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規范規程的法律效力
A. 法律、法規、規范、規程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1.法律。這里的法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2.行政法規。它是指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3.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其法定的許可權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這里所指的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是一種綜合性法規,內容比較廣泛。單行條例是有關某一方面事務的規范性文件。
4.規程,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主要是指生產生活中的固定的操作原則和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規則則是工作的要求、規定、標准和制度等。因此規程可以定義為: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5,規范是指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准。它們可以由組織正式規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物流企業組織為了做到別具特色,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影響組織的決策與行動。
綜上所訴,1.法律法規是中國法律的淵源,2.規范是一切具有組織、指導、約束的規定的總稱,包括法律、法規、規程
B. 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導則,細則等之間的區別
他們都是屬於規則制度,區別在於制定、修改以及實施的對象不同,法律效力內也不同。法律較其它的效容力高。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
意指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准。
導則一般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用於規范工程咨詢與設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細則也稱實施細則,是有關機關或部門為使下級機關或人員更好地貫徹執行某一法令、條例和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對其所做的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C. 校準證書和檢定證書的區別
檢定證書是指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根據相關檢定規程對數字壓力表進行檢定所提供的證明,表明該表依法實施了檢定,是合格的。從你提供的情況,數字壓力表應該是強制檢定的計量儀器。校準證書是指僅對數字壓力表進行計量校準,不是法定要求。
檢定和校準主要區別:
1.目的不同- 檢定目的是對計量器具進行強制性全面評定,校準目的是對照計量標准,評定計量器具的示值誤差,確保量值准確
2. 對象不同- 檢定的對象是《計量法》明確規定的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校準的對象是屬於強制性檢定之外的計量器具
3.依據不同- 檢定依據的是檢定規程,計量檢定規程是指對計量器具的檢定周期、計量特性、檢定項目、檢定條件、檢定方法及檢定數據處理等所做的技術規定。校準依據的是校準規范,可以參照檢定規程執行,也可以經校準方和用戶雙方商定自行確定校準方法。
4.性質不同:檢定屬於強制性,校準不具有強制性。
5.方式不同:檢定只能在法定計量檢測機構或經授權具備資格的機構進行,校準可以採用自校、外校或自外校結合的方式進行。
6.結論不同:檢定必須依據《檢定規程》規定的量值誤差范圍,給出合格與不合格的判定。校準結果通常是出具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不需要給出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判定。
7.有效期不同:檢定證書上要求給出有效期。校準證書一般不給出有效期
8.法律效力不同:檢定的結論具有法律效力,檢定合格證書屬於具有法律效力的技術文件。校準的結論不具備法律效力,給出的校準證書只是表明量值誤差,屬於一種技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