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責任的法律
❶ 安全責任的法律上的劃分
這樣較為復雜的事情,面根據具體情況起草安全責任規章、協議等。
根據具體情況起草安全責任規章、協議等。
第十七條
學生人身和財產發生一般傷害後,學校要及時調查處理,根據當事人或他人的過錯,責令其賠償損失,並給予批評教育或相應的行政、紀律處分。
在校園內,發生學生非正常死亡、重傷或被竊、失火等造成財產重大損失事故後,學校應迅速採取措施進行搶救、保護現場,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穩定情緒,恢復秩序,並協同地方有關部門妥善處理。
第十八條
學校對事故調查後認為涉及追究刑事責任的,要及時與公安部門聯系,協助調查處理。
重大事故學校有關領導應親自參與調查工作,並認真研究調查報告,及時處理。
第十九條
在安全管理或事故處理過程中,學校認為有必要搜查學生住處,須報請公安部門依法進行。調查處理案件中要以事實為依據,不得逼供或誘供。
第二十條
重大事故發生後,學校應在一天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主管部門報告,並及時通知學生家長。事故處理結束後一周內書面報告有關主管部門。
第二十一條
學生在教學、實習過程與日常生活中,因學校或有關單位責任發生死亡、重傷或殘疾,由學校或有關單位承擔責任,做好處理及善後工作。
在教學、實習過程與日常生活中,學生因不遵守紀律或不按要求活動而發生意外事故,學校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二條
因忽視安全生產,管理不善;工作不負責任,違章指揮;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對學生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物損害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視具體情況對有關責任人員分別給予責令檢查、賠償損失、行政處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
學生未經批准擅自離校不歸發生意外事故的,學校不承擔責任。
對擅自離校不歸,學校不知去向的學生,學校應及時尋找並報告當地公安部門,及時通知學生家長。半月不歸且未說明原因者,學校可張榜公布,按自動退學除名。
第二十四條
學生假期或辦理離校手續後發生意外事故的,學校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五條
在校內正常生活及由學校在校外組織的活動中,由於不能避免的原因或自然災害而發生的事故,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處理。
第二十六條
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可為學生辦理人身保險。
第二十七條
凡經學校指定的專業醫院確診為精神病、癲癇病患者的學生,應予退學,由其監護人負責領回。學生及其監護人不得無理糾纏,擾亂學校教學、生活秩序。
第二十八條
因事故傷殘的學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學校認為生活能自理,能堅持在校學習,可留校繼續學習;不能堅持在校學習者,應予退學,由學校按其實際學習年限發給肄業證書,並根據事故性質和傷殘程度一次性給予適當經濟補助。退學學生回其監護人所在地,當地民政等有關部門應協助做好接收、落戶等工作,由當地勞動部門按國家關於殘疾人勞動就業有關規定安置。
第二十九條
學生因病死亡和責任不由學校承擔的意外死亡,學校不承擔喪葬費。如家庭確有困難者,學校可酌情予以一次性經濟補助。
第三十條
因責任不在本人的意外死亡學生,由學校或有關單位參照國家關於事業職工死亡喪葬有關規定處理,負擔喪葬費的全部,學校可一次性給予適當經濟補助。
無論何種情況(事故)給予的經濟補助,一般不超過國家規定的學生在校期間(以四年計)的平均獎學金數。
凡是事故責任由學校以外的其他單位、個人承擔的,學校不再給予經濟補助。
第三十一條
因保護國家財產和他人人身安全,見義勇為而致殘或英勇犧牲的學生,學校應報請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稱號,並給予相應的待遇。
❸ 當前我國有哪些法律保障校園安全
確保校園安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保證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教育立法仍然存在一些空白,其中校園安全事故無法可依現象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校園內發生的學生傷亡事故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危及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順利進行。如何結合我國實際,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保障在校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制定校園安全立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校園安全;緊迫性;可行性;立法原則
【寫作年份】2007年
【正文】
隨著我國民主法制進程日益加快,人民群眾對校園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校園與社會的「圍牆」逐漸模糊,校園周邊環境愈加復雜。近年來校園傷害事故頻繁發生,性質日趨嚴重,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使得社會已經對學校的安全性產生懷疑,教育事業出現的這些新情況,向校園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學校與學生關系的約束體系還是學校以前的一些規章制度,這樣的現狀導致一旦發生糾紛或事故,顯然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制定一部《校園安全法》已迫在眉睫。當前校園安全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關於校園安全的專項法律,採取種種措施保障校園安全。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針對我國實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安全立法,已成為立法機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理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我國校園安全的特點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實施後,我國教育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教育立法步伐明顯加快。但是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教育立法仍然存在一些空白,目前我國尚無處理校園學生傷害事故的全國性專項法律、法規,使得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和糾紛的解決無法可依,無據可尋。
