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學生傷害事故法律責任
A. 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感覺統合訓練
注意缺陷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指的是兒童早期發生的認知、神經發育異常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抑制力、情緒狀態調整能力上存在困難。該類兒童的智力多處於同齡兒童智力的平均水平或稍低,部分兒童的智力水平會更高,呈現資優兒童的認知行為特點。
注意缺陷多動症對兒童的學習活動、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造成廣泛影響,也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帶來不少困難,是當前兒童教育中突出問題之一。家庭中如有該類兒童,家長難免事事操心,關心他們的學習,關注他們的游戲活動,協調解決與同伴的沖突,幫助整理學習及活動用具等,凡事難如家長之意,總覺得問題時時都有可能發生。久之,家長身心疲憊,心情抑鬱,家庭氣氛沉悶。班級中遇有該類兒童,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會大大增加,一 方面要組織好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解決該類兒童的學習行 為問題,往往顧此失彼,需長期面對不斷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故」。久之,教師失去耐心,將問題歸結為家庭教育不力或兒童品德不好,師生間、家校間關系難以融洽,甚至發生沖突,兒童的學校教育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發生率較高,幾乎涉及每個學校的不少班級,但是學校一般不視其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對象,未給予有針對性的干預和幫助,成為我國學校教育中非常薄弱的環節之一。為此,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對該類兒童的全面認識和干預能力成為學 校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多數研究認為感覺統合失調是導致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感覺統合訓練成為該類兒童干預的主要手段之一,至今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
一、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特點
與普通兒童相比較,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的認知和行為特點非常突出。了解這些特點是針對該類兒童開展感覺統合訓練的基礎。
第一,智力基本正常。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擁有正常的認知能力,理解指令和操作要求沒有問題,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也不存在問題。所以,在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時,他們可以准確、快速理解訓練項目的操作要領,學習模仿能力強,並根據操作的實際情況實時調整訓練內容和操作方式,也會主動嘗試與眾不同的操作。
第二,較好的運動能力。他們多數有良好的大運動能力,少數兒童的精細動作及動作的協調性略顯不足。所以,在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時,訓練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他們優勢發展的大運動能力,設計相對復雜的活動,進行整合度較高的感覺統合訓練,提高各感覺系統的統 整水平,並提高動作精細度。
第三,溝通交流有障礙但不嚴重。在與合作夥伴及訓練人員的溝通交流上,注意缺陷多動症兒童可能會不太遵守交往規則,出現答非所問、有問無答、信息不連貫等現象,給訓練活 動的實施造成一定困難。這種現象多源於其自身的注意缺陷和行為沖動,也可能源於社會 技能發展遲滯。所以,在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時,訓練人員要採取一些行為矯治及心理支持技 術,確保兒童准確髙效理解當下的操作指令、技術要求等信息。對於有明顯社會技能問題的兒童,訓練活動中尚需滲透社會技能訓練,為後續的有效訓練做鋪墊。
第四,注意力缺乏。注意缺陷是該類兒童核心特徵之一,他們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轉移、分配及容量存在缺陷。在學習、日常生活及康復訓練中,他們往往表現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服從指令、不守規矩、健忘、做白日夢、做事有始無終等現象。但是在閱讀漫畫書、看電視、電腦網路游戲等低認知負荷活動中,ADHD兒童的注意力與普通兒童沒有差異,但在認知負荷較高的活動如做作業、寫作文等學習活動時,他們就難以保持應有的注意力。改善該類兒童的注意力是感覺統合訓練的主要目標之一,調節他們的注意力是訓練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
