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行政責任的法律特徵

簡述行政責任的法律特徵

發布時間: 2021-12-26 10:11:39

❶ 行政違法有哪些特徵

行政違法的特徵: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 (3)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 (4)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❷ 簡述法律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由法律規定的、具容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法律責任的主要特點

法律責任的主要特點為: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即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分為:

1、刑事法律責任。

2、民事法律責任。

3、行政法律責任。

4、經濟法律責任。

5、違憲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構成: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❹ 簡述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4)簡述行政責任的法律特徵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❺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1)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非對等性版。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權的權利義務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義務是重合的。 (5)大多數的行政法律關系爭議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由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❻ 簡述行政處罰的特徵。

其特徵是:

1、行政處罰由行政機關或其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處罰權是行政權的一部分;除非法律另有規定,行政處罰權應由行政機關行使。

2、行政處罰權是對行政相對人的處罰。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3、行政處罰針對的是管理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

4、行政處罰以懲戒違法為目的。

(6)簡述行政責任的法律特徵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的實施主體:

1、行政機關。

其特點在於:

(1)單獨實施: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權。此為行政處罰的一般實施狀態。

(2)相對集中實施:也稱為行政處罰的綜合執法,是指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級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多個行政機關的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意義在於避免行政執法中的重復執法、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問題。

2.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被授權組織可以實施行政處罰,其特點在於:

(1)該組織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只能;

(2)法律、法規的明文授權;

(3)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行為;

(4)被授權組織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3.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行政處罰的委託實施,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具備一定條件的社會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❼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❽ 簡述行政行為的概念及特徵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8)簡述行政責任的法律特徵擴展閱讀

行政行為的分類:

1、按行為性質劃分,可分為:

(1)設定權利或者義務的行為。包括賦予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如頒發營業執照可以使一個新的民事主體誕生;設定某一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如對甲公民發放房屋產權證書。

(2)剝奪、限制權利或撤銷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能力或權利,行政機關可以剝奪,如吊銷某企業的營業執照;也可以限制,如海關扣留某走私嫌疑人是限制其人身權利,扣留他的進出境物品,是限制其行使財產權利;衛生局責令某企業停產整頓,是限制其經營權利。

(3)變更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權利或已經承擔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變更,如在發放了土地所有權證後,考慮到有不合理因素,又決定將其中一部分土地劃給鄰村所有,再如,稅務機關根據某企業的申請減少了其應繳納的稅款。

(4)不行為,或稱不作為。行政機關對於自己應當履行的職權不履行,稱不行為或不作為。不作為不是否定行為,否定行為是已經作為了,比如公民甲申請營業執照,某工商局決定駁回,不予批准,這是否定行為。如果該工商局不予答復,不作決定,這是不作為。

2、按行政機關是否以當事人的申請作為開始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劃分:

(1)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主動實施,無需向對方請求,如行政處罰(主動的行政行為)。

(2)應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必需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前提,如工商機關頒發營業執照(被動的行政行為)。

3、按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劃分:

(1)羈束的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法規嚴格的約束,只能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毫無裁量的餘地(如稅務機關征稅,不能自由創設稅種)。

(2)裁量的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法規規定一個幅度,行政機關在此幅度內斟酌,其意志參予其間(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罰款20-200元)。

4、按具體行政行為與當事人之間的權益關系,可分為授益的和負擔的具體行政行為。

5、按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需要具備法定的形式,分為要式的與不要式的具體行政行為。

6、按行政行為是否要具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式行政行為和非要式行政行為。我國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都是要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和形式的,是違法行為,要撤銷。

❾ 簡述行政責任的特點,地位和作用體現在什麼方面

第一,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提高政府生產力,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大幅度地全面地促進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第三,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造就大批的優秀的國家各級各類公務員。
第四,科學的行政體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證。
第五,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確保公民的各種權利和生命財產。
功能

