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5-10-08 16:00:20

道德與利益並存議論文

孔子學生救人後接受了報酬就該被說成貪心嗎?難道用愛托起孩子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不應被授予感動人物的頒獎嗎?難道解決千萬人糧食問題的袁隆平不應獲得最高科技榮譽獎嗎?難道奉獻之後一定不能拿回屬於自己應得的利益嗎?接受並不代表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種責任心,能鼓勵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實現了倫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須按照失物價值的5%至20%支付酬報。如果不支付這筆酬金,就無法領回失物。當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應該的,任何人都不應說他貪心,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這樣的規定會鼓勵更多的人行善,同樣也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細心。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焦點訪談」一則報道說,有年輕人在一家醫療美容診所花了一萬多元做了增高手術後,不僅沒有達到診所承諾增加的高度,連正常的走路也成了問題。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幾乎成了常事,38元一隻的青島大蝦,「天價魚」,3.8萬元一次的理發店。此之謂失其本心,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顧客的利益,最終得到應有的懲罰。
75歲老人沈兆驊,先後資助了13位貧困學子,後來老人生病了,被資助的學生不是境況不好無力照料老人,就是因為資助中斷而再不跟老人聯系。在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這樣呢,而像學生這樣見利忘義的卻不少。人們總說這個社會很現實,確實,在利益面前什麼都願意,沒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們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在現在,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樣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做好事應該抱著不求回報的想法,事後就算得到回報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許會不經意地幫助了別人,也許在你的眼裡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在他人的眼裡卻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會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想盡千萬百計來報答你,彌補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幫助了他們,何不再幫一次,完成他們的心願呢?那就坦然接受他們對你的報答吧。

熱點內容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8 16:00:20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