第五,多動-沖動。多動和(或)沖動是該類兒童的另一核心特徵,表現為認知沖動和行為沖動。他們思考問題草率匆忙,想法形成快但缺乏周密性,做事缺乏條理,自我監控能力差。他們活動過度,總有不自主的多餘動作,如坐彈簧,煩躁不安,有時會離開坐椅漫遊而不知,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們也無所顧忌,給他人留下「不識相」之感。好動雖是兒童天性, 但ADHD兒童的認知和行為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程序性,他們對自己的心理過程和行為表現往往無清晰而有效地覺察、監控、反饋和自我調節。
二、訓練基本對策
感覺統合訓練在ADHD兒童的干預中廣泛應用,大多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效。自感覺統合訓練技術運用於ADHD兒童的干預以來,人們探索和發展豐富的干預形式,其基本策略可歸結為:在常規感覺統合訓練中加強認知、言語的滲透,促成大腦皮層對皮層下結構的有效監控和調節。
ADHD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主目標是強化其感覺、認知、行為間的整合能力,提高兒童的注意力以及信息從獲取、加工到輸出的連續性和協調性。其輔目標是提升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緩解心理壓力,積累積極的心理體驗,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改善不良的人際關系等。為實現這些目標,兒童需要進行低位統合訓練和高位統合訓練,前者是基礎,持續時間較短,後者是訓練的重點,是干預周期中訓練活動的主體。
多數ADHD兒童的訓練目標以連續性目標為主,離散目標作為過渡。但是如果兒童伴有較為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那麼他們的訓練活動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根據離散目標來組織實施。
(二)訓練內容
ADHD兒童的智力處於同齡兒童平均水平或稍低,故此類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是在低位統合訓練基礎上,重點進行高位統合訓練。訓練內容以前庭覺和本體感覺訓練為主,並將認知、言語等內容整合到訓練過程中,尤其要加強前庭功能的訓練強度。訓練過程中注重操作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以及訓練內容之間的轉換,故在訓練中多採用間隔訓練的形式,實現內容形式的快速轉換,促進大腦的喚醒水平,提高感知覺、認知、言語和動作間的整合能力。
(三)訓練組織實施
ADHD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組織實施總體遵循感覺統合訓練組織實施的一般做法,但其認知行為上的獨特性給訓練活動的組織實施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
1.訓練活動的准備
ADHD兒童施訓前的准備活動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訓練人員熟悉兒童基本信息及經常發生的問題,做好相應准備工作。訓練初期,訓練人員應與家長充分溝通,並通過自然觀察更深人地了解兒童。比如有不少人ADHD兒童,情緒沖動,缺乏自製力,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故應針對這種情況,提前做好相應的應對策略。大多數兒童在生活或學習中經常受挫,常表現出倦怠、懶散,訓練半途而廢,訓練人員要及時關注,並採用鼓勵性措施來幫助兒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該類兒童認知能力強,容易出現認知疲勞,故要事先准備一些娛樂項目,如小游戲或看電視,來緩解疲勞。兒童在訓練中還會出現多動、沖動等症狀,訓練人員要適時給予行為或心理支持。
(2)方案設計的准備。一方面,由於ADHD兒童的突發難點比較多,所以應提前做好應急方案,應對突發事件。另一方面,訓練初期是兒童和訓練人員相互適應階段,以各感覺的基本訓練為主,訓練中認知內容不宜涉及過多,且難度要低。隨著訓練活動的開展,認知內容逐漸增多,難度加大,如此循序漸進。
(3)施訓兒童的心理准備。訓練人員及家長通過與兒童溝通、交流並進行項目介紹,使兒童了解訓練內容,將心理狀態調整到訓練活動中來。
(4)訓練環境以及設施設備的准備。ADHD兒童與其他障礙兒童相比,突出表現出注 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易受到環境干擾等特點。所以施訓前,訓練人員要將環境以及無關設備的干擾降到最低限度。
2.訓練組織形式
感覺統合訓練的各種組織形式均可在ADHD兒童訓練中應用,具體實施何種組織形式需考慮訓練內容、兒童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互動合作夥伴的能力水平等因素。
(1)以兒童主導式為主。如果施訓兒童中有能力較強並且願意幫助其他兒童的,可采 用同伴助訓式,幫助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概念。
(2)在採用合作式訓練組織形式時,因為ADHD兒童有多動沖動的特點,使得兒童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動作幅度較大,故訓練人員要及時關注兒童的行為,避免傷害到對方或本人。
(3)在強調認知內容的訓練項目中,分組式訓練的雙方認知水平差異不能太大。訓練過程中,如果訓練人員加人認知內容難度較大,使兒童一方難以掌握,這樣不僅打擊兒童訓練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不利於目標的實現。