功能一般指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所強調的是事物或方法積極的意義。行政體制的功能也就是指行政體制所存在的價值及發揮的積極作用,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化程度不高、技術水平落後等條件下進行,各級政府在推進經濟市場化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改革開放至今的近三十年裡,與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相對應的是政府職能和行政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宏觀上,政府開始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微觀上,政府改革了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政企分開成為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政府的市場管理職能也逐漸從直接定價轉為主要以市場定價、反壟斷、反欺詐、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行政體制的不斷調整適應並有力地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縱深發展的過程中,行政體制也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促進力量。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加上其自身諸如信息不對稱、投機率高等弊端,使得單純的市場調節還隱藏著不少危機。所以,需要加強政府在經濟運行、市場監管中的調控能力,用政府調節和監管這只「有形的手」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對政府職能進行新的定位,進一步劃分政府與市場的產權邊界和利益分界,並探索科學有效的調節和監管方式。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當順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形勢,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化趨勢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比如通過調整權力配置減少許可權沖突、改革政府機構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事前審批加強事後監管等措施,提高政府在經濟管理中的能力和水平,為企業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回應利益多元化社會建構的需要
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是計劃體制下一元化的社會結構模式,「雖然我們建立了各種組織,如企業、事業單位、群眾團體,但這些結構因子是同質的,都隸屬於某個國家機關,都有行政級別,實質上早被同一化為行政組織。」在這樣的模式下,公民或直接依附於政府,或因依附於其所在單位而間接依附於政府;他們之間的利益選擇也因為這樣的依附關系而在形式上表現得高度一致。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經濟規律使得政府不得不開始放鬆原本牢牢拽在自己手中的權力,承認並保護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利益和價值。這種一元化的社會結構開始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社會利益結構;不但社會個體之間的交往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和契約機制來完成,而且政府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對社會生活事無巨細都要實施控制和管理。此外,利益多元還表現在地區利益、地方利益、行業利益的凸現,合作與競爭共存,客觀上需要行政體製作出積極回應。
在中國,由於這種多元化社會結構本身就是在政府主導下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因而以政府職能、權力、運行規則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政體制的價值也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而日益彰顯。但一直以來我們對行政體制功能的理解大多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即行政體制必須不斷適應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如加強宏觀調控能力、改革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等;因而在職能轉變、制度創新等方面也過多地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和許可權的調整為重點,而忽視了行政體制在調整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等社會服務方面的價值。
(三)服務公共行政的有效開展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民社會的逐漸崛起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日益形成,加快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行政向公共行政轉變的步伐。在此過程中,現代行政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國家行政機關已不是惟一的行使行政權的主體,其行政權也部分地歸還於社會主體。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等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服務活動之中,這是市場機制所帶來的必然後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公共行政的有效開展,要求對公權力進行重新調整和配置,以發揮社會自治的力量、保障公眾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參與權利;而這些也都依賴於行政體制發揮其基礎性的作用,因為沒有具體的制度基礎,公共行政的有效運行只能成為空談。靈活、高效、務實的行政體制將改革公權力的行使方式,積極引入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和價值理念的管理和服務手段,促進社會各部門的合理分工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公共行政的順利開展。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為例,隨著社會公眾對道路、橋梁、體育場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改革原來政府壟斷的做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競爭性招標、特許經營等手段鼓勵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中。在此過程中,政府主要通過訂立合同的形式與經營企業進行談判,並負責對工程的監管;這既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避免了政府財政支出不足的尷尬,同時還有效利用了民間資本為社會服務;達到了「雙贏」、「三贏」甚至「多贏」的效果。
(四)推進行政法治的發展
行政法治是現代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行政權力行使的全面要求,其核心的價值追求在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落實到法律制度上,就是作為國家權力體系中的政府及行政機關自身的組織結構、職能許可權要有法律的依據;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中的方式、程序要受到法律的監督和制約;而一旦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過程中的行為侵犯或損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其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方式獲得救濟。在制度層面,行政法治包含了行政實體制度、行政程序制度和行政救濟制度三部分制度建設。在這里,行政體制與行政實體制度相對接,在一定程度上,行政體制就是一系列行政實體制度的總稱。只是傳統上行政體制更側重於政府系統的職能、權力配置、運行規則,而行政實體制度則強調承擔公共行政的主體形式和法律地位,各類行政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行政體制更多是管理學中使用的概念,而行政實體制度則是法學中的用語。

熱點內容
離婚律師的演員表 發布:2025-07-12 09:46:44 瀏覽:20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病假工資規定2015 發布:2025-07-12 09:45:00 瀏覽:89
不要錢的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12 09:36:48 瀏覽:630
問題導向法社會治理 發布:2025-07-12 09:35:34 瀏覽:516
民法中押金 發布:2025-07-12 09:35:20 瀏覽:161
孕婦勞動法必須加班嗎 發布:2025-07-12 09:34:37 瀏覽:273
律師拓展案源的絕招 發布:2025-07-12 09:34:28 瀏覽:57
事故要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2 09:34:27 瀏覽:108
保安員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30
房產交易條例 發布:2025-07-12 08:54:42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