果將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23日上午,大名縣公安局已對被舉報人「王宏偉」的戶籍進行了凍結,待調查清楚後,再進行相應處理。

經查,「冒名頂替」事件發生於1993年,由於當時戶籍信息還未聯網,都是紙質檔案,且涉及人員大多已不在工作崗位(有些人員已去世),受條件限制,部分原始檔案已不便查找。目前,警方正全力進行調查取證。

大名縣官方回應稱,大名縣將就此事一查到底,如網上反映情況屬實,將依紀依法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但願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和悲劇成為歷史,離每一個人都越來越遠!

⑹ 編造篡改個人信息冒名頂替別人高考錄取怎麼處理

1、編造篡改個人信息冒名頂替別人高考的會受到教育部禁止參加各類考試數年的處罰。

2、 編造篡改個人信息冒名頂替別人高考比較嚴重,觸犯法律的,要受到法律制裁。

⑺ 大學被發現冒名頂替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我國刑法,對於替考有「代替考試罪」(刑法九修正案規定),但是對越過考試版,更直接、更嚴重權的冒名頂替上大學,卻無相應罪名。
故根據罪刑法定,是不為罪的。此乃法律黑色幽默也。民法對此也無針對規定。一般認為,冒名頂替上大學是侵犯姓名權、受教育權。很遺憾,羅彩霞被冒名頂替
案,最終是調解解決,法院未判決。如此中國式的結局,案子是解決了,法律卻沒進步,導致最近沸沸揚揚的王娜娜案解決無參照。

⑻ 我國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都有哪些內容

著名的“王娜娜事件”牽出背後的冒名頂替入學的亂象。

18年前,王娜娜參加高考後因未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以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在6年前,她偶然得知自己當年並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職業技術學院,但是入學名額被人頂替,頂替者已經成為一名教師。

事後王娜娜將頂替者和事件相關人員告上法庭,事件相關13名責任人已受到嚴肅處理,頂替者的學籍學歷信息被注銷,而王娜娜本人也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現已順利畢業。王娜娜說:“大學不是說多讀幾年書那麼簡單,人的思想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對人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冒名頂替行為,不僅嚴重傷害高考公平,又阻斷了當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多少學子苦讀十年就是為了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從而更接近自己的夢想,頂替者冒用的不只是一個學籍,更是別人的人生。對於這種行為我們必須嚴懲。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⑼ 教育法修訂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有何舉措

隨著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國家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知名大學,集結了非常多國內的優秀的教育資源。這便使得無數學子擠破腦袋都想進入這些大學。他們刻苦學習,努力拚搏,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高考的戰役中拿下心儀的戰績。但是,在大家認真遵循社會准則的時候,有一些人枉顧規則和他人利益,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勢和財力來奪取別人的利益。這些人不好好學習,爭取進入大學的名額,反而動一些歪心思來奪取他人的名額。

⑽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具體有什麼處罰

1月20日消息,「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引網上關注。據報道,針對社會關切,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10)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越明確越有力

多年來,冒名頂替入學事件頻發。由於法律條文不夠明確清晰,在法律責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難點。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頂替者的受教育權說事,欠缺懲處力度。懲處不到位、沒力度,就難以讓鋌而走險者忌憚。要遏制冒名頂替歪風,必須讓法律剛起來,法律條文完善起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後,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顯然,這是對冒名頂替上學當事人予以法律懲戒的必有之舉。某種意義上,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補了法律條文上的空白。

熱點內容
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試卷 發布:2025-07-13 16:12:13 瀏覽:456
陝西2017二建法規 發布:2025-07-13 16:12:10 瀏覽:166
無照經營條例 發布:2025-07-13 16:02:18 瀏覽:98
派出所加強執法規范化 發布:2025-07-13 15:54:48 瀏覽:195
借新還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3 15:54:46 瀏覽:570
王楓律師 發布:2025-07-13 15:49:39 瀏覽:737
巴西法院解除 發布:2025-07-13 15:43:12 瀏覽:217
教育行政行為要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3 15:40:49 瀏覽:360
魏國刑法 發布:2025-07-13 15:40:14 瀏覽:392
皮城執法官藍老是沒有 發布:2025-07-13 15:40:09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