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清末對訴訟法編撰的

清末對訴訟法編撰的

發布時間: 2025-09-16 13:49:08

⑴ 清末修律述評

清末修律,是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希冀在不從根本上觸動帝制,仁德和祖教綱常等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指導下,表面上為收回領事裁判權,實質為維持清廷的苟延殘喘,從而「折沖樽俎,模範列強」。他們把法律變革本身等同與制定西方化的各種法典,造就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西法文化特殊混合體,而沒有將其本土化。清末修律的失敗也就成了不變的結局。

概述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統治者在內外各種壓力之下,於20世紀初的十年間,逐漸對原 有的法律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改與變革。我們一般把這一時期的法律改革活動稱為清末修律。

特點

第一
立法指導思想上,修律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 建法 制傳統」的方針。清政府迫於激變的時局,不得不「改弦更張」、「參酌各國法律」進行變法修律,但在根本問題上又堅持修律應「不戾乎中國數千年相傳之禮教民情」。因此,借用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封建制度內容,即成為清朝統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第二
在內容上,修律表現出封建、買辦的專制主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混合
點擊查看圖片
清末修律
。一方面,清末修律堅持君主專制及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新訂的法律中繼續保持肯定和維護專制統治的傳統;另一方面,又標榜「吸收世界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入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的封建內容與先進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於新訂法律法規之中。

第三
在法典編纂形式上,修律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諸法合體」的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有關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法院組織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第四
修律實質是為維護清王朝搖搖欲墜的統治。修律是在保持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既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第五
修律主要以大陸法系為師,大陸法系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觀念在強調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行使立法權方面與中華法系的「大一統」觀念有著極大的相似。正因為如此,中國近代的變法者們對大陸法系法典以及其蘊含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一見如故,很容易就作出師從大陸法系的決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面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民族面臨滅亡的緊急關頭,人們渴望建立強大統一的民族國家。在這樣一種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極度高漲的年代,改革者們在確定法律發展道路時,更傾向於選擇大陸法系的法典編纂模式,走自上而下的的國家主導型道路。郝鐵川先生曾經對此總結道:「我們認為,法系是一種文化,因此要從文化背景上來研究中華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融合。中國與大陸法系國家的確有著許多相近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從政治上來說,兩者都曾有過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的歷史,這是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融合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末修律的真實目的也決定了其在判斷西方法律模式時的價值選擇。是效仿大陸法系的法典法,還是引入英美法系的判例法,這實質上涉及一個究竟是選擇法國大革命模式的理性主義和國家主義,還是選擇保守英美憲政革命模式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問題。西方兩大法系的法律制度雖然都體現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但是英美判例法卻飽含著更為強烈和深刻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地方自治因素,這與清王朝所崇尚的「大一統」的國家主義和「法自君出」的專制主義相去甚遠。賴特勛爵曾說過:「普通法將英語國家維系在一起,它被恰當地稱之為自由民族的法律。」然而,中國從來就不是崇尚自由的民族,也就很

⑵ 2.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

1、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展開。

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2、倡導商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接著,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注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度支部頒布《清理財政明定辦法六項》,負責統一各中央地方衙門收支、統籌外債借還、考核各省銀號以及規定對各省越時造報財政之懲處。

在現代財政預算的組成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福州道御史趙炳麟奏請中央制定全國預算。最終,清廷於宣統二年(1910年)首次編制第一次全國預算。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准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摺子,下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新政中,先後裁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河東河道總督,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等,改設其他機構或歸其他部門監管相關職務。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納武職。同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設巡警部。設學部,裁國子監。除裁並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5、考訂法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13日,清廷參酌各國法律,考訂中外通行法律。中國法律現代化由此起步,幾經反復,直至20世紀終結,尚未完成。不過,基本架構已在晚清新政時期奠定。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獎勵公司章程》《商標注冊試辦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官考試細則》《集會結社律》等等先後出台。

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三個總結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別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雖因辛亥革命爆發,《民律》已不及審議頒布施行,但20世紀上半葉的民國政府無不繼承這三個大法。