(4)訓練中注意競賽式的使用,增強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兒童的注意力。
3.訓練方式
針對兒童的個性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豐富多變的訓練形式,可以避免訓練疲勞且有利於訓練目標實現,並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多種訓練形式交替進行。兒童在訓練初期,注意力水平低且多動沖動,或者是在新項目學習中協調性出現問題,訓練人員可採取被動訓練,降低訓練難度並使兒童心理緊張感降低;當兒童對該訓練項目敏感性降低時,逐漸過渡到助動或主動訓練。
(2)注意間隔訓練形式的使用。兒童的訓練以高位統合能力訓練為主,容易出現心理疲勞。故要適當採取間隔訓練措施,比如更換訓練內容或穿插娛樂項目(如聊天,看電視等)來緩解疲勞,保持自主性,提高訓練積極性。
(3)兒童對訓練項目的掌握達到自動化水平後,可由兒童自主改變訓練形式。此方法不僅能增加兒童的活動興趣,更有利於訓練目標的實現。
(四)訓練人員的技術要求
ADHD兒童的訓練要求訓練人員特別關注如下技術要領。
1.言語表達
針對ADHD兒童的特點,訓練人員發布指令時,首先通過言語信息,提高兒童的喚醒水平,使其做好長時間保持注意的心理准備,且在兒童操作前呈現言語信息。其次,訓練人員詳細解釋內容,並重復呈現。在訓練初期,重復使用言語語言指導。由於該類兒童注意力缺損,詳細的語言解釋才有利於兒童把握好主題信息,充分調動大腦自主加工的可能性。第三,音調語速適度變化,提高兒童對言語信息的注意力,並引發兒童的訓練興趣。第四,言語表達時,配合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第五,由於該類兒童有較髙的認知水平,故在訓練過程中,增加與兒童的溝通和協商,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2.操作示範
訓練人員針對兒童訓練的操作示範要領有以下幾種:
(1)示範容量由少到多。ADHD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短、健忘,可先採取分節示範,然後進行多環節的連續示範,逐漸增加訓練難度,使兒童總體把握訓練技術並達到自動化水平。
(2)示範操作幅度可適度誇張,使兒童對訓練內容一目瞭然。
(3)示範速度、角度要適當。訓練初期,訓練人員操作示範的速度要慢,關鍵處須同時以簡潔言語加以解釋,有利於提高兒童的主動注意。訓練中後期,隨著兒童注意力的改善以及對訓練人員施訓風格的適應,操作示範的速度可以加快,或僅就關鍵處予以示範。訓練人員示範時的站位角度要便於兒童學習操作。
(4)讓能力強的兒童進行示範。在訓練的某些環節,訓練人員讓操作技能熟練的兒童扮演「小老師」角色,在訓練人員的指導下為其他受訓兒童示範操作。兒童間的理解方式較為接近,兒童的示範有時更利於相互間的溝通和學習,並對提升「小老師」的自信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支持與糾偏
注意以下問題:
(1)訓練初期進行低位統合訓練時,訓練人員完成操作示範後,兒童嘗試操作或者冥想後再現示範動作,但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無需及時糾正。由於該類兒童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可讓兒童在錯誤嘗試中自己發現錯誤並改正,更好地完成操作。在後期的高位統合訓練時,要提前介入言語支持(包括言語誘導,語言提示等),讓兒童提前了解訓練內容,增加大腦不同功能區域介入訓練活動的水平。
(2)對ADHD兒童而言,心理支持更為重要。由於多數兒童在生活或學習中經常受挫,故在訓練中會表現出膽怯、缺乏堅持性、注意力渙散等,所以訓練人員要及時給予心理支持,及時調整兒童的不良心理狀態,使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抗壓、抗挫能力。
4.評價與反饋
在對ADHD兒童的操作進行評價與反饋時,訓練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1)評價內容。訓練人員在兒童訓練中、間歇及訓練後須對兒童完成訓練情況進行評價反饋,內容可詳可略,一個訓練周期結束進行一次較為詳細的評價。
(2)評價取向。訓練人員對兒童完成訓練情況的評價總體持肯定態度,多從好的角度對兒童進行評價反饋,逐步糾正兒童消極的自我認知,並增加家長堅持訓練的信心。但對於兒童反復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也不必總是迴避,擇時告知兒童及其家長。
(3)評價反饋方式。評價反饋方式要多元化。第一,可採用口頭語形式,也可通過非口頭語途徑,比如面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等。第二,直接反饋與間接反饋相結合,以直接反饋為主。訓練人員可直接將自己對兒童完成訓練的情況告訴兒童,也可以通過家長告知兒童, 多數情況以前者為主。第三,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相結合,並將評價結果圖表化。詳見第5 章第5節相關內容。
(4)評價時機。兒童完成單個或連續操作之後,訓練人員須及時給予評價反饋。這樣,兒童良好的表現得以肯定和支持,以便其積累積極的心理體驗,不足的方面得到及時提示和糾正。但是有的訓練人員的評價時機不對,事事評價,干擾兒童訓練及自省,妨礙訓練的有效開展。
(5)評價結果的知曉范圍。在個別訓練情況下,訓練人員直接向兒童及其家長等有關人士反饋訓練情況的評價信息,知曉范圍比較局限,兒童完成訓練中表現不佳的信息被限制在有限范圍內,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比較小。但是,當同時參訓的對象比較多時,訓練評價信息的知曉范圍就比較大,訓練人員需控制不同評價結果的知曉范圍。對於兒童表現上佳的信息應「廣為流傳」,激勵每個參訓兒童,創造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訓練氛圍。對於兒童表現不佳的信息,訓練人員須盡力縮小知曉范圍,盡力為兒童「護短」,以免挫傷兒童的進取心,並可增強兒童對訓練人員的信任。
