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朋友圈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A. 發朋友圈的言論需要擔責嗎
2016年9月1日起,由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將正式生效,明確要求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顯著位置標明「廣告」,付費搜索廣告應當與自然搜索結果明顯區分。要特別注意的是,個人在朋友圈、微博等轉發廣告也要擔責。
微信朋友圈作為一種新型的網路空間,雖然冠予「朋友」二字,但並非屬於真正的「私人空間」。按照微信朋友圈現有特點,在法律上應當定義為「一個不特定的人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大眾,屬於公開場合。因此,在這里發布信息明顯具有公開性,如果涉及他人隱私或者辱罵誹謗他人的,發布者將要受到法律的處罰,情節嚴重的,將依照《刑法》第246條的規定,分別以侮辱罪或者誹謗罪定罪處罰。
B. 幫別人在朋友圈打廣告,如果出了事要承擔啥法律責任
幫別人在朋友圈打廣告,如果廣告存在著虛假行為的話,出事了你也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C.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也就是說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軟體上傳播誹謗他人的消息,當點擊量與轉發次數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被認定為誹謗罪。根據我國《刑法》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資料:
光憑法條的原文想必不少人還是對此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以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條新增法條的主要內容 。
例:某網民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故意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並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造成該地區人們出現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該網民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條中所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然後其又在微信上大肆傳播,滿足「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這兩個行為已經具有構成犯罪的主觀條件,再加之其傳播的消息造成了該地區人們的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滿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網民已經構成了犯罪,將受到相關的處罰。
嚴厲打擊各類網路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網路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環境。
D. 朋友圈發視頻,如果要告她,應該受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雖然你知道對方是小三,但是我國法律目前沒有明確規定當小三是違法的,只是收到專道德的譴責,因此小三屬也是享有名譽權的,如果被小三抓到證據傳播告訴她人她是小三,某些不要臉的人去告,那麼還是需要賠償損害她名譽權的。只要你能證明是別人發的,不是你發的,那麼別人負責,你不負責,如果證明不了,那麼就是你負責。
E. 請問未經允許使用他人微信發布朋友圈是否違法如果違法,需要承擔哪些責任
現在國家正在治理,不經本人同意 ,是不能發布朋友圈的,如果發了對社會和對本人有害的言論,那必須受法律的制裁 。
F. 微信里的朋友圈裡罵人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微信朋友圈含沙射影罵人如果情節嚴重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根據此法的規定,公然侮辱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法律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G. 朋友圈發的假消息負法律責任嗎
1、 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值得關注的是,這部新修訂的法律增加不少新的規定,比如將在微信、微博發布假消息,國家考試中找人替考,試圖通過醫鬧獲利,校車、客車嚴重超員、超速,私藏恐怖主義書籍,虐待老幼病殘等9種常見行為,列入刑事處罰范圍。以往,這些違法行為可能被行政處罰,但往後,則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給自己留下極不光彩的「案底」。
2、 根據新修改的刑法修正案,11月起,在網路或其他媒體上散播虛假信息,最高可獲刑7年。
3、2013年9月,「兩高」出台司法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4、《刑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5、微信微博發假消息或將判刑追究刑事責任, 因此,今後在微信、微博上發布關於險情、疫情、警情等消息前,一定要核實信息的准確性,三思而後行。
H. 發表朋友圈:死也不吃某某東西,需要負法律責任
兩個注意點,1.需要看你的朋友圈受眾和傳播速度,給所謂的某某東西造成了惡劣的影響,2.對方提起訴訟,兩個因素滿足,除非你的話有事實根據,否則那你就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I. 在微博或朋友圈發法律內容 違法嗎
現在是七五普法階段
普法就是宣傳法律
不違法
了解一些法律規定,對自己也有好處
好依法維權,了解程序,不至於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