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中法律責任的表述錯誤
1.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都具有的法律責任形式是什麼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都具有的法律責任形式是:警告。
1、行政處罰內的形式、種類很容多,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吊銷許可證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
2、行政處分的形式只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 職和開除等六種形式。
2. 法律規定行政處罰錯誤怎麼處理
一、法律規定行政處罰錯誤怎麼處理
《行政處罰法》第54條規定,行政機關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應當糾錯的情形分幾種?《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存在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明顯不當等情形之一的行政行為,應予撤銷。主要事實認定不清。對違反法律條款規定的事實未做認定、認定部分或認定指向不明確,均屬於認定不清。
事實一般包括「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對應到違法案件中,就是違法時間、地點和違法主體,以及違法的原因、過程和後果。時間涉及違法行為是否超過追訴時效;行為地點決定了行政機關是否具有管轄權;而違法主體的基本情況,是法人還是自然人,主體是否遺漏,自然人年齡及精神狀況等均涉及處罰情節和責任承擔,是事實認定的關鍵因素。在多數行政處罰案件中,違法原因、過程等因素不屬於必須認定清楚的事實,但違法結果則是必須認定清楚的事實。在某些案件,違法結果甚至關乎是否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違法結果出現後實施的行為也屬於須認清的事實。具備《行政處罰法》第29條規定的「主動消除或減輕危害後果,配合查處有立功表現的」應從輕和減輕處罰的情節,相應事實應認定清楚。
主要證據不足。即對前述必須認定的事實沒有證據佐證。從證據能否充分證明案件待證事實,綜合判斷出是否為主要證據。「不足」是指證據不能使處罰決定認定的事實確定,或者存在合理疑點,無法達到唯一的證明標准。從程序的角度,證據必須是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前所收集的證據。
二、糾錯的程序怎麼走?
撤銷原決定。撤銷行政決定系行政機關重大決策,非經法定程序不可為之。機關內部由原承辦部門還是監察部門啟動糾錯程序在所不論,但撤銷此前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由負責人召集集體討論決策,而不問此前作出決定時的決策機制;也不能由低於原來決策機構層級的機構來撤銷此前作出的行政決定,以確保撤銷決定作出的科學和審慎。
重新履行調查程序。因原處罰決定被撤銷而導致相關案件已從法律意義上不存在。若違法事實不存在,則原處罰案件以撤案的方式終結。若違法事實存在,行政機關應當重新履行立案、調查取證、聽證告知等調查程序。被撤銷案件調查取證獲取的證據材料,若符合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客觀性,可在新案件中使用。
作出新的決定。調查取證結束後,行政機關依照行政處罰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依法決策後作出決定。如果撤銷原處罰決定僅僅因為適用法律錯誤等不需調查取證、改變原認定事實的情形,新決定可與撤銷原決定的決定一並作出。
行政機關如果發現相應的行政處罰錯誤,應當主動糾正自己的違法行為。同時,我國的法律規定了相應的適用情況。而糾正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重新啟動對事件的調查,以及相應的法律適用,並對已經造成損失的行政處罰進行撤銷或者是賠償。如果是受害者,對行政處罰不滿,或者是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也可以積極申請法律的保護。
延伸閱讀:
行政處罰決定書出錯如何糾正
行政復議終局的案件有哪些?
行政證據認定規則的法律規定
3. 行政處罰有錯誤應該如何處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處罰的監督檢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
4. 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下達後,筆誤造成法律適用條文錯誤如何補救!!
如果當事人拒絕交還錯誤的事先告知書,可擬寫一份撤銷原告知書的決定書連同新的告知書一起送達。要有這一層序的討論記錄一並裝入案卷。
5. 行政機關發現其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錯把適用法律a條寫成b條予以補正送達,其處罰能否成立法律依據
適用法律錯誤予以補正後送達,如用補正後的法律文書適用法律正確,那麼其處內罰是成立的。補正容只是對前作出錯誤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相當於撤銷了錯誤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相關法律規定你可以看一下《行政處罰法》,一般來說只要補正後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成立,在行政訴訟中法院也是會支持行政處罰的。
6. 行政處罰的法律責任十什麼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罰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
(三)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
(四)違反本法第十八條關於委託處罰的規定的。
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並有權予以檢舉。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對使用的非法單據予以收繳銷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違反本法第四十六的規定自行收繳罰款的,財政部門違反本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向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或者拍賣款項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執法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收繳罰款據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使用或者損毀扣押的財物,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違法實行檢查措施或者執行措施,給公民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給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行政機關為牟取本單位私利,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糾正;拒不糾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包庇縱容違法行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執法人員玩忽職守,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 行政機關適用錯誤法律作出行政處罰,要承擔什麼責任
你所稱為適用法律錯誤,此時行政機關可以自行糾正,若你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版訴訟,可能決定或判決行政權機關適用法律錯誤,責令另行作出決定,但不會影響對你的處罰。只會影響行政機關的績效考核,因為適用法律錯誤致敗訴的,有些單位要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