三、訓練項目舉例
因為多數ADHD兒童的運動、感知、認知、溝通等各基本能力比較好,訓練可採取以觸覺、本體感覺和前庭覺某一領域為基礎,重點進行綜合訓練,即訓練活動盡可能同時涉及多個感覺通道的參與。
(一)觸覺訓練項目舉例
針對ADHD兒童的觸覺訓練有兩個目的。其一,改善其觸覺過敏或過度遲鈍問題。其二,藉助觸覺訓練項目及其設備,進行觸覺與其他感覺、動作及認知言語的整合訓練,提高ADHD兒童對信息感知、加工及輸出的統整水平。有關觸覺訓練的基本操作見第6章第1 節,但針對ADHD兒童的觸覺訓練注意同時加強視覺、聽覺信息刺激,增加認知負荷及言語表達。下面以海洋球池活動設計為例,介紹針對ADHD兒童的觸覺功能訓練。
球池中還可完成多種與觸覺刺激有關的項目,如翻滾、拍打,你拉我推等,重要的是在觸覺功能訓練的同時,負載更多的認知和言語訓練內容,增加兒童同時調控多種性質任務的機會。
(二)前庭覺訓練項目舉例
有關前庭功能訓練的技術及項目均可用於ADHD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 但是,其中介紹的大多為基礎性訓練項目,它們用於ADHD兒童訓練時需要加以改造,如負載認知、言語內容,增加兒童間或兒童與訓練人員間的互動。
(三)本體感覺訓練舉例
ADHD兒童有較好的本體感能力,大運動能力一般無異常,但精細動作欠佳,動作的節律性、流暢性及動作銜接過渡不及普通兒童。所以,針對他們的本體感覺訓練應以提高動作技能精細度為基礎,開展一些動作精度要求高、速度快、動作間轉換頻率高的訓練項目。其中,認知、言語內容的負載仍然不可缺少,力求在高位統合訓練中促進本體感覺能力的發展。
(四)綜合訓練項目舉例
經過分領域訓練,ADHD兒童已熟悉了訓練用器械的物理性能,掌握了不少的操作技能,隨後的大部分訓練要以綜合訓練為主,操作環節變化快,各感覺系統間的整合度高,訓練項目的挑戰性更大。
(五)日常生活項目舉例
感覺統合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組織實施,並且更能引發兒童參與興趣和積極性,故應加強日常室內外的活動。像社區公園里的一些娛樂設施,如滑梯等,和兒童的許多游戲活動,如跳繩、踢毽子、打沙包等,都可為兒童提供很好的感覺統合訓練活動。具體的操作步驟可詳見第6章日常生活系列訓練。
B. 孩子不願意上學郊遊是為什麼
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原因是什麼
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很多父母往往都是採用打罵和強硬的手段來對待他們。每一個孩子,都會曾經萌發過不想上學的念頭,就好比現在工作了的我們,有時候,我們不是也有著想請一下假好好休息的想法嗎?只不過,現在的我們成年了,思想成熟了,盡管心裡不太願意,但是考慮到現實生活和責任,從而很快的打消這個想法而已。那麼,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原因是什麼:
1、上學時間和孩子的作息、娛樂時間發生了沖突。如想要賴床、貪玩、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想去上學。
2、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能力達不到,學不會,有挫敗感。這種情況,首先要排除智力問題,建議老師在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同時,家長也要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孩子輔導學習。
3、孩子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對學習沒有興趣,且認為在學校學習相對比較枯燥,甚至討厭學校的學習氛圍。
4、在學校時,孩子和同學或老師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完善的關系,交往上存在問題,或者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被老師罵等,也會使孩子產生不想上學的心理。
5、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受不了學校的約束。
總之,面對孩子不願上學的情況,家長應耐心、認真地和孩子溝通討論,看不愛上學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然後針對原因,來解決問題可能會更好一些。如果孩子有情緒問題,注意缺陷多動症等問題,家長都要第一時間引起足夠的關注,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
孩子不願意見人是什麼原因
孩子不願意見人,天天呆在家裡,不願意跟小區里,或者是鄰居家的孩子玩,就窩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孩子這樣久了社交能力就會下降,作為家長要助孩子學著社交才行。
孩子不願意見人是什麼原因
個人分析覺得孩子不願意見人可能是孩子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有點自卑心理。也可能孩子有點社交恐懼。出現這種情況,作為家長需要積極引導孩子,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帶著孩子走出家門旅遊,並且多鼓勵孩子和人交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快樂陽光的成長。