當前我國校園安全呈現出以下特點:
1.安全隱患增多。與市場經濟發展同步,我國小學、中學尤其是大學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後勤服務社會化,學校正成為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園區。 [1]外來人口增加,素質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形成了諸多安全隱患,被盜、被詐騙、被傷害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尤其是後勤社會化後,引進社會力量進入校園競爭,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各服務實體對利潤的追求與師生員工接受服務願望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處理不當,會導致矛盾激化。而且大量的社會實體、社會成員進入校園,給管理帶來難度,這些都是校園內存在的安全隱患。
2.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差。校園內外發生的許多涉及學生的意外傷害事故中,究其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數當事學生對事故的發生沒有任何心理准備和自我保護意識,根本無法應付這些突發事件,面對傷害只能是束手無策。 [2]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里,多數學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幾乎為零,安全意識甚為淡薄,學生思想中僅有的一些安全意識來源於本能和老師及父母簡單的提醒。
3.周邊環境對校園安全影響大。網吧、游戲廳、錄76像廳、酒吧等休閑娛樂場所,會誘導學生進行高消費,形成攀比心理,造成性格的扭曲,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特別是其中虛擬的兇殺、暴力、色情的內容極易成為他們日後違法犯罪的誘因。校園周邊的無證攤點由於流動性大,安全沒有保障。部分流動攤點利用青少年學生幼稚好奇的心理特點,常把一些淫穢書刊和錄像擺到校內外兜售,嚴重腐蝕學生的心靈,破壞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
二、我國校園安全立法的緊迫性與可行性
確保校園安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保證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新形勢下教書育人的著眼點。校園安全不僅限於保證師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安全,還關繫到維護每個師生的生命權利。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校園通常總被認為是安全的地方,然而,此起彼伏的學生傷害事故,給社會和許多家庭帶來不幸,同時也給學校的發展造成了打擊,教訓非常慘痛,令人不可忘記。筆者認為,我國進行校園安全立法既具有現實緊迫的必要性,又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1.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學校日漸社會化。學校因為有比較固定的消費群而在其周圍形成一個形形色色的小社會。因為在校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屢屢發生,也因為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學校被推上被告席的次數越來越多,並在許多情況下被判承擔全部或部分的賠償責任。為了減少這種糾紛給學生家庭、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排除嚴重威脅在校學生人身安全的情形,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領域迫切需要一部《校園安全法》,以規范社會與學校的管理行為,合理劃分社會、學校、家長及當事人的責任,盡最大努力避免或減少在校學生傷亡事件的發生,使得校園能夠成為遠離危險和威脅的天堂。 [4]
2.填補法律空白。校園安全社會關系具有復合性,它不僅包括具有縱向隸屬性特徵的教育行政關系,還包括具有橫向平等性特徵的教育民事關系,甚至還包括具有懲治性特徵的教育刑事關系,這表明校園安全關系具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所不能單獨制約的獨特性。在我國,盡管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當中都有保護在校學生人身安全的一系列規定,這些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是目前有很多校園安全問題是上述法律不能解決的,還存在立法空白。這幾部法律對在校學生人身傷害案件的歸責原則、處理標准沒有涉及,沒有一部法律確定了保護處於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的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的主體,並對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系統全面的規范,對學校應該履行哪些具體管理職能規定得不具體,這就使得有關各方責任不明確,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從而形成安全事故隱患。從當前情況看,加快立法步伐,制定一部詳盡、具體、針對性強的《校園安全法》解決這些問題是現實的迫切需要。
3.便於審判實踐。我國現有法律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規定過於原則,可操作性不強。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2001年上海市正式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雖然對學生的傷害事故有一定的規定,但由於它們分別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制定實施的,只屬於部門規章及地方性法規,在法院判案時受到立法層級和區域性的限制,效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國司法機關對學生傷害事故主要處理依據仍然是《民法通則》,但由於《民法通則》只是對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在審理這類特殊案件時,缺乏可以直接適用的法律依據,《校園安全法》的制定可以克服這些不足,滿足司法實踐的操作需要。