6、籌蒙改制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在改革官制過程中,編纂官制大臣將京官編定復核,繕單進呈,後來上諭發布,宣布正式「理藩院著改為理藩部」。1907年清政府政務處大臣左紹佐、岑春煊等,奏請將熱河、察哈爾、烏里雅蘇台、庫倫、科布多、阿爾泰等地「悉照內地改設行省」,以期加強邊防。

清政府擔心沙俄出面反對,在征詢了各部大臣、各地將軍、督撫的意見後,僅宣布廢止從前關於蒙漢不得通婚的禁令,鼓勵內地漢人到蒙古開荒;在蒙古增設衛生局、巡警隊、學校、商品陳列所,舉辦所謂的「新政」。

(2)清末對訴訟法編撰的擴展閱讀

就新政具體內容而言,新政與危機存在三種對應關系:

一、部分新政有利無弊,新政實施有利於危機的緩解,諸如裁汰撤並一些行政機構,司法改革,社會風俗改良。清政府將先前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這有利於更好地處理對外關系。

設立商部,班列外務部之後、其他各部之前,後來將工部並入,改稱農工商部,這有利於協調、管理實業,適應近代企業的發展。裁撤河東河道總督,將其所管業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粵海關監督、淮安關監督,粵海關事務歸兩廣總督管理,將雲南、湖北與廣東的總督與巡撫機構裁並,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簡機構,有利於行政運作,也減少了冗員。

二、部分新政利弊參半,新政實施的同時引發了新的危機,如編練新軍、教育改革。對於清政府來說,編練新軍是完全必要的,編練的方式也是恰當的。但是,在編練過程中,引出了兩大問題。

1、巨額軍費的增加,到頭來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煙酒稅所得,或系增加田賦所得,這就極大地刺激了民間對政府的怨恨。

2、擔負新軍編練之責的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在軍隊中培植親信,灌輸對其個人的忠誠,將新軍變成他的親軍,變成其私人軍隊,尾大不掉。

這引起慈禧太後的疑忌,導致慈禧與其後的載灃等人百計削弱、打擊袁世凱,到頭來加大了袁世凱對皇室的離心力,最終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完全正確。

但學生在學堂里學的是新知識,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別是那批留學生,經東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法治的空氣熏陶,回過頭來,就覺得清政府專制、腐敗,左右不順眼,以至於相當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

辦學堂需要經費,聘教員需要經費,學校管理需要經費,購買書籍需要經費。先前的私塾,在辦學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尚可維持,換了學校,則不行。這就引起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

三、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懸疑。主要是官制改革與預備立憲,取決於實施的時機與策略,實施得當則有利於緩解或化解危機,不當則刺激或加重危機。

慈禧與載灃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至少有四個環節很不妥當:

1、通過官制改革而收漢族重臣的權利。

2、皇族內閣的產生,不適當地強化滿族權力,引起漢族大臣離心力。

3、對立憲派的處置失當。1909年至1910年,立憲派請願活動持續升溫,聲勢越來越大。這些請願活動,涉及的人很多,得到相當多的督撫支持,具有相當廣泛的民意基礎,且沒有什麼過激行為。

清廷對此並沒有加以適當的引導,先是拒絕,後是敷衍,最後輔以武力鎮壓。這樣既喪盡民心,也喪盡紳心,將立憲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4、載灃對袁世凱的處置,優柔寡斷,先懲後靠,全無章法。

熱點內容
關於刑事訴訟法淵源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6 16:10:07 瀏覽:88
司法行政法治政府工作要點 發布:2025-09-16 16:02:00 瀏覽:824
經濟法興趣 發布:2025-09-16 15:54:57 瀏覽:664
張從律師 發布:2025-09-16 15:25:47 瀏覽:619
經濟法擔保法案例 發布:2025-09-16 15:21:22 瀏覽:898
清華民法典 發布:2025-09-16 15:19:49 瀏覽:784
土辦法治療毛囊炎秘方 發布:2025-09-16 15:14:33 瀏覽:258
法院審判與執行 發布:2025-09-16 15:07:38 瀏覽:768
法律援助律師幫已判被告人安置 發布:2025-09-16 14:59:12 瀏覽:740
專家學者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6 14:57:25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