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成年人法律知識講座
『壹』 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三篇
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三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工廠、學校要正常地進行工作,就要有各種 規章制度 ,可以說法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人人都在法律的保護下生活、學習和工作。以下是我整理的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歡迎閱讀!
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一
一、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能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學法重要性的認識。
二、活動過程:
1、主持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工廠、學校要正常地進行工作,就要有各種規章制度,可以說法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人蠢改戚人都在法律的保護下生活、學習和工作。今天我們歡聚一堂,看一看同學們是否知法、懂法,還要看看同學們會不會在實際情況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我宣布”與法同行“主題班會正式開始。
2、小博士問答:
A、說出你所知道的有關青少年的法律法規的名稱。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我們為什麼要學法?
我們小學生學法、懂法,才能用法律保護自己。
掌握了一些基本法律知識,才能根據法律和壞人壞事作斗爭。
如果不學法,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就可能糊里糊塗的干違法犯罪的事。
C、我們法律規定父母和兒童的監護人有哪些義務?
保護被監護人身體的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與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還有對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的義務,父母對兒童有撫養的義務。
3、節目表演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們的祖國已變得越來越美麗,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出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淹沒在尖銳的汽笛聲中,當你面對那些觸目驚殲掘心的場景時,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
然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安全防衛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紅燈短暫而生命長久,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更好地珍視我們生命,在此,向全班同學發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
2、校內做到不追跑打鬧,上下樓梯靠右走,互相謙讓。
3、當我們過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
我希望今天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安全的重視,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這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珍愛彼此的生命吧。
寒假即將來臨,希望大家渡過一個安全而有意義的假期
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漿》
表演:《如果有陌生人敲門》
4、小記者:剛才,同學們表演了精彩節目,通過看剛才的表演,你有什麼收獲,你今後打算怎麼做?下面我采訪幾個同學,說一說你自己的看法。
現場采訪
5、活動總結:法律像眼睛時刻伴我行,安全像耳朵把我來提醒,讓我們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法律常識常記心窩,牢牢記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帶陵為之。
6、輔導員講話:同學們通過這次班隊活動,我們知道了不少的法律知識,法律的作用很大,我們一定要好好學法律知法,才能守法,才能保護自己,這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長大後報孝祖國都非常重要。
7、宣布活動結束。
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二
班會目標:
對本班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進一步了解法律法規,力圖在他們心目中逐步樹立起正確完善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教育他們在學校要做遵守校規校紀的好學生,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的習慣。以後進入社會做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好公民。
班會地點:教室
參加人員:班主任及全班同學
班會主題:法律與我們同行
班會背景:
現在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生活環境的各種不良影響,沾染不良習氣,走上違法犯罪失足的道路。所以,及早在他們心目中樹立法制觀念,嚴格以法律和道德為准繩,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當務之急。
班會主要內容:
1、加強法紀教育,引導學生學法、守法,自覺遵守校規班紀。
2、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學法,知法,加深體會
班會流程:
1、任發言——導語
2、主持人法律知識簡介
3、討論法律案例
4、法律知識搶答
5、做自我總結
班會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許許多多鮮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訴我們,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學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大家都會判斷是非對錯,可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的未成年人因為一時的糊塗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沒減,面對這個沉重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深思呢?
(二)法律知識簡介
由主持人帶頭集體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
(三)案例結合,討論法律案例
案例(一):三位初中生在四樓的樓道窗前嬉戲,甲失手將乙推出窗外,重重地從高達20米的四樓摔了下來。當時乙的臉色鐵青,血從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後來,乙被市醫院急救車救走。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生活中的一個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就可能觸犯法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懂法。具體說來,青少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如下幾點,即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識,明確自身享受的權利和應當承擔和履行的義務,懂得運用法律作為最有效的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時,做到以法律為准繩,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自身年齡和身份的事情。
案例(二):誰應為未成年人夜不歸宿負責任?
