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共同飲酒的法律責任研究

共同飲酒的法律責任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1-10 07:53:28

㈠ 一人致他人死亡,共同飲酒人應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回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答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建議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㈡ 共同飲酒者死亡,法律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共同飲酒者死亡,法律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俗話說「小飲酌情,豪飲傷身。」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親朋好友相聚或者單位聚餐時難免會小酌幾杯,以聯絡情感和增進感情,這是合理的社交行為,更是人之常情。我國法律、行政法規等並未規定禁止飲酒,也未規定飲酒是危險行為。

c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

㈢ 聚會途中傷亡事故法律解釋,在一起喝酒的負法律責任

近年來的酒後事故頻發,給社會和家庭都迼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和損失,因此喝酒出事後由誰承擔責任也成為人們觀注的焦點問題。筆者總結認為,有六種行為人要對酒後發生的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一種是強迫性勸酒的人,如故意灌酒,刺激性勸酒,這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種是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的人,這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酒後駕車肇事等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種是共同飲酒後任酒友駕車離開的人,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共同飲酒的夥伴承擔責任,還要對因事故受害的相對方承量相應的責任。
第四種是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五種是明知駕車人飲酒而唆使其酒後駕車的人,這種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明知駕車人醉酒仍唆使其駕車的還涉嫌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種是酒局的組織者要承擔飲酒適度和酒後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㈣ 如何處理共同飲酒引發的侵權糾紛

產生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對同飲行為是否承擔責任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法院在裁判時只回能從民法通答則、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中尋求法律依據;
2、同飲的情形各種各樣,不能一概而論,如同飲行為的主體可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或者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均有,同飲行為發生的地點可能是酒店、賓館、歌廳,也可能是朋友家中、親戚喜宴上等等,同飲者之間可能存在勸酒、斗酒、逼酒、灌酒等行為,也可能不存在;
3、由於缺乏統一的規范,類似的情形可能因法官思維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案件進行分類歸納,理清責任,加以規范,從而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
建議:
1、宣傳文明酒文化,引導人們理性飲酒,摒棄斗酒、灌酒、惡意勸酒等行為,減少因同飲造成人身傷害的情形;
2、認真分析研究相關案例和法律規范,對應當適用同一法律規范的情形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出適用不同法律規范的情形種類,詳細闡明理由和依據,進而出台司法解釋對此類案件的審理進行規范或者加強對此類案件的指導,統一裁判尺度;

㈤ 判斷共同飲酒者是否承擔責任的關鍵在於其行為有無過錯

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飲酒過量會導致身體受到損害、銀行、車站。強迫性的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而勸其喝酒、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或者酒後駕車未勸阻等,均應當認定行為人存在一定的主觀過失,應當對宴飲參與人的人身損害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嚴重的會發生酒精中毒致人死亡,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常識。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都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後果。 (二)公平責任原則,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的規定。無論是存在過錯,還是過失,也要分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從公序良俗和基本的道德要求角度看,對宴飲參與人的飲酒數量應當審慎控制。對其人身安全應當負有合理注意並提供必要的扶助。」的規定。尊長或領導參飲的。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七條,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當認知和預見到自己過量飲酒的潛在危險和嚴重後果。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的因果關系、過錯大小標准和承擔責任的比例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五、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一)傷亡者責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該原則多適用於根據當事人雙方對過錯責任舉證均不充分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案情作出的判斷。雙方都沒有過錯,但因受害方主張賠償對方具有給付能力的,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是以共同飲酒過程中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為一般根據或標准。有過錯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 賓館、商場。 (二)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一)過錯責任原則。酒友對因共同飲酒行為受到傷害的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和其它情況,由加害人對受害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歸責原則。其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

㈥ 關於共同飲酒致人死亡時,其餘共同喝酒的人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自己法律依據!

這個有區分,如果是死者自己喝酒致死,其他人不用承擔責任。如果其他人明專知死者屬不能喝酒還是硬讓死者喝或者在死者已經喝多的情況下還繼續勸飲,那麼其他共同飲酒人應當意識到喝酒過量產生的損害後果,而繼續採取上述手段讓死者喝的就需要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三亞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0 22:15:41 瀏覽:921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五條 發布:2025-05-20 22:15:39 瀏覽:585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行政法規么 發布:2025-05-20 21:53:10 瀏覽:764
高碑店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0 21:53:08 瀏覽:148
國家司法考試網站 發布:2025-05-20 21:50:06 瀏覽:863
拍賣鑒定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21:47:47 瀏覽:734
復旦法學分數線 發布:2025-05-20 21:40:21 瀏覽:802
國家勞動法員工休假規定 發布:2025-05-20 21:40:14 瀏覽:460
鞍山市中級法院 發布:2025-05-20 21:29:49 瀏覽:405
法學學生意識 發布:2025-05-20 21:29:48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