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審計條例
『壹』 武漢市工會審計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工會審計工作,規范工會審計行為,提高工會經費使用效益,維護工會資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武漢市工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工會隸屬關系在本市的各級工會及所屬單位,工會經費撥繳關系在本市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接受工會審計監督。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工會審計,是指各級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審會)依照法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代表廣大會員對工會經費收支、資產管理等全部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與效益實施的審計監督。第四條工會審計遵循依法審計、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工作方針。第五條工會審計依法接受國家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第二章審計機構和人員第六條工會經審會是工會組織的審計機構,行使工會審計職權。建立一級財務管理的工會組織,應當設立工會經審會。第七條工會審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下審一級的工作體制。上級工會經審會應當對下級工會經審會的審計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第八條各級工會經審會由同級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向同級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負責並定期報告工作。在大會閉會期間,向同級工會委員會報告工作。
工會經審會委員人數不得少於三人,市、區總工會經審會委員人數不得少於五人,且不少於同級工會委員會委員人數的百分之二十。
工會經審會委員中具有審計、財會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二。工會經審會委員的任期與同級工會委員會委員的任期相同。工會經審會委員實行替補制。
工會主席、分管財務的副主席以及工會財務和資產管理部門的人員不得擔任同級工會經審會委員。
工會經審會主任、副主任由工會經審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工會經審會主任候選人的提出或者經審會主任人事變動,應當事先書面徵求上一級工會經審會的意見。第九條工會經審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經審辦)是工會經審會的工作機構,承擔工會經審會的審計職責和其他業務工作。下列工會經審會應當設立經審辦:
(一)市、區總工會經審會;
(二)獨立管理經費的市屬產業、行業工會經審會;
(三)其他需要單獨設立經審辦的工會經審會。第十條工會經審會應當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和決定與工會審計相關的重大問題。定期會議每年度不得少於二次。
市、區總工會經審會主任應當參加同級工會常委會議、主席辦公會議;工會經審辦主任應當參加涉及工會經費收支、資產管理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會議。
各級工會研究制定工會經費、財產管理制度和所屬單位的資產管理辦法,應當徵求同級工會經審會的意見。第十一條工會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資質和業務能力。工會經審會應當定期對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第十二條工會經審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技能和資質的人員作為工會特約審計員參與審計工作,也可以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審計機構對有關審計事項進行審計,但不得連續三年委託同一社會審計機構對同一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第十三條工會審計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遵守行業規范。工會審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工會審計人員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不得對審計人員打擊報復。第十四條工會審計人員不得從事審計監督范圍內的經濟管理工作。工會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時,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對被審計單位需要保密的事項負有保密義務。第十五條各級工會應當支持經審會加強經審工作的規范化建設,按照有關規定設立工會審計專用經費,列入本級工會年度經費預算,專款專用。第三章審計職責第十六條工會經審會對本級工會年度經費收支預算進行審查,對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狀況等進行審計監督。第十七條工會經審會對本級工會所屬單位的年度財務收支、資產管理和經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第十八條工會經審會對本級工會及所屬單位的基本建設工程(含新建、改建、擴建)和維修改造工程項目進行審計監督。
『貳』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百問內容簡介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百問》內容簡介如下:
主要內容:該書全面詳細地解釋了《中國工會審計條例》中的各項內容,包括主要文件和條例全文,是一個系統權威的培訓教材。
目標讀者:特別適合工會幹部,尤其是經審、財務幹部,是他們了解工會審計、執行審計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實用價值:為各級工會提供了詳細的審計知識和操作流程,幫助工會幹部深入理解審計原則、程序和方法,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准確性。
領導參考:為各級工會領導提供了指導和支持工會審計工作的政策依據,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和指導工會審計活動。
編寫目的:旨在推動工會審計工作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涵蓋審計的基礎知識、法規解釋、操作指南、案例分析等內容,為工會幹部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源。
整體意義:通過深入學習和應用該書的內容,可以顯著提高工會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確保工會資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促進工會的健康發展。
『叄』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從何時起施行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從2011年4月8日起施行。
全總1985年頒布的《工會各級經費審查委員會組織通則》和1990年頒布的《基層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工作條例》等已難以適應當前工會經審工作需要。為此,全總決定起草《中國工會審計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得到了國家審計署的支持。《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已正式下發,該條例首次界定了工會審計的定義,明確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下審一級」的工作體制和「依法審計、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工作方針,標志著工會經審制度體系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條例》共八章六十條,針對審計機構和人員、審計職責、審計許可權、審計程序、工作保障、相關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一、充分認識《條例》的重大意義
《條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工會審計工作需要,對工會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了全總對全國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總體要求,形成了工會審計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工會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強化了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明確了工會審計的職責范圍和審計程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對規范工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防範審計風險,確保工會經費、各專項資金以及工會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全市各級工會組織要切實把《條例》的學習貫徹作為當前工會經費審查的重要工作來抓。要採取報刊、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牆報、宣傳單等形式,廣泛宣傳《條例》,使各級工會和社會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積極配合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為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認真領會《條例》的基本精神《條例》
(一)是明確了工會審計的概念,確定了工會審計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下審一級」的工作體制和工會審計應遵循「依法審計、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工作方針;
(二)是對工會審計機構的產生和人員配備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是規范了工會審計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
(四)是提出了各級工會應當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
(五)是明確了相關責任。《條例》將經費使用效益和資產經營效益列入審計范圍,增加了審計人員的審計許可權和工作保障內容,賦予了經費審查委員會七項許可權,這充分體現了全總全面加強對工會經濟活動的審計監督,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的新要求。
《條例》是全國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法律規定,是組織開展經費審查工作制度依據。全市各級工會和工會經審組織(一)是要以《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契機,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條例》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使工會領導幹部了解《條例》,工會經審幹部精通《條例》,廣大工會會員熟知《條例》。(二)是各級工會經審組織要對《條例》的各項條款進行認真研究,准確理解,全面把握《條例》的每一項具體規定和要求,明確《條例》賦予的權力和義務,切實履行好《條例》所賦予的監督職責。(三)是結合工會審計工作實踐狠抓落實,做到把學習貫徹《條例》與進一步做好工會經費審查規范化建設工作結合起來,認真按照《條例》規定的審查審計程序,規范經費審查工作行為,強化依規審計的理念。
三、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規范發展
學習貫徹《條例》,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全面、規范地開展。它是一項抓基層、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全市各級工會要緊緊抓住學習貫徹《條例》的契機,對照《條例》的相關規定,查找差距,制定措施,不斷推動工會經費審查工作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審查審計、檔案管理、調研指導、專用經費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把工會經費審查規范化建設逐步向基層延伸,向薄弱環節延伸,按照下管一級的原則,一級抓一級,切實抓出成效,使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四、不斷提高工會經費審查工作質量和水平
要通過學習《條例》,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一)是要提高創新能力。要認真對照《條例》規定,對原有的工會審計理念、審計手段、審計方式方法等進行修訂調整,努力實現高效、務實、全面的審查審計監督。
(二)是要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工會經費審查幹部要通過對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分析、總結和提煉,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以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從制度、體制和管理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要提高審計人員素質。要通過集中培訓、專題講座、優秀審計成果評選、審計技能及專業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工會經費審查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四)是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要始終把審計質量當做頭等大事、當做審計生命線抓緊抓好。採取切實措施加強審計管理,認真抓好審前調查、審計實施、審計處理和審計回訪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保障工會經濟活動的規范、安全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