4.校園安全專項立法具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近年來,對教育立法一些問題的理論研究逐漸成為我國法學界的熱點之一,各地教育界、司法實務界、法學界的人士發表了大量理論研究文章,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相關部門在參與校園安全事故的處理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進行了一些專題調研,並已採取了一些防止事故發生、妥善處理事故的措施。在多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都有代表提出關於進行校園安全專項立法的議案,為億萬在校學生豎立一道堅固的校園安全法律保障鼓與呼。 [5]上海市還於2001年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校園安全法的專項地方性法規,有力推動了全國性校園安全立法工作的進行。目前我國進行校園安全專項立法已具有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立法時機已經成熟。
三、我國《校園安全法》的立法原則
學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能否安全、健康成長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關繫到家庭的幸福,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範工作,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前提,也是各級政府部門和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認為,我國《校園安全法》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從我國實際出發的原則。我國的校園安全立法,是在教育體制改革和新舊教育體制並存的情況下進行的。校園安全立法必須從我國校園實際出發,接受實踐的檢驗。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前進的過程,而法律是國家政策的定型化,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要使改革中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需要有一個過程,不成熟、沒有把握的問題不能勉強制定。因此,我國的校園安全立法若經過實踐證明是成功的經驗,應在法律中作出明確規定。對已看準了改革方向,但尚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的問題宜作出原則性規定,即宜粗不宜細。
2.合理界定學校及相關部門的法律地位。在眾多校園傷害事故的案例中,有不少涉及到學校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問題,而這些向來也是一些案例處理中的難點。通常情況下,學生發生傷害事故時,學校的態度不明朗,使得事故處理不甚樂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如果學生發生傷害事故時學校確有過錯應該依法承擔責任,新制定的《校園安全法》必須明確這一點。在《校園安全法》中,以法律的手段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職能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部法律對教育行政部門的應盡義務及未盡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予以規定。《校園安全法》還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賦予警察部門組建專職校園警察的權力,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權,提高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保證學校的安全,使校內治安由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轉變,同時也可改變當前學校保衛部門既無行政上的職務,也無相應權力的尷尬處境。
3.積極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就世界范圍而言,校園安全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對其處理也已成為學校法律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園警察,後來又由聯邦制定了《校園安全法》。而日本、加拿大等國同樣也建立了一套以保護校園安全為內容的法律法規體系。這些國家的立法經驗和教訓將是我國制定校園安全立法寶貴的資源:一是構建完備的校園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十分復雜,其處理涉及面廣泛,要真正有效地預防和處理校園安全事故,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必須的;二是具有可操作性。許多發達國家校園安全立法不僅有明確的校園安全事故的相關主體,而且對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作了具體規定,從而使校園安全工作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三是特設的處理機構和嚴格的法定程序。在許多國家,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是屬於廣義的教育糾紛的范疇。因此,有的國家規定這類糾紛首先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來處理,如對教育行政部門的裁決不服則可起訴到法院,或直接向法院起訴;四是完善的事故賠償責任社會化機制。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推行事故賠償責任的社會化機制,以轉移學校和相關老師、學生的賠償責任。此外,發達國家的學生可以全面的參加各種保險活動,一旦遭遇傷害事故,其成員就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
《校園安全法》作為教育領域的專項法律,將會對未來學生的安全給予切實的保護,使得學生不再是「有苦無處訴」的群體,同時在法律監督下使得學生的安全意識有所提高,極力避免災難性事故的發生,真正實現用一部《校園安全法》規范校園安全管理工作,使校園安全管理規范化、法制化,保障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依法有序進行。
【作者簡介】
劉士國,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注釋】
1]鄭良信.教育法學通論 [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97-98.
