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法律責任

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25 09:40:18

Ⅰ 企業銷售理財產品法律法規

請您詳細說明問題,以便可以准確的給您回復。
理財產品通常都不保本。您可以版根據理財產品的權期限,收益,風險等級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目前,我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公布,您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 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Ⅱ 投資咨詢公司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出了風險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說沒有責任是胡說八道,沒責任誰還敢投?建議選A2P融資租賃,風險小,然後選大平台投資內,E租寶1元起投,14.6%年化容,注冊的時候推薦人寫ZXM88還有大紅包送他是有保理公司承擔債權風險,然後租賃公司無限連帶責任!

Ⅲ 銀行員工私賣理財產品構成刑事犯罪嗎

有可能構成職務侵佔或者挪用資金罪
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一般是指銀行員工未經本行、上級行審批或授權,未向監管機構備案,沒有遵從正規的銷售流程和相關規定,私下向客戶出售所謂的「理財產品」的行為。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第一是飛單。飛單並不是法律概念,在銀行業,飛單是指未經上級行授權或批准,員工藉助銀行平台,擅自銷售第三方發行的金融產品,第三方與銀行之間不存在委託銷售合約關系。應當注意到,員工擅自銷售的第三方金融產品是真實的金融產品,僅是沒有通過銀行官方銷售。2012年底,華夏銀行某支行濮某私自銷售「中鼎」系列產品即是典型的飛單事件。
第二是私售銀行停售的理財產品。銀行或第三方曾經發行並銷售過某理財產品,後來停止銷售。個別員工藉助銀行平台,假冒銀行名義,向客戶出售已經停售的理財產品,沒有將募集到的資金劃入銀行專戶,而是將資金出借給用資人使用。這種私售,可能是私售本行停售的理財產品,也可能是私售第三方停售的理財產品。
第三是私售虛假理財產品。銀行員工編造銀行或第三方發行的理財產品,製作虛假理財產品協議書等文件,偽造銀行印章或盜蓋銀行真實印章,誘騙客戶購買虛假理財產品,將募集的資金出借給用資人使用。員工私售虛假理財產品,一般具有詐騙客戶資金性質。

Ⅳ 第三方銷售的理財產品非法集資有沒有法律責任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Ⅳ 理財產品涉嫌詐騙參與銷售的人員會付什麼樣的責任

公司涉嫌工商詐騙,員工是沒有責任的,老闆的責任,或者是總監的責任,小員工吊事沒有

Ⅵ 人民幣理財銷售人員從事理財產品銷售,要遵循什麼原則

理財產品銷售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等相關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客戶合法權益。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遵循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如實告知原則。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充分揭示風險,保護客戶合法權益,不得對客戶進行誤導銷售。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進行合規性審查,准確界定銷售活動包含的法律關系,防範合規風險。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做到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遵循風險匹配原則,禁止誤導客戶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財產品。風險匹配原則是指商業銀行只能向客戶銷售風險評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
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客戶風險提示和投資者教育。

Ⅶ 投資公司理財產品出問題了,業務員承擔法律責任嗎

投資公抄司涉嫌詐騙,業務員是否承擔責任,應當分情況討論:

1.如果業務員不知道公司涉嫌非法詐騙,則其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2.若業務員明知公司從事的是詐騙行業,依然從事這一行為,則應當承擔相應的刑罰責任;但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為主要犯罪行為人,犯罪後果主要由公司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承擔;

3.如果公司為空殼公司,是為了從事犯罪行為而成立的,則承擔較為嚴重的刑事責任。

Ⅷ 銀行銷售理財產品要承擔什麼責任

簽訂合約所述所有責任均需要承擔

2016年5月13日,證監會發布《關於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

該同志的主要內容是對於銀行代銷業務的現象進行治理與整理,規定中銀行是不允許進行產品代銷的。

Ⅸ 銀行理財產品不當銷售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消費誤導以及不如實全面告知,但不屬於法律范疇。受道德譴責以及事態嚴重受所在單位處罰。

Ⅹ 第三方銷售的理財產品無法兌付有沒有法律責任

不一定,最主要看三點:
1、所簽理財產品協議內是否有對無法兌付的補償條款和責任條款,如果協議內規定不保證盈利或者虧損了銷售機構無責,那麼原則上就不用付法律責任;
2、所簽合同是否正規有效。應當是正規的理財協議,在權利義務上沒有明顯的不對等,沒有明顯的合法性瑕疵。如果協議無效或的話,銷售機構和投資機構仍有可能需要負責;
3、銷售時有無欺詐宣傳。如果有的話,銷售機構必須負責(前提是你保留了相關證據)

另外,一般來說監管機構都傾向於保護投資者,所以就算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條,仍有一定希望維權。

熱點內容
江西雲龍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13 12:22:16 瀏覽:381
工傷保險條例的全稱 發布:2025-07-13 12:16:37 瀏覽:332
新行政訴訟法最高院內部培訓 發布:2025-07-13 12:14:13 瀏覽:934
勞動法研究生學校排名 發布:2025-07-13 12:08:31 瀏覽:417
四大法院 發布:2025-07-13 12:08:27 瀏覽:255
經濟法基礎第一節 發布:2025-07-13 12:06:16 瀏覽:722
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論文 發布:2025-07-13 12:01:09 瀏覽:341
承擔衛生法律責任的前提是 發布:2025-07-13 11:54:44 瀏覽:352
五峰政法院 發布:2025-07-13 11:45:22 瀏覽:86
貫徹黨組工作條例匯報 發布:2025-07-13 11:35:47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