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論文

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論文

發布時間: 2021-12-26 09:16:49

㈠ 違反會計核算規定的法律責任

違反會計核算規定的法律責任根據《會計法》如下:

  1.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 因有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做假賬,隱匿或者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貪污,挪用公款,職務侵佔等與會計職務有關的違法行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3. 各單位必須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接受有關監督檢查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以及有關情況,不得拒絕、隱匿、謊報。

  4. 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

㈡ 違反我國會計法律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有哪些

工傷等級不是人估出來的,是由司法鑒定機構鑒定出來的,趕緊去勞動局申請作鑒定。 工傷鑒定的程序 分別是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職工應享有的待遇及救濟途徑。工傷認定申請即可由用人單位提出,也可由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申請人不同,申請的先後順序也不同.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遇有特殊情況,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未按上述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才可以提出.但是提出時間從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受理工傷申請的機構是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㈢ 簡述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行為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違反會計制度規定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版定,應承擔以下法權律責任:
(1)責令限期改正.所謂責令限期改正,是指要求違法行為人在一定的期限內停止違法行為並將其違法行為恢復到合法狀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有權責令違法行為人限期改正,停止違法行為.
(2)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根據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在責令限期改正的同時,有權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3)給予行政處分.對上述違法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視情節輕重,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工作人員有上述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5)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㈣ 多選題: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違反會計制度規定 有可能 很嚴重 達到 刑法 懲罰的程度呢 一般 不是有 規定說達到犯罪的 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么 所以 罰金作為刑罰的一種 要選啊

㈤ 違反會計法規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由哪些

根據我國《會計法》第六章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違反會計法規應當承擔如下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

(二)私設會計賬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等。

第四十三條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論文擴展閱讀

《會計法》第二十五條 公司、企業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確認、計量和記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

第二十六條 公司、企業進行會計核算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隨意改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標准或者計量方法,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二)虛列或者隱瞞收入,推遲或者提前確認收入;

(三)隨意改變費用、成本的確認標准或者計量方法,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費用、成本;

(四)隨意調整利潤的計算、分配方法,編造虛假利潤或者隱瞞利潤;