曉雪今年17周歲。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課余時間常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甚至夜不歸宿。叔叔得知此情況後告訴了曉雪父母,並勸說他們多管管孩子。可他們卻說曉雪已經懂事,不會出問題的。無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曉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卻反唇相譏:“你侄女願意住在這兒,叫我有什麼辦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請問,曉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為是否違法,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案例(三):破壞公物
某中學九年級的王軍、崔凱、趙偉乘門衛不注意,悄悄溜進學校,直奔四樓九年級(3)班教室。王軍對著教室門先踹了幾腳,然後崔凱和趙偉接著踹,將教室門板踢下一塊,三人乘此鑽進教室,又開始毀壞其他東西,後揚長而去。
問:高一(3)班王軍、崔凱和趙偉三人行為造成後果,怎樣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72條規定:“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總結:由於法制觀念淡薄,法盲現象嚴重,在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的情況下觸犯刑律的事也屢有發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識,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時卻不會保護,吃啞巴虧的人也確有不少。所以我們青少年要學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學會用法
(四)法律知識搶答
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法律知識竟答,法律知識竟答分抽簽必答和小組搶答兩部分,必答題20分;搶答題答對10分,答錯扣10分,最後看哪個小隊得分最多就是優勝小隊。知識競賽題目由法律知識中抽取。
必答題:共八問(略);搶答題:共八問(略)
(五)活動總結
1、全班同學發表自己對本活動的看法,並說說自己通過本次活動後的感受。
2、班主任老師總結。
願同學們從小樹立法律意識,讓法制與我們永相隨,讓幸福快樂與我們永遠相伴!
學校法制教育主題方案三
今年12月4日是“xx”普法規劃實施後的第x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為了認真落實教督字[xx]236號文件《關於開展xx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宣傳活動的通知》精神,同時充分利用今年“12·4”法制宣傳日宣傳教育活動,掀起新的全民學法高潮,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推進法治學校建設的進程。特製定本校《“12·4”法制宣傳日宣傳活動方案》,進一步推動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指導思想:
繼續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和十x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五”普法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開展好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全體師生的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為促進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治氛圍。
二、活動主題:
xx年“12·4”法制宣傳日宣傳活動的主題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教育科學發展。”
三、活動內容:
1.在學校組織發放法制宣傳材料的同時,各班組織學生閱讀並記錄法制宣傳標語。具體內容可以參照以下幾條:
⑴認真貫徹十x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宣傳
⑵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⑶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⑷弘揚法治精神推進法治學校建設
⑸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
⑹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⑺提高全民法律素質自覺學法守法用法
⑻學法律講權利講責任講義務
⑼弘揚法治文化傳播法治文明
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開展“五五”普法教育
⑾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統領掀起“五五”普法新高潮
2.各班出一期以法制教育為主題的黑板報,並組織學生參觀學校展示的法制、禁毒等圖片展覽。
3.各班組織開展一次小型法制知識講座,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法在身邊”教育活動。
4.利用教職工政治學習的時間,組織全體教職工深入學習《“五五”普法教師讀本》、《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勞動合同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提高依法治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
5.12月1日—12月15日,繼續懸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教育科學發展”等法制宣傳橫幅標語,營造法制宣傳的氛圍。
6.建立學生、老師、家長“三位一體”的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
7.開展“12·4”法制宣傳日中小學升旗宣誓活動。
在“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結束後,學校將法制宣傳日活動情況和2018年“12·4”法制宣傳日活動情況統計表及時上報縣教育局。因此,請各班對照本實施方案,認真組織落實有關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貳』 福建教師招聘法律法規備考:有關數字、日期的法條整合
建議題主可以多研究下福建省各地市教師招聘公告,明確考試內容,根據考試內容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購買教材哦!
題主也可以自己多做幾套歷年考試試題,查漏補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購買。
『叄』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新聞報道,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罪犯的姓名、照片等資料。這主要體現對未成年人的:
司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章 司法保護 第五十八條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3)2018未成年人法律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媒體報道:
陝西省高院發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2018年06月04日07:02來源:陝西日報
6月1日,省高院集中發布近3年全省法院審理的十大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涵蓋刑事、民事和司法救助等領域。
近年來,全省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全面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近3年審理侵害未成年人的故意傷害、強奸、猥褻兒童、拐賣兒童、嫖宿幼女等刑事案件378件;從有利於未成年被告人改造成長和回歸社會的角度適用刑罰,近3年未成年被告人的非監禁刑適用率約為38.28%;
