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法律責任類型
❶ 稅收法律責任的形式
稅收法律責任,是指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稅收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稅收法律責任依其性質和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經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依承擔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分為納稅人的責任、扣繳義務人的責任、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
(一)納稅人違反稅法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1.納稅人違反稅收徵收管理法規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2.偷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3.欠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4.抗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5.騙取出口退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此外,我國新《刑法》還規定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和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罪,偽造或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製造、出售其他發票罪,以及上述各罪的刑事責任。
(二)扣繳義務人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根據《稅收征管法》的規定,扣繳義務人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具體包括:
1.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設置、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帳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計帳憑證及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2.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扣繳義務人採取偷稅手段,不繳或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解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稅收征管法》第40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一下的罰款。
5.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6.扣繳義務人逃避、拒絕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撓稅務機關檢查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以上5萬以下的罰款。
❷ 我國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有哪些分類求詳解!
免責事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正當理由,包括職務授權行為、正當防衛、內緊急避險、自助行為、受容害人同意五種;二是外來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第三人原因與意外事件共四種。
免責事由一般由法律規定,但在不違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
❸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❹ 什麼是「法規競合」處理
1、法律責任競合的概念:法律責任競合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版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產生權,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
2、法律責任競合的特點:數個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3、法律責任競合的發生原因:因為不同的法律規范從不同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於法律規范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規范在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規范,面臨數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
4、法律責任競合的類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實踐,法律責任競合一般是指民事上的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
5、法律責任競合的舉例:出賣人交付的物品有瑕疵,致使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買受人向出賣人既可以主張侵權責任,也可以根據合同約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
6、法律責任競合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❺ 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中華人民共和抄國民法通則
第四節承擔襲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❻ 簡述我國法律責任的形式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 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解釋1】罰款屬於行政責任,罰金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2】「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屬於行政責任,「沒收財產」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3】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2年執行。(2013年新增)
【解釋4】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罰,但是管制最高不得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得超過1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35年的,最高不得超過20年;總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得超過25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2013年重大調整)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❼ 試論述我國設定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的必要性及具體類型
我國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是指機關或者公務員違反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後內應當承擔的消容極意義的法律後果。
我國設定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的必要性在於:
(1)是完整的公務員法律規范的一般要求;
(2)是公務員法律制度得以正確全面落實的保證;
(3)是實現公務員權利義務的保障;
(4)是加大公務員制度執行力度的保障。
我國的公務員制度規定,機關違反公務員法行為有七種類型:
(1)突破條件任用公務員的行為;
(2)不按條件獎懲、迴避與辦理退休的行為;
(3)違反程序對公務員進行任用、考核、獎勵的行為;
(4)違規更改公務員工資、福利、保險待遇標準的行為;
(5)妨害競爭性公務員管理活動的行為;
(6)不按規定受理和處理公務員申訴、控告的行為;
(7)違反公務員法規定的其他情形。
❽ 在我國,因違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
在我國,因違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什麼是違所,沒有看明白。
❾ 法律責任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同,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民事主體平等與否可分為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又分為違約之債、侵權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