(五)違反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行為。

㈥ 會計核算制度的違反會計核算制度的法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取得、填制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法律責任
(一)《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法律對上述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理解上述規定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關於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
應當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是這一行為的主體是填制、取得原始憑證的主體,既包括填制原始憑證的主體,也包括取得原始憑證的主體,即出票人、收票人;二是不符合規定的原始憑證,既包括填制、取得原始憑證的程序不符合規定,如在經濟業務事項發生後不出票,出票人不得使用他人的票據代替自己的票據,向收票人出具空白票據由其自行填寫,收票人向出票人以外的第三人索取票據或者購買票據等,也包括填製取得的原始憑證的內容不符合規定等。
2.關於「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指在單位實施違法行為的過程中起領導、組織、決策作用的單位負責人,他可以是單位一把手,也可以是單位其他負責人,關鍵是要看誰在實施違法行為的過程中起領導、組織、決策作用。「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指在單位實施違法行為的過程中直接參與實施違法行為的工作人員,一般包括會計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和其他參與實施違法行為的工作人員。
3.行政責任的實施主體和承擔主體。
行政責任的實施主體是指有權對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實施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的機關或單位,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行政責任的實施主體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單位或者有關單位。所謂有關單位,是指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有權對違法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行政處分的單位,比如上級單位、行政監察部門等。行政責任的承擔主體是指承擔行政責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行政責任的承擔主體為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4.如果上述違法行為不構成犯罪,僅需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1)行政處分。行政處分的對象為責任人,如果責任人的身份為國家工作人員,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具體方式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八種。如果責任人的身份不是國家工作人員,則不應給予行政處分。
(2)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對象可以是責任單位,也可以是責任人,具體包括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違法行為責令限期改正、對承擔責任的單位罰款、對承擔責任的人員罰款、吊銷會計人員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些具體處罰方式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作出。
5.如果上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並沒有對上述違法行為單獨明確規定為犯罪,但是,如果上述違法行為造成了偷逃稅款、騙取出口退稅、貪污、挪用公款等嚴重後果,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的規定分別定罪、量刑。
6.有關法律對上述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對同一違法行為,不同的法律根據其立法目的的不同和實際需要而作出不同的處罰。為了避免對同一種違法行為重復處罰,《會計法》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其他法律有相同規定時,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處罰。這就是說,當某種違法行為發生時,首先應當判斷其他法律是否有行政處罰的規定。如果有,就應當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反之,則應當適用《會計法》的規定。這是根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進行處理的。
二、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私設會計賬簿、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賬簿或者登記的賬簿不符合規定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私設會計賬簿、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賬簿或者登記的賬簿不符合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法律對這種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理解這一規定應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1.上述行為若不構成犯罪,僅應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上述行為若構成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並沒有對上述違法行為單獨明確規定為犯罪,但是,如果上述違法行為造成了偷逃稅款、騙取出口退稅、貪污、挪用公款等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的規定分別定罪、量刑。
3.有關法律對上述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例如《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公司違反本法規定,在法定的會計賬冊以外另立會計賬冊的,責令改正,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又如《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其中的情形之一就是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賬簿或者保管記賬憑證和有關資料的。這是根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作出的規定。
三、未按規定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法律責任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不按規定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方式:
1.上述行為若不構成犯罪,應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2.上述行為若構成犯罪,應按《刑法》的規定承擔刑事責任。
四、未按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丟失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未按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法律對這種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方式。
五、偽造、變造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理解上述規定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偽造會計憑證,是指以虛假經濟業務或者資金往來為前提,編制虛假的會計憑證的行為。
主要表現有:(1)偽造根本不存在的經濟事項的原始憑證;(2)以存在的會計經濟事項為基礎,用誇大、縮小或隱匿事實的手法偽造原始憑證,如製作假發貨票、假收據、假工資表等假的原始憑證;(3)由於會計人員審核不嚴或玩忽職守、喪失原則,以偽造的原始憑證為基礎,填制記賬憑證,如根據假發票憑空編制記賬憑證的行為等。變造會計憑證,是指利用塗改、拼接、挖補或者其他方法,改變會計憑證的真實內容的行為。主要表現為:(1)塗改原始憑證中的日期、數量、單價、金額等內容;(2)利用計算機、復印機等先進工具,對原始憑證進行二次處理;(3)由於會計人員審核不嚴或玩忽職守、喪失原則,以變造的原始憑證為基礎,填制記賬憑證,如根據塗改後的發票編制記賬憑證的行為等。偽造會計賬簿,是指不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根據偽造或者變造的虛假會計憑證填制會計賬簿,或者不按要求記賬,或者對內和對外採用不同的計算口徑、計算方法、計算依據登記會計賬簿的手段,製造虛假的會計賬簿的行為。變造會計賬簿,是指利用塗改、拼接、挖補或者其他手段改變會計賬簿的真實內容的行為。如改變會計賬簿所記錄的日期、單位名稱、摘要、數量、金額等。編制虛假財務報告,是指不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不以真實、合法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為基礎,擅自虛構有關數據、資料,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
2.如果上述違法行為不構成犯罪,僅需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3.如果上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按《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1)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l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述手段,不繳或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依照前述規定處罰。對多次犯有上述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2)根據《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信息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3)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包括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上述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本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4)此外,如果行為人虛報注冊資本、虛列出資、抽逃出資、貪污、挪用公款、侵佔企業財產、私分國有資產、私分罰沒財物、實施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應當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刑法》尚未明確將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作為單獨犯罪加以規定,而只是在其已經造成嚴重後果後,作為犯罪情節、手段,分別以偷稅罪、公司提供虛假會計報告罪、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及其他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六、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要理解這條規定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隱匿是指故意轉移、隱藏。故意銷毀是指故意予以毀滅。
2.上述行為若不構成犯罪,僅需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3.上述行為若構成犯罪應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應按《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零一條涉及到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
七、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要理解這條規定,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授意是指暗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
指使是指通過明示方式,指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強令是指明知其命令是違反法律的,但仍強迫他人執行其命令。
2.若上述行為不構成犯罪,僅需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3.若上述行為構成犯罪,應按《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應按《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零一條涉及到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
4.如果上述行為構成多人犯罪,這種犯罪屬共同犯罪。
八、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未按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未按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法律對這種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可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方式:
1.上述行為若不構成犯罪,應承擔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2.上述行為若構成犯罪,應按《刑法》的規定承擔刑事責任。

㈦ 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行政法律責任包括(

【答案】ABD
【答案解析】
本題考核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行政法律責任。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四種行政法律責任分別是:責令限期改正;罰款;行政處分;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沒有選項C。

㈧ 違反會計法律制度嘚行為應承擔哪些法律責

下列行為,屬於違反《會計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有
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
私設會計賬簿的
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會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㈨ 公司違反財務會計制度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包括:
(1)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行為。是指依法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設置會計賬簿、設置虛假會計賬簿或者設置不符合規定的會計賬簿及設置多套會計賬簿的行為。
(2)私設會計賬簿的行為。就是指依法應當建賬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之外私自設置會計賬簿的行為,這是對第一種違法行為的補充。俗稱「二本賬」、「賬外賬」。
(3)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行為。就是指出具原始憑證的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出具的原始憑證不合法;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的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取得的原始憑證不合法。
(4)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賬簿或者登記會計賬簿不符合規定的行為。
(5)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行為。
(6)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行為。
(7)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行為。
(8)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行為。
(9)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行為。
(10)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行為。