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專業化水平,目前已有7家中級、基層法院設立了獨立建制的少年法庭,5家中級、基層法院將少年法庭作為獨立內設部門,78家中級、基層法院確定了專門的合議庭負責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
自全省法院開展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試點工作以來,省高院已確定17家試點法院,明確了綜合審判庭的受案范圍,西安中院和咸陽中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第二批全國獨立建制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試點法院。
省高院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少年法庭工作的意見》,全面推行圓桌審判和社會調查工作,形成了貫穿整個訴訟環節的感化教育體系,探索建立了心理評估干預矯正機制;在民事案件審理中積極運用「人身安全保護令」,為正在遭受和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提供更為有效的司法保護。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人民網-陝西省高院發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肆』 未成年人刑事審判「雙向保護、未成年人優先」的基本價值理念,如何與保護被害
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以及優先保護、特殊保護、雙向保護的司法原則。
司法保護原則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辯護、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附條件不起訴、犯罪記錄封存等一系列特殊制度、程序和要求所依據的准則,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幫助罪錯未成年人成為守法公民,意味著辦理叢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將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促使其順利、健康回歸社會,對於確立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的獨立地位至關重要。
修訂後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下稱《規則》)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一節,主要是結合近年來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實踐,進一步細化了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
增加規定司法保護的基本原則。《規則》第457條第1款集中規定,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以及優先保護、特殊保護、雙向保護的司法原則。這是修改後《規則》的一個突出亮點,因為司法保護原則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辯護、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附條件不起訴、犯罪記錄封存等一系列特殊制度、程序和要求所依據的准則,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尤其是該款規定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以幫助教育和預防重新犯罪為目的」,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明了方向。幫助罪錯未成年人成為守法公民,意味著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將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促使其順利、健康回歸社會,對於確立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的獨立地位至關重要。
增加規定社會化幫此掘教措施。《規則》第457條第2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藉助社會力量開展幫助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該規定突出體現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點和規律,為未成年人檢察鏈接社會資源提供了法律依據,回應了實踐中「幫教難」的問題。教育挽救未成年人需要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法,並藉助社會力量,因滲扒裂此,社會化是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鮮明特徵之一。自1879年現代社會工作(簡稱社工)第一個專業協會——慈善和矯治大會在美國成立,社工就開始涉足監獄、少年犯罪與感化院領域;1899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建立全美第一個少年法庭,標志著社工專業首次正式出現於刑事司法系統中。此後,具備社工專業訓練的觀護員、緩刑官或假釋官在少年司法實踐中擔當重要的職責。近年來,我國社工的專業化、職業化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四川、雲南等地司法機關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社工介入未成年人案件的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等工作,取得良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2018年,最高檢與團中央共同簽署了《關於構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合作框架協議》,在40個地區開展未檢社會支持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該條規定是對上述實踐探索的固定,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增加規定「合適保證人制度」。《規則》第463條中增加了第3款:「對於沒有固定住所、無法提供保證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取保候審的,可以指定合適的成年人作為保證人。」該規定來源於上海探索的「合適保證人制度」。該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不具有逮捕社會危險性但客觀上又無法提供特定保證方式的涉罪未成年人非羈押問題,適用對象主要是無固定住所、無經濟來源、無法提供保證人的外來涉罪未成年人。同時,對於具有本地戶籍但客觀上缺乏有效監護條件而無法提供適格保證人的涉罪未成年人,也可以適用。由於逮捕意味著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完全剝奪,其強制力度是刑事訴訟諸種強制措施中最大的,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響更大,因此,刑事訴訟法要求「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而「合適保證人制度」的建立無疑有利於有效落實上述規定。
進一步細化訊問、詢問未成年人的要求。由於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有別於成年人,為保護其身心健康,保證其供述或者陳述的客觀真實,訊問及詢問方式、方法都與對待成年人有不同的要求。為此,《規則》圍繞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理念設計和規范對未成年人的訊問、詢問工作,進一步體現了特殊保護原則。如《規則》第465條增加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明確拒絕法定代理人以外的合適成年人到場,且有正當理由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准許,但應當在徵求其意見後通知其他合適成年人到場」,解決了實踐中遇到未成年人拒絕合適成年人到場時如何具體處理的問題。根據上述規定,在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既要求必須有一名合適成年人在場,不得讓未成年人獨自面對偵訊,以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又要求尊重其個人意願。又如,《規則》第465條關於「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的規定中,增加了「詢問應當以一次詢問為原則,避免反復詢問」的要求。因為研究顯示,重復詢問會導致報告內容出現歪曲,更高的前後矛盾比率,及兒童痛苦水平的增高。再如,第466條增加一款,明確「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護其人格尊嚴」的要求,意味著訊問未成年人不能運用「威脅、引誘、欺騙」「挑撥離間」等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不利於其正確價值觀形成、與幫助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目的背道而馳的策略手段。