[2]郝淑華.教育法律實務 [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52-153.
[3]曹翠俠.關於建立學生聽證制度的幾點思考 [J].教學與管理,2003,(7):11-12.
[4]佟麗華.未成年人法學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59-61.
[5]門武俠.21件議案關注同一個問題代表呼喚校園安全立法 [N].人民日報,2002-02-27(7).
❹ 有關保護學生安全的法律有哪些
更多請去: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
1.《教育法》
第四十四條: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七十三條: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十五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末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末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十六條:學校不得使末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
第十七條: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末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末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四十八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末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3、《預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條: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預防犯罪的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結合常見多發的末成年人犯罪,對不同年齡的末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教育。
4、《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防止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採取措施救助受傷害學生。
5、《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十條:學校體育場地和器材應當符合衛生和安全要求,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應當適合學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體質健康狀況,防止發生傷害事故。
6、《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❺ 學校對學生安全承擔的法律職責
《民通意見》160條 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
❻ 高校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及培訓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是什麼文件
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規范高等學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預防和減少火災危害,保障師生員工生命財產和學校財產安全,根據消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適用本規定。
駐校內其他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按照本規定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學校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應當遵守消防法律、法規和規章,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履行消防安全職責,保障消防安全。
第四條 學校應當落實逐級消防安全責任制和崗位消防安全責任制,明確逐級和崗位消防安全職責,確定各級、各崗位消防安全責任人。
第五條 學校應當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加強消防演練,提高師生員工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逃生技能。
第六條 學校各單位和師生員工應當依法履行保護消防設施、預防火災、報告火警和撲救初起火災等維護消防安全的義務。
第七條 教育行政部門依法履行對高等學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職責,檢查、指導和監督高等學校開展消防安全工作,督促高等學校建立健全並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公安機關依法履行對高等學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監督管理職責,加強消防監督檢查,指導和監督高等學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章 消防安全責任
第八條 學校法定代表人是學校消防安全責任人,全面負責學校消防安全工作
❼ 一個關於校園事故的法律問題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八條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
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九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以上是學校的過錯情況規定。如果學校沒有上述過錯,就不承擔責任。
第十條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顯然,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學生自已造成傷害事故,應當依法自已承擔相應的責任。
❽ 學校對學生安全承擔那些法律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受到人身損害是過錯推定責任,限制民事行專為能力在學校屬受到人身損害是過錯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❾ 校園安全事故責任,求懂法律的網友分析一下,謝謝!
學校是有責任的,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以及侵權責任法,學校應當承擔的是付安全義務責任人的責任。你說的案例中,雖然孩子從三樓跳下去看似和學校沒有關系,但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就形同學校對孩子的安全具有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受到傷害後,學校是必須付出一定的責任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學校的責任是有限的,不可能要求學校對每一個學生的安全負完全的責任。而且學校的安全責任不能抵消孩子監護人的安全責任。因此,學校對孩子的責任是部分責任,剩餘責任由孩子監護人,即孩子的父母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