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國際組織責任法的編纂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國際組織責任法的編纂

發布時間: 2022-02-21 06:44:59

A. 國際法律責任中的個人問題

國際刑事責任分為個人的刑事責任和國家的刑事責任。個人因為實施了主要由個人才能構成的國際犯罪行為而承擔刑事責任,這是沒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國家因實施了主要由國家構成的國際犯罪行為而承擔刑事責任也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個人國際刑事責任和國家國際刑事責任似乎就是兩個界定得涇渭分明的概念領域了。但實際上,這兩個看似涇渭分明的領域卻存在著一個主體上暗合的交匯點,從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引發了一個廣泛爭議的問題:個人是否可以因主要由國家實施的國際犯罪(例如侵略罪,戰爭罪等)而承擔刑事責任。
http://tieba..com/f?kz=100284131
國際法上的個人刑事責任是指個人因其所犯國際罪行依據國際法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國際法上的個人刑事責任原則的確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稱:「違反國際法的罪行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實體所犯下的,因此,只有通過懲治犯下此類罪行的個人,才能使國際法的規則得到實施。」1950年,國際法委員會編纂了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法庭判決中所承認的國際法原則,其中包括「從事構成違反國際法的犯罪行為的人承擔個人責任,並因此應受懲罰」。此後,國際社會簽訂了一系列國際條約,既重申了國際犯罪的個人刑事責任原則,也擴大了要求個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國際罪行的范圍。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個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又有了新的進展。2002年7月,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立。

B.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你好,這是一個國際公法問題,主權國家、獨立經濟區域(如我國的港澳台)、政府間國際組織、爭取民族獨立的叛亂(解放)團體;

C. 現代國際法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現代國際法的發展表現在:

1、 國際法主體的增加;主體包括:國家、爭取獨立的民族,以及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2、 國際法調整對象和范圍的擴大;國際私法調整各個國家間自然人法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3、 國際法的領域和內容的新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國際法的適用范圍大大擴展, 也使國際法產生了許多新內容;

4、 國際法的全面系統編纂。

(3)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國際組織責任法的編纂擴展閱讀:

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具有下列特徵:

1、各國公認: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2、具有普遍意義: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

3、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4、構成國際法的基礎:體現為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存在的基礎。

D. 國際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E.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5)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國際組織責任法的編纂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F. 國際法律責任的種類(是國際法律

1 終止不法行為
2 賠償
3 恢復原狀
4 補償
5 滿足
6 限制主權和刑事制裁
7 保證不再重犯

G. 多選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與國際法的主體基本上是相同的。個人雖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但可以成為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
國際法主體的范圍
1、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被認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至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主要和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國際法最主要的主體。國家也被稱為原始和完全的國際法主體。當代國際法是以規范國家關系作為主要對象的。
2、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際組織主要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二戰以後,國際組織大量的出現和其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是派生性的,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由成員國通過作為國際組織章程的國際協定賦予和限定的。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只能在此限度之內。
3、其他。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組織或民族解放運動,是在殖民地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作為其未來民族國家的過渡性實體,參與某些國際關系,從而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是其作為國際法主體,是有條件和不完全的。並且,隨著全球非殖民化的基本完成,現在這樣的實體已為數較少。
4、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的問題。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典型的觀點有三種:
第一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
第二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主體之一;
第三種認為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現在大多數學者持後兩種觀點。認為個人已經是國際法主體的根據主要在於:在現代國際法中,個人可以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或責任。比如國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權與豁免、國際法對從事國際罪行個人責任的直接追究、個人在某些國際司法機構有出訴權及有些國際人權公約對個人權利的直接規定。但是,依靠這些證明個人為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首先,國際法確定的外交代表或國家元首的特權與豁免實質上是賦予國家的,上述個人是代表其國家享有這種權利。
其次,在國際罪行的懲處方面,國際法規定的是國家承擔合作和懲處犯罪的義務和權利,個人在此僅僅是被國家懲處的對象而不是主體。
最後,個人在國際機構的出訴權,僅僅存在於個別區域內並針對特定事項,不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國際人權公約雖然有對個人權利的規定,但實質仍是國家承擔保障和促進的義務,個人的權利是通過國家的國內法才能享有的。此時,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主體仍然是國家而不是個人。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的普遍情況中,個人尚不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

H.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際法律責任又包括了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和損害責任。

I. 國際法委員會對國際條約的編纂一般要經過哪些程序

一、委員會編纂國際法的程序:

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選題或由大會提出選題,由委員會草擬公約草案,然後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公約草案一般由大會召開外交會議討論通過,開放給各國簽字和批准。

二、國際法委員會:

國際法委員會,即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Of the United Nations),是隸屬於的國際法研究機構。 國際法委會是根據大會1947年11月21日第174(Ⅱ)號決議設立的。《聯合國憲章》第13條1款規定,大會應「發動研究,並做成建議……以提倡國際法之逐漸發展與編纂」。根據這一規定,大會於1947年11月21日通過第174(11)號決議,成立國際法委員會並通過其章程。1949年4月12日,國際法委員會舉行了首屆年會。

三、國際法委員會的宗旨:

法委會的宗旨是促進國際法的逐漸發展與編纂。它的工作一方面是就尚未制定國際法加以調節的議題或各有關法律尚未在各國實踐中得到充分發展的議題編寫公約草案;

另一方面是在已具有廣泛的國家實踐、先例與理論的領域更精確更系統地闡述國際法規則。

J. 國際法編纂的意義是什麼

國際法編纂,狹義上是指把現有的國際法規則特別是習慣法規則,加以准確表述和條文化、系統化,廣義上則一般還包括修訂、補充原有規則或提出新的規則,將它們編成條款草案,由一個有權確定的機關,通常是外交會議予以認可,並通過一定程序形成國際公約。
國際法的法典化,是指把國際法全部或一部分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系統地用類似法典條文的形式制定出來。
國際法的編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整個國際法編纂為一個法典,稱為全面的國際法的編纂。另一種是把國際法的部分分別編纂為法典,稱為個別的國際法的編纂。從編纂者的不同來區分,可以分為私家國際法編纂和官方/政府間國際法的編纂。後者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國際法的編纂。

一 、單選題

1、國際法編纂的意義在於( )。

A國際法的法典化 B使國際法匯編成冊

C國際立法 D編輯成冊以利查詢

2、在國際法上,互不侵犯原則是指( )。

A禁止一切戰爭 B禁止侵略戰爭

C禁止不宣而戰 D在任何情況下禁止使用武力

3、下列行為中,屬於國際罪行的是( )。

A侵害他國僑民的合法權益 B侮辱他國的外交代表

辱他國的國旗 D販賣奴隸 C侮

4、依國際實踐,免除國家責任的情況有( )。

A同意 B國際組織授權

C不可抗力 D自衛行為

5、國家為防止和懲治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生等事項的法規,可設立( )。

A專屬經濟區 B漁區

C毗連區 D領海

熱點內容
關於疫情的道德模範 發布:2025-05-25 09:02:05 瀏覽:864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
主題公園建立相關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25 09:01:13 瀏覽:583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說明 發布:2025-05-25 08:51:29 瀏覽:644
新的交通法規已施行 發布:2025-05-25 08:46:21 瀏覽:91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5 08:39:55 瀏覽:590
水杉刑法 發布:2025-05-25 08:25:47 瀏覽:364
人民法院意識形態 發布:2025-05-25 08:24:58 瀏覽:151
道德經關於道德名句 發布:2025-05-25 08:24:25 瀏覽:337
民事調解書的法律效力期限 發布:2025-05-25 08:07:04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