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取上市資格法律責任
1. 泰利能源能上市嗎
不能,泰利能源即深圳泰利能源有限公司,泰利能源就是一個騙局,通過拋售原始股,利用未來上市騙取大家的投資,是涉嫌違法的,目前泰利能源資金已被凍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通過承諾高額收益、保底回購、按期分紅的方式,以原始股的名義誘惑群眾投資。而這些企業公開推銷原始股的行為顯然已經涉嫌非法集資,因為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私募股權不能向非特定對象也就是公眾公開推廣和銷售。《證券法》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並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或者審批;未經依法核准或者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證券。
歸根結底,企業到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不是到證券交易所「上市」。因為新四板不是上市只是掛牌,所以掛牌企業就不能向公眾發行原始股,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只面向專業投資機構和企業內部相關員工,也就是說,很多投資者把公司「掛牌」等同於「上市」,以為買了原始股就可以實現自由流通買賣,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投資者能夠買到的「原始股」,根本不能上市,如不能上市,投資者將面臨極大的投資風險。
綜上所述,此類原始股售賣行為,在「四板」掛牌企業當中尤為集中。對此,投資人們需要對投資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對於一些打著已登陸「四板」的公司,預計在未來兩三年後,可從區域股交中心「轉升」至新三板或中小板繼而聲稱其所發售的原始股具有暴漲潛力。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四板」、新三板、中小板三個不同等級的交易市場,隸屬完全不同運營管理、監管機構,根本不存在隨意「轉板」的可能,能否成功上市主板市場並不是完全確定的。
拓展資料: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1000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1000人,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5%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6、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
滿足上述條件可向國務院證券管理審核部門及交易所申請上市。
2. 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有哪些義務與責任
根據新《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法律規定,沒有履行相關義務,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一)生產銷售假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6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假葯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十年內不受理其相應申請;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為境外企業的,十年內禁止其葯品進口。
(二)生產銷售劣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7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劣葯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罰款;違法生產、批發的葯品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違法零售的葯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按一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生產、銷售的中葯飲片不符合葯品標准,尚不影響安全性、有效性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生產銷售假葯劣葯情節嚴重的關鍵責任人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8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假葯,或者生產、銷售劣葯且情節嚴重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四)無證經營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生產、銷售葯品的,責令關閉,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
(五)未遵守葯品質量管理規范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6條規定,除葯品管理法另有規定的情形外,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遵守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等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等活動。
(六)虛假欺騙手段獲得許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3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提供虛假的證明、數據、資料、樣品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騙取臨床試驗許可、葯品生產許可、葯品經營許可、醫療機構制劑許可或者葯品注冊等許可的,撤銷相關許可,十年內不受理其相應申請,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十年內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七)未經批准生產、進口葯品、重大變更等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違法生產、進口、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以及專門用於違法生產的原料、輔料、包裝材料和生產設備,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違法生產、進口、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直至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或者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一)未取得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生產、進口葯品;(二)使用採取欺騙手段取得的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生產、進口葯品;(三)使用未經審評審批的原料葯生產葯品;(四)應當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葯品;(五)生產、銷售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禁止使用的葯品;(六)編造生產、檢驗記錄;(七)未經批准在葯品生產過程中進行重大變更。未經批准進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葯品,情節較輕的,可以依法減輕或者免予處罰。
(八)其他未經批准或審評的情形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以及包裝材料、容器,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一)未經批准開展葯物臨床試驗;(二)使用未經審評的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或者容器生產葯品,或者銷售該類葯品;(三)使用未經核準的標簽、說明書。
(九)未建立葯品追溯制度、未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等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7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一)開展生物等效性試驗未備案;(二)葯物臨床試驗期間,發現存在安全性問題或者其他風險,臨床試驗申辦者未及時調整臨床試驗方案、暫停或者終止臨床試驗,或者未向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三)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葯品追溯制度;(四)未按照規定提交年度報告;(五)未按照規定對葯品生產過程中的變更進行備案或者報告;(六)未制定葯品上市後風險管理計劃;(七)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上市後研究或者上市後評價。
(十)包裝標簽說明書內容違法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8條規定,除依法應當按照假葯、劣葯處罰的外,葯品包裝未按照規定印有、貼有標簽或者附有說明書,標簽、說明書未按照規定註明相關信息或者印有規定標志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注冊證書。
(十一)未按規定購進葯品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9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從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購進葯品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購進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購進葯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貨值金額不足五萬元的,按五萬元計算。
(十二)違反進口備案規定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2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進口已獲得葯品注冊證書的葯品,未按照規定向允許葯品進口的口岸所在地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吊銷葯品注冊證書。
(十三)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報告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報告疑似葯品不良反應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四)未依法履行召回義務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召回後,拒不召回的,處應召回葯品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五)違反規定聘用人員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0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聘用人員的,由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解聘,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六)在購銷中給予、收受不正當利益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1條第1款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葯品購銷中給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給予使用其葯品的醫療機構的負責人、葯品采購人員、醫師、葯師等有關人員財物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三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營業執照,並由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2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的負責人、采購人員等有關人員在葯品購銷中收受其他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葯品生產企業、葯品經營企業或者代理人給予的財物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沒收違法所得,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五年內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
(十七)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1條第2款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葯品研製、生產、經營中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
(十八)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給用葯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葯品質量問題受到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葯品生產企業請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葯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損失。接到受害人賠償請求的,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先行賠付後,可以依法追償。生產假葯、劣葯或者明知是假葯、劣葯仍然銷售、使用的,受害人或者其近親屬除請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請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十九)境外持有人境內代理人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6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為境外企業的,其指定的在中國境內的企業法人未依照本法規定履行相關義務的,適用本法有關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法律責任的規定
3. 證券上市中有哪些主要違法犯罪行為
在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上主要的犯罪行為有
(1)騙取上市資格;(2)上市推薦人違法推薦;(3)申請上市過程 中的行賄、受賄;(4)違法境外上市。
(一) 騙取上市資格
騙取上市資格往往就是騙取股票發行資格,只是在以往股份制試點階段成立的一些定向募集的股份公司為了將原發行的股份上市才實施的單獨的騙取上市資格的行為。東方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公司)是1988年由東方鍋爐廠以部分生產經營性賬面資產折為國家股,獨家發起設立的股份 制企業,1988年8月和1989年3月向社會公眾改造3000萬元和2400萬元社會個人股。東方公司為盡快上市,進行了編造虛假文件、虛增利潤等 一系列違法行為。首先為了達到 股票上市的目的 ,東方公司夥同有關機構弄虛作假,將注冊時間 和成為試點企業的時間 提前,還編造了股東大會決議和分紅方案,騙取了國家有關部門同意 其作為「遺留」公司而「繼續進行股份制試點」的資格。1999年10 月,中國證監 會對東方公司進行了虛假資格的調查,並決定對東方公司處心警告的處理。
(二) 上市推薦人違法推薦
根據滬、深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申請上市需要有一至兩家推薦人推薦。上市推薦人應履行下列義務:確認發行人符合上市條件;確保發行人的董事了解其所擔負責任的性質,並需承擔交易所上市規則及上市協議所列明的責任;向交易所提交上市推薦書;確保上市文件 真實、准確、完整,符合規定要求,文件內所載的資料均經過核實等等。兩交易 所規定 上市推薦人制度,核心是為了上市推薦 人對申請上市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條件進行審查,並確保出具上市推薦書的申請人符合規定條件。但有些推薦人只求謀利,不履行審查和確保上市文件真實、准確、完整的義務,甚至與發行人勾結共同弄虛作假出具錯誤的上市推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