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法條下載

民事訴訟法法條下載

發布時間: 2025-10-20 02:03:04

❶ 民訴法第200條全文(民訴法第200條理解與適用)

《民事訴訟法》第200條全文如下

第二百零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1. 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 這意味著,如果在判決生效後,當事人發現了新的、之前未提交的證據,且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或裁定存在錯誤,那麼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2. 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所認定的事實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即證據不足或證據鏈不完整,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3.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 如果主要證據被證明是偽造的,那麼基於這些證據作出的判決或裁定自然無效,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4.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 證據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如果主要證據未經質證即被採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5. 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自行收集證據時,可以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如果法院未履行這一職責,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清,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6.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在適用法律上存在明顯錯誤,如法律適用不當或法律條款引用錯誤,那麼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7. 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 審判組織的組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且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必須迴避。如果這兩方面存在問題,那麼判決或裁定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8.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如果未遵守這一規定,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非自身原因未參加訴訟,那麼判決或裁定的有效性將受到挑戰。
  9. 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 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法院違反了法律規定,剝奪了當事人的辯論權利,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10. 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 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傳票傳喚當事人。如果未經傳票傳喚即作出缺席判決,那麼這樣的判決將違反法定程序。
  11. 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 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和判決。如果原判決或裁定遺漏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超出了訴訟請求的范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將存在問題。
  12.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 如果據以作出原判決或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那麼原判決或裁定的基礎將不復存在,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理解與適用

  • 當事人在申請再審時,應當仔細對照上述情形,確保自己的申請符合法律規定。
  • 法院在審查再審申請時,也應當嚴格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審查,確保再審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再審程序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但也應當避免濫用再審程序,以免影響司法效率和公信力。

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原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原文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

該法條主要明確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具體解釋如下:

  1. 舉證責任: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這意味著,無論是主張權利的一方還是進行抗辯的一方,都需要有相應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

  2. 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雖然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需要承擔舉證責任,但如果法律有特別規定,那麼這些規定將優先適用。這體現了法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3. 證據不足的後果:在法院作出判決前,如果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那麼將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這通常意味著,如果一方無法證明自己的主張,那麼其主張可能不會被法院接受,從而可能導致敗訴的結果。

綜上所述,該法條強調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以及證據不足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有助於維護司法公正和訴訟秩序。

❸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主要規定了執行過程中的中止和終結情形。
一、執行中止的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的規定,當出現下列情形之一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1.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2.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3.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4.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5.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在這些情況下,執行程序會暫時停止,等待相關問題的解決或相關條件的滿足。
二、執行終結的情形
同樣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的規定,當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1.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2.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3.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4.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5.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6.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在這些情況下,執行程序將徹底結束,不再繼續執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執行和終結執行是不同的概念。中止執行是暫時停止執行程序,待條件滿足後可以繼續執行;而終結執行則是徹底結束執行程序,不再繼續。
綜上所述: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主要規定了執行過程中的中止和終結情形。當出現特定情況時,人民法院會根據該條款的規定,裁定中止或終結執行程序。了解這些規定對於當事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執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接續上文第二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熱點內容
民法典供水 發布:2025-10-20 05:11:29 瀏覽:481
咸寧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20 05:11:20 瀏覽:540
交通執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5:10:43 瀏覽:538
法學社宣傳 發布:2025-10-20 04:47:49 瀏覽:101
勞動法護士上夜班的補助 發布:2025-10-20 04:47:38 瀏覽:688
勞動法與公司合同 發布:2025-10-20 04:26:27 瀏覽:518
經濟法問題中涉及2009年10 發布:2025-10-20 04:24:16 瀏覽:714
勞動法對55歲職工 發布:2025-10-20 04:23:36 瀏覽:749
民法期望 發布:2025-10-20 04:07:51 瀏覽:991
項目部注銷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20 04:01:32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