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酒致人死亡的法律責任賠償
1. 請客喝酒致一人死亡,組織者應負什麼責任
根據來《民法通則》、《侵源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建議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2. 一起喝酒的死了 法律規定最高賠償多少
1、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擔責任,要看同桌人對死者是否有勸酒的行為。
2、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勸酒者會被判定有過錯: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在明知對方醉酒的情況下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回家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3、以上過錯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共同飲酒過程中不僅存在道德上的義務,也存在法定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它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這里所規定「其它義務」雖沒有區分道德義務還是法律義務,確是一個普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盡到的概括性和原則性義務。司法實踐中「相約自費旅遊」的行為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就是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承擔民事責任的例證。
共同飲酒過程中的義務是附隨並存於道德義務之上的法律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
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由此可知,因共同飲酒行為「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其他共同飲酒人傷亡,而使其他共同飲酒人生命健康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是存在法律依據的。
最後,共同飲酒行為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不適用合同法第六十條的規定進行調整。因為違約造成的後果都是可預見的財產損失,同時合同法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也是不提供補救的。
邀請者對因喝酒導致死亡負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如果有勸說及盡其他先行行為義務,則可以不負責任。 如過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除了有期徒刑,還有過死亡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對於現實沒有賠償能力的,賠償義務人可以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法院也會考慮適用此方式。
(2)勸酒致人死亡的法律責任賠償擴展閱讀
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傷亡者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
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尊長或領導參飲的,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承擔責任的比例;
參與者責任:
共同飲酒人之間不僅達成了共飲的默契,且相距咫尺,最具有發現和判斷共飲酒友是否酒醉或有不良反應特徵的便利,故負有及時與同飲者履行安全保障的義務。
飲酒過程中共同飲酒人之間的安全保障義務
共同飲酒為讓客人盡興娛樂迴避不了熱情敬酒、勸酒的飲酒習俗。相互之間正常飲酒本身雖不能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也沒有約定權利義務關系,但是在共同飲酒的先行為下附隨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和侵害賠償責任是存在的,只有因共同飲酒行為致使他人發生特定的危險。
其他共飲人才凸顯特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從侵權法確認的侵權賠償責任可知法律賦予共同飲酒人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因為只要共同飲酒人付出合理限度范圍內安全保障義務就可能會避免或降低侵害風險的發生。
該義務主要是:
(一)提醒、勸阻、通知義務。共同飲酒過程中雖沒有強迫其他共飲人不飲酒的權利,但發現共飲人出現酗酒、醉酒或不良反應後應立即提醒、勸阻已進入興奮狀態不能自拔的共飲人停止酗酒。如確有必要可通知其親友或有關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等及時排除危險的義務。
(二)扶助、照顧、護送義務。飲酒過程中,特別是對於酒醉而可能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共飲人應相互關照給予醉酒人以最大限度的扶助,應當親自照顧將其及時護送至家中交親友照管或護送醫療機構救治,並妥善照看其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及時使其脫離危險的環境和狀況的義務。
3. 勸酒後造成他人意外死亡,會面臨刑事責任嗎
勸酒致人死亡,要符合幾個條件。如果說你勸酒,剛好符合了法律規定的條件,那麼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一般勸酒的人,都是符合條件的。這就提醒人們,在外出喝酒的時候,盡量不要勸酒。大家喝得差不多就行,沒必要酩酊大醉。別人不想喝酒,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要強迫別人。
很多人在喝酒之後,都會失去主觀意識和自己的控制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把對方送到家,也需要承擔責任。若是家中無人,發生意外同樣需要承擔責任;酒駕就不用說了,若是酒友未勸阻,也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若是自己勸阻未果,在法律上可以避免承擔責任。這點的前提是,你必須不滿足以上所有條件,但凡滿足一個對方就能起訴你。
4. 共同飲酒致人死亡得賠償多少
共同飲酒致人死亡存在過錯情況之下,需要賠償醫療費用,喪葬費用和供養親屬撫恤金等費用。
看同桌人對死者是否有勸酒的行為,有勸酒者會被判定有過錯,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在明知對方醉酒的情況下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回家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以上過錯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邀請者對因喝酒導致死亡負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如果有勸說及盡先行行為義務,則可以不負責任。 如過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除了有期徒刑,還有過死亡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對於現實沒有賠償能力的,賠償義務人可以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法院也會考慮適用此方式。
死亡賠償金的意義在於維持近親屬與被侵權人死亡前大致相當的物質生活水平。死亡賠償,是財產性質的損害賠償而非精神損害賠償,是對近親屬自身利益受損進行的救濟,而不是對生命本身的賠償。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5.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法律規定最高賠償多少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需根據各自的過錯承擔法律責任,死亡按一級傷殘賠償,具體的賠償金額要根據當地經濟水平、死者生前的平均工資等情況而定,協商不成的,到法院起訴解決。
6. 勸酒致人死亡刑事責任
勸酒致人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是會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需要承擔責任的是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強迫性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然勸對方飲酒者,要承擔由勸酒引起的一切責任;二是明知對方喝醉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清醒酒友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醉酒者一旦出事清醒者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三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對於醉酒的酒友其他人應當勸阻其不得駕車,如果未加勸阻則就有可能承擔由此引發的相應法律責任;四是宴會的主人應當確保參加宴會的每個人的安全,醉酒者一旦出現意外事故,酒宴召集者就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7. 如果在酒桌上,有人勸酒致人死亡的,法律將如何懲處當事人勸酒的人會坐牢嗎
這是情況不構成犯罪,不會坐牢,一般承擔民事責任,可以要求賠償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