孩子不願意見人是因為性格內向、靦腆的原因。
很多孩子不願意見人,這並不是說孩子有什麼毛病,只是孩子天生性格內向、靦腆,見外人怵頭,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將來社交能力差一些,不如那些性格外向,喜歡社交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可以多鍛煉其到人多的地方活動,平時多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鍛煉。
孩子不願意見人是因為小的時候沒有經常領他出去見世面。或是因為小的時候大人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每天都在家裡面接觸的人太少了,讓孩子缺乏這方面的鍛煉,長大之後不願意見人不願意與人溝通和交流,這個時候就應該故意的鍛煉孩子,領著孩子出去玩。
有的父母總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吃虧,以致於對他們過度保護,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諾諾。 解決方法: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和人交往,處理人際關系的。
父母要放下自己對孩子的過度焦慮,減少對孩子的溺愛,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動手做事的能力和樂觀向上的性格。
有些孩子不願意見人,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他玩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交往動機不足。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兒童游戲。
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 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沖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06-17閱讀全文>
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是什麼原因
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不像別的孩子那樣積極的出門找小夥伴一起玩,總是喜歡在家待著,平時在外面,也不主動跟其他人玩,有小朋友過來找他玩,他也不願意去,到底孩子會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是什麼原因
父母愛孩子,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很多的父母不懂得把握愛的邊界,導致過度的寵溺孩子,最後導致孩子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當這樣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玩在一起的時候,由於過於的自我,他就算做錯了事,比如打了別人,孩子也不會承認錯誤,因為他在家裡的時候,就從來不用主動承認錯誤的。
孩子的錯誤交友方式,令他的人際關系變差,周遭的朋友就越來越少了,最後自然就沒有辦法再融入集體,而且孩子也不願意主動交朋友,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把錯誤責怪他人,說別人不懂得珍惜他,主要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的原因。
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不喜歡與人交流,主要取決於這個類型的孩子不喜歡說話,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玩,往往這樣的孩子特別的喜歡和自己的玩具玩,缺少了與人溝通的環節,於是有機會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由於不知道怎麼才能融入小朋友的圈子裡,再遭到別的小朋友排斥,於是就放棄了和小朋友玩而選擇獨自玩。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跟大人的處理方式和行事態度密不可分的。
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其實還有大人帶孩子出去的少的原因。有一些家庭不太喜歡帶孩子出去玩。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攀比心越來越重。當條件好的孩子和條件不好的孩子比這比那的時候,條件不好的孩子會很抵觸條件好的孩子,會不願意和他做朋友,認為條件好的孩子對自己是一種侮辱。
兩歲前不愛和其他小朋友玩太正常了。兩歲前孩子的最愛還是媽媽,媽媽是他們唯一的朋友,所以他根本體會不到和其他同齡小夥伴一起的快樂!就算看到其他小朋友,他們也提不起任何興趣。
兒童專家告訴我們,要想孩子未來有好的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更多的母愛。要知道,孩子和爸媽之間的互動是他最早體會的人際關系,基礎打好了,他感受到滿滿的愛,他才能去愛別人,才會有更強的社交能力,才能別的小朋友建立起更好的關系。
C. 小孩馬虎,怎麼辦
額 馬虎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