進一步細化附條件不起訴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規則》第469條至第480條共用12條、第482條至第487共用6條內容進一步細化附條件不起訴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本節中修改力度最大的兩項內容,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規則》第469條第2款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修改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這主要是考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人與其法定代理人同樣對附條件不起訴有異議權,因而也有事先聽其本人意見的必要;而且,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護未成年人的參與權。
二是在第470條專門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擬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異議權」進行了細化,與原來規定相比明顯體現出對「異議」的慎重對待,不是「他提異議,我們就起訴」,而是要認真審查其「異議」的具體內容並區別不同情況作出不同處理,包括起訴、不起訴、調整考察內容等,這無疑有利於「異議權」的真正實現。
三是《規則》第472條第1款增加規定了「被害人不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應當告知其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關於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規定,並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增加第478條規定「考驗期滿作出不起訴決定,被害人提出申訴的,依照本規則第四百七十二條規定辦理」。第477條增加一款規定「考驗期滿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被害人意見」。其根據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款的解釋》關於考驗期滿作出不起訴決定前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以及被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和不起訴可以申訴,但是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的規定。
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規則》第482條增加一款,規定二審案件中下級檢察院對犯罪記錄要同時封存。
二是在《規則》第485條增加一款,規定「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後,沒有法定事由、未經法定程序不得解封」。這實際上是明確了封存的效力問題,即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一旦封存則終身有效,除有法定事由、經法定程序才能解封。「法定事由」,是指《規則》第485條第2款規定的兩種情況:又犯新罪,且新罪與封存記錄之罪數罪並罰後被決定執行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發現漏罪,且漏罪與封存記錄之罪數罪並罰後被決定執行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
三是在《規則》第486條關於封存不起訴相關記錄的規定中,增加規定「除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進行查詢外,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四是增加一條即《規則》第487條規定「被封存犯罪記錄的未成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申請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出具。需要協調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為其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予以協助」。從上述修改情況看,明顯體現出「封存面寬」「封存措施到位」「查詢面窄」「查詢程序嚴格」的思路。
『伍』 新「未保法」正式實施
新「未保法」正式實施
新「未保法」正式實施,與法同行,護衛童寧,據報道,新修訂的《未成年保護法》與6月1日正式實施,會議邀請到了多位國內知名的婦女兒童保護專家、法律專家及道路安全專家,共同探討深化兒童乘車安全保障制度的法治、共治和善治,保護兒童的生命健康權。
新「未保法」正式實施1
與法同行,護衛童寧。5月30日,由江蘇省和南京市未保辦聯合主辦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宣傳月」啟動儀式在荔枝廣場舉行。現場以專家解讀、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學習、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簡稱《未保法》)。
新修訂的《未保法》6月1日正式施行,共9章132條。曾參與制訂《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愛武,現場介紹了《未保法》的亮點特色。與老法相比,新法擴增了家庭保護和學校保護等內容,新增了「政府保護」和「網路保護」專章,強調對於因監護缺失而身處困境的兒童,政府應兜底保障;明確未保協調機制的具體工作由民政負責;街道和社區等基層單位需要設置專人專崗來負責未保工作,真正讓未保工作可參考、可操作、可執行。
當天,玄武法院法官王萍現場介紹了6月1日即將施行的另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醒廣大未成年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動態,發現孩子有吸煙飲酒、進入酒吧娛樂場所等不良行為的時候,及時進行干預、教育和引導,以防孩子發生違法犯罪的不良後果。
啟動儀式上,市慈善總會還正式發布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慈善基金項目。該基金所有社會愛心善款,都將用於未成年人救助與保護的相關事務。到目前為止,基金已經籌募到3萬元。現場,有20名困境兒童首先領取到了一筆「六一」節的愛心慰問金。
活動現場,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社會工作者及教育、司法等10家未保委成員單位代表,聯合向社會發出倡議:希望全社會關注未保工作,各職能部門共同攜手構築未成年人保護的堅強後盾。
據了解,今年的宣傳月,省市將以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未保法》為主題,以強化未成年人關愛保護為主線,通過開展現場宣傳、新聞媒體宣傳、專題學習培訓、網路知識問答等系列活動,學習、宣傳《未保法》。
民政部門表示,在接下來的宣傳月中,我市將陸續推出未保漫畫系列;聯合媒體發布未保法系列新聞專題報道;走進學校、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為廣大市民開展全年20場未保法律法規講座。同時,南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聯合媒體,為宣傳國家《未保法》設計製作的網路知識競答H5推送當日正式啟用,通過網路競答,市民還有機會領取精美禮物。
