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基本原則

法律責任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 2021-12-24 21:49:56

1. 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主要包括哪四種

在我國,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主要有合法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合理性原則專、及時性原則、不可避屬免性原則。

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通俗的將稱為歸責原則。不同的法律關系歸責原則不同;刑事責任需按照罪刑法定規則;行政法的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民法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嚴格責任都屬於歸責原則。

(1)法律責任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

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2.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3. 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根據《立法法》相關規定,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則:

⑴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 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⑵ 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⑶ 新法優於舊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⑷ 一般不溯及既往。《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拓展材料:

法律原則,是指集中反映法的一定內容的法律活動的指導原理和准則。法所確認的一定社會生活和國家活動的規律性要求。貫穿於具體法律規范之中。法律原則較之法律規范,更直接地反映出法的內容、法的本質,以及社會生活的趨勢、要求和規律性。

法律原則以其在法的體系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法的基本原則和法的一般原則。法的基本原則在法的體系結構中居於核心地位,起到最根本的指導作用;法的一般原則是法的基本原則的派生,是基本原則在法的體系各部分中的相對具體化。

對法的一般原則還可進一步劃分為立法原則和法律適用原則,或者劃分為各部門法原則。以法律原則與社會關系聯系的緊密程度為標准,可以分為一般社會原則和專門法律原則。前者表現法的社會政治內容,後者表現法的專門法律內容。不同的歷史類型法有不同的法律原則,但一些法律原則,如專門法律原則,具有歷史的繼承性。

4.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對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從內事行政管理活動的容基本要求和根本准則。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規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依法行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2.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
3.必須維護憲法權威,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
4.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6.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拓創新與循序漸進的統一,既要體現改革和創新的精神,又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類推進。

7.必須把堅持依法行政與提高行政效率統一起來,做到既嚴格依法辦事,又積極履行職責。

5. 如何論述法律中的基本原則

法律中的基本原則如下:

  1.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2. 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第一,任何公民都必須平等地遵守國家的法律,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定義務,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他人不得侵犯;第三,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依法受法追究和制裁,決不允許其逍遙法外。

  3.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4. 司法責任原則,是指司法機關或司法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採取的一種責罰制度。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

6. 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基本要求有哪些

承擔法律責任的基本原則:

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實現法律責任回的目的,就應遵循承擔法律責任的基本原則,如答民主原則、法治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等。承擔法律責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法性原則,即承擔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根據,必須合法,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

堅持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原則,如罪刑相適應,責任與造成損害的行為的相適應等,不能採取侮辱人格的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原則。這就要求從法律責任的目的出發,按照違法的程度、違法者的情況、違法的情節來選擇對違法者的懲罰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及時性原則,即在法律規定的時效性期限內,及時追求違法者的責任。 堅持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則。法律責任的不可
避免性意味著沒有任何違法違法行為能夠逃避國家的懲罰和社會的譴責。

總而言之,在處理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下,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合理性是其合法性的表現,法律責任的及時性、不可避免性也應以其合法性為前提。此外,法律責任的個人化,即違法者只對違法行為負責。

7. 何謂法律責任的歸結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歸結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
歸結法律責任的基本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8. 追究事故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

依法嚴肅追究生產安全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對於懲罰和教育責任者本人、促使有關人員提高責任心,保證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得到遵守,保障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是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宣布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就意味著,任何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人都必須受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在實施責任追究制度時,必須貫徹「責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堅決克服因人施罰的思想,無論什麼人,只要違反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造成了生產安全事故,就必須堅決予以追究,決不應姑息遷就,不了了之。

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既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造成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也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安全生產負有領導責任的單位負責人,還包括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負有領導責任或者有失職、瀆職情形的有關人員。

正確貫徹這一制度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 客觀上必須有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無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是追究有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一前提,責任追究將無從談起。事故是否發生或者是否構成安全事故,國家已有明確的規定。1989年國務院發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者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1991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在判定生產安全事故時,必須依法辦事,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不得主觀臆斷。

2. 承擔責任的主體必須是事故責任人。分清事故責任,確定事故責任人,是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這就要求,必須在事故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單位、每個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事故責任加以認真分析判斷,尋找出真正的事故責任人,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追究。凡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都必須承擔責任;反之,就不應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自負」的法制原則在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3. 必須依法追究責任。責任追究制度的關鍵在於責任落實和追究。當然,強調追究責任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任意追究責任,想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想追究什麼責任就追究什麼責任。相反,追究責任必須依法進行。目前,關於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的法律、行政法規,除安全生產法外,還包裝煤炭法、礦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建築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督暫行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責任追究作了相應的規定。在法律責任種類上,不僅包括行政責任,而且包括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責任的種類和幅度執行,該重則重,該輕則輕。

熱點內容
經濟法前沿問題 發布:2025-07-13 17:03:02 瀏覽:643
抗疫法院 發布:2025-07-13 17:01:21 瀏覽:767
客人在店裡摔傷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3 16:56:57 瀏覽:161
土方法治早迣簡單快速 發布:2025-07-13 16:56:38 瀏覽:39
京津冀地區協同立法的作用 發布:2025-07-13 16:50:46 瀏覽:741
廣東省質量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3 16:44:52 瀏覽:389
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試卷 發布:2025-07-13 16:12:13 瀏覽:456
陝西2017二建法規 發布:2025-07-13 16:12:10 瀏覽:166
無照經營條例 發布:2025-07-13 16:02:18 瀏覽:98
派出所加強執法規范化 發布:2025-07-13 15:54:48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