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農民夜校法律知識
Ⅰ 創辦農民夜校普及新知是為什麼
創辦農民夜校普及新知 涼山新風氣鼓足致富信心
鋼梯修好了、電通了、4G信號覆蓋了、農家樂開業了……一年多來,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勒爾村勒爾社,這個被外界稱為「懸崖村」的地方發生了很多變化。最大的變化是這里的村民致富信心被點燃了,干勁一個比一個大。
畢業於成都鐵路衛校的杜基布池是涼山首批「9+3」免費教育計劃學生之一,目前留校負責「9+3」工作。「抓住走出大山的機會,才有告別貧困的希望。」杜基布池說,教育有助於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消除陳規陋習,從洗臉洗腳坐板凳做起
「兩個叔叔過世時,我殺了幾十頭牛羊,兩萬多元欠債現在也沒還上。」金陽縣馬依足鄉馬依足村貧困戶賈巴日者至今還後悔。受傳統文化影響,涼山貧困地區群眾「養豬過年、養羊禦寒、養雞換鹽巴錢」的輕商觀念,「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的傳統習俗,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尚未消除。
精神貧困是一大頑疾。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曾痛陳窮根,貧困群眾觀念落後、幹部工作能力不夠,都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涼山不僅要解決「物質貧困」,更要下決心解決「精神貧困」。改變落後傳統習慣是一場艱巨的思想革命,移風易俗融入現代生活絕非一日之功。
涼山堅持教育與引導並舉,以「板凳工程」為切入點,引導群眾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庄用灶台,從「五洗」做起,養成現代文明習慣。
普格縣特補鄉特補乃烏村是四川省某公司精準扶貧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定點幫扶村,全村轄有6個村民小組,307戶1122人,其中,貧困建卡戶63戶216人,村民均為彝族。自2016年3月以來,在該公司的幫扶下,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條件已基本形成,也在慢慢克服「歷史遺留問題」,逐漸形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氛圍。
村民莫日聰家裡5口人,之前經濟收入一直較低,近幾年種烤煙,家裡攢了一點錢。按照標准,他得到了3.5萬元的建房補助,住進了樓房。現在生活過得好一些了,習慣也在改變。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飯,大家圍著火在地上吃飯;現在改用灶台做飯,一家人上桌吃飯。今年以來,村裡開展「五洗工程」(洗臉、洗腳、洗碗、洗衣、洗澡),莫日聰家的習慣也慢慢改變,家裡人衣著更整潔,臉上乾乾凈凈。
向陳規陋習宣戰,昭覺實施的「五項革命」,首先針對的就是紅白事。普格縣東山鄉的《村規民約》第九條規定:「喪事宰牛不超過10頭,喜事殺豬不超過15頭,鄰里之間紅白喜事禮尚往來不準超過200元。」
涼山全面開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群眾主動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新風正氣。今年1月,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命名首批「四好」村1481個,涼山佔了7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