新「未保法」正式實施2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實施,其中對兒童道路交通安全提出新規定,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首次納入全國性立法,揭開了兒童乘車安全法治時代的新篇章。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在兒童節到來之際,線上舉辦「兒童乘車安全的法治與共治」研討會,聚焦兒童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法治共建。會議邀請到了多位國內知名的婦女兒童保護專家、法律專家及道路安全專家,共同探討深化兒童乘車安全保障制度的`法治、共治和善治,保護兒童的生命健康權。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顯示,在報告調研的175個國家中,有84個國家制定了兒童約束系統的國家立法。今年,我國也成為有全國性立法的國家之一。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於2020年10月通過,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第十八條明確規定監護人應「採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規則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傷害」,這為中國預防未成年人交通傷害奠定了法律基礎,也使得安全座椅成為兒童乘車出行的必選項。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朱征夫表示,「未保法第十八條中對於配備兒童安全座椅使用了『應當』的字眼,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從根本上解決了法律依據的問題。對《道路安全交通法》的修訂以及各地的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細化,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和上位法的指導作用。」
雖然有了全國性立法,但目前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沒有對兒童安全座椅強制使用和兒童乘車安全制度進行更為細致的規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指出:「未保法、道交法,地方的未保條例和道交條例,其實是一個法律體系,很多問題不是單純靠一部法律就能夠解決的。未保法在這一塊確立了這樣一個規則的必要性和正當性,未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訂,包括地方未保條例和地方道交條例的修訂,應當把這個問題寫得更細致,更具備可操作性。」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工青婦室處長王陽指出,在公安部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建議稿)》中增加了兒童乘車安全的內容,對禁止兒童乘坐副駕駛和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等約束系統做出了更具體的規定,並規定了相應的罰則。如對於應當乘坐安全座椅的對象採用了140厘米的身高標准,相較於之前地方立法的年齡標准,更科學、更便於操作。如果能得以通過,將推動未成年人乘車安全保護制度的落地實施。
同時,目前我國已有四川、山東、上海、深圳、蘇州等省市在地方性法規中對兒童乘車安全及安全座椅的使用做出了相應規定,但是從立法到執法還需繼續完善。王陽表示,在推動地方條例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希望既能與上位法保持一致,又要結合各地實際有所創新。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一級巡視員宋文珍說:「配備兒童安全座椅首次在國家的法律當中體現,這彰顯了國家對兒童安全問題的重視。我們同時也在《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中專門增設了兒童安全領域的內容,提出降低兒童交通傷害死亡率,推廣使用安全座椅、安全頭盔,從政策層面推進兒童乘車傷害預防。」
宋文珍強調,對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的預防和控制,安全座椅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包括家長監護、學校教育、交管部門對道路交通設施的管理、道路的設計、駕駛員的教育和引導以及事故急救系統和應急處置等在內的多部門、全方位的配合,以及科研機構開發更好的產品。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完成的一項工作。
『陸』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典》第十八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是關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規定。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獨立參與民事活動,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者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前提,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條件。所有的自然人都有民事權利能力,但不一定都有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一經出生即當然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要獨立從事民事活動,實施民事法律行為,還必須要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自然人的辨識能力因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等因素不同而有差異。根據自然人辨識能力的不同,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健全的辨識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獨立進行與其辨識能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活動。
依據本條第1款規定,成年人,即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並獨立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後果負責。本條規定的成年人指辨認識別能力正常的成年人,對於辨認識別能力不足的成年人則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歸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屬於本條規定的范圍。
依據本條第2款規定,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表明其已經具備成年人的辨識能力,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行為的後果,因此可以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案例參考:
廣州某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與蔡某某車輛租賃合同糾紛一案中,公司與蔡某某簽署《電動車以租代購合同協議書》,載明:蔡某某以租代購方式購買公司電動車,合同期滿並交納完最後一期費用後該車輛歸蔡某某所有;蔡某某每月應准時支付租賃費用,以租賃辦理手續當日計算,次月提前一天支付到公司指定賬戶,逾期超過5天的,公司有權收回車輛,沒收押金,並單方終止本協議等。
同日,公司將上述電動車交付蔡某某。蔡某某承租上述電動車至租期屆滿,未向公司支付租金,亦未退還上述電動車給公司。
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蔡某某簽訂案涉《電動車以租代購合同協議書》時已滿十六周歲,且公司提交了蔡某某與案外人簽訂的《外賣配送承攬服務協議》以證明蔡某某有獨立經濟來源。案涉《電動車以租代購合同協議書》為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合法有效,對雙方有約束力。蔡某某承租案涉電動車而未能舉證證明其已依約支付租金,現公司主張蔡某某支付租金合法有據,法院予以支持。
與本條相關聯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正)
第十二條 對於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准備就業的未成年人,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應當將法律知識和預防犯罪教育納入職業培訓的內容。
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