㈩ 論文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淺談會計法律責任
[摘 要]新《會計法》的頒布是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新會計法的實施規范了企業的會計法律責任,提高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本文從會計法律責任的定義出發,簡單介紹了會計法律責任的分類,明確會計法律責任的必要性,指出現階段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存在的不足,並且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會計法律責任 認識誤區 完善建議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其目標是建立和發展公平、公正、公開、有序、靈活的市場經濟體制。會計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就越重要。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法》,針對我國目前經濟形勢特點,對於會計的法律責任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以保證總體的會計信息質量有所提高。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一部分會計人員對於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法律責任意識不夠強,違法行為的處罰缺乏有力的保障機制,因此要強化會計法律責任意識,以確保會計工作高效、有序完成。
一、會計法律責任概述
會計法律責任是指會計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因違反會計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後果,是對違法者違法行為的制裁。我國《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其他人員和會計的監管部門。這里的法律法規不僅僅指《會計法》,還包括《公司法》、《審計法》、《保險法》、《注冊會計師法》、《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企業破產法》、《所得稅法》等與會計工作有關的相應法律、法規。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行政責任,又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二是民事責任,由於會計人員一般是被動的造假,不需承擔主要的民事責任,企業的法人要對企業的財務報表負責,因此民事責任主要由企業的法人承擔;三是刑事責任,這是會計法律責任中最為嚴重的,如果會計違法行為比較嚴重,造成的後果或者損失巨大,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由於會計工作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會計人員責任重大,對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直接關繫到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加之我國目前對於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和執行中還尚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加強會計法律責任意識的培養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經濟形勢的需要。
二、會計法律責任存在的問題
新《會計法》的全面實施強化了企業和會計工作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意識,減少了會計舞弊和貪污的發生,總體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但是,還是有很多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意識淡薄,對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存在誤區,對會計造假的認定存在誤解,同時在會計法律責任的強制執行過程中,執法的剛力不夠,導致會計造假、會計舞弊的行為時有發生。
1、會計人員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方面,目前的我國的就業壓力比較大,為了保住飯碗很多會計人員迫於壓力屈服於老闆的意識,而將會計的責任拋於腦後。另外,由於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總負責人是企業的法人代表,很多會計人員認為自身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相對比較小,出了問題會有領導負責。這種對法律責任沒有足夠重視的態度,直接導致造假賬、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
2、單位的負責人對自身要承擔的會計法律責任認識不充分
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是在現實中很多企業的負責人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最高決策者的位置上,過多的關注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忽略了企業的財務工作,甚至很多負責人不懂會計,對於企業的財務制度和財務決策沒能及時的監督和考核,導致企業的財務缺乏有力的內部控制機制。
3、對虛假會計信息的認定存在認識誤區
在認定會計法律責任的時候,關鍵性的一步是確認虛假的會計信息,而目前對於虛假的會計信息的認定,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應該通過會計專業的角度來判定,一種則是認為要根據法律的角度來確定。兩種觀點沒有達成一種共識,致使對於實際工作中虛假會計信息的認定至今存在著分歧。
4、對於會計違法行為的處罰缺乏有力的外部保障體制
雖然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於會計法律責任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違法行為發生時,對於責任的追究和處罰缺乏有力的外部監督保障機制。我國目前對於會計違法行為的制裁監督機構跟其他的違法行為是一樣的,都是依靠檢察院進行監督執行,缺乏一個專門的有力的行政部門,保障對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得到有效執行和實施。
三、提高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的幾點建議
由於會計法律責任的主體不僅僅是會計人員,還涉及到單位的管理層,因此要全面的、有針對性的加強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意識的培養,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首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法律責任意識。會計人員是財務工作的執行者,其素質直接關繫到財務工作成果的質量,因此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明確會計人員的職責及其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從根源上防止和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
其次,提高單位負責人的會計法律責任意識,確保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企業負責人的會計責任意識,促使他們學習必要的財務知識,增強會計法制觀念,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管理,並通過制定有效的內部財務控制體系,防止和監督會計舞弊的發生。
再次,企業和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會計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保障法律責任違規處罰的有效落實。雖然制定法律法規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引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為了懲罰違法行為,但是對於違法行為的處罰決不能手軟。上級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包庇任何違規、違法行為,國家行政機關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確保對違法行為的處罰落實到實處。
總之,企業的管理者、會計人員、政府的相關的行政部門都要加強會計和法律相關知識的學習,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法律責任,會計人員要遵守職業道德,服務企業,服務社會。企業以及政府一旦發現違法行為,要及時進行制止並將責任落實到相關人員,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熱點內容
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程序 發布:2025-07-12 14:09:32 瀏覽:477
登記備案手續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2 14:06:11 瀏覽:461
彩禮納入婚姻法最高多少錢 發布:2025-07-12 14:06:06 瀏覽:134
會計財經法規總結 發布:2025-07-12 14:06:03 瀏覽:644
不屬於勞動法的勞動 發布:2025-07-12 13:56:37 瀏覽:396
合同法風險約定承擔 發布:2025-07-12 13:55:06 瀏覽:334
勞動法中試用期怎麼離職 發布:2025-07-12 13:55:06 瀏覽:368
法律援助工作怎麼樣 發布:2025-07-12 13:53:28 瀏覽:252
婚姻法為什麼不懲罰第三者 發布:2025-07-12 13:53:24 瀏覽:718
靜脈曲張該用什麼辦法治療 發布:2025-07-12 13:52:34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