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邀請在法律上無需承擔責任
⑴ 要約邀請的意義
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還是意思表示,至今還存在著對立的觀點。有的學者指出,要約邀請性質上為事實行為,而非意思表示。要約邀請不是一種意思表示,而是一種事實行為,也就是說,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在發出要約邀請時,當事人仍然處於訂約的准備階段。還有的學者將要約與要約邀請作出比較:要約是旨在訂立合同的有法律意義的意思表示行為,行為人在法律上須承擔責任;而要約邀請則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行為人無須承擔責任。
筆者認為認為要約邀請一種意思表示,理由如下:
第一,要約邀請是一種預備行為、當事人處於訂約的准備階段,這並不是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的理由。判斷一個行為是事實行為還是意思表示不是看它在事實上處於什麼階段而是要看它的法律效果。
第二,對要約邀請而言,行為人並非一概無須承擔責任,行為人在要約邀請中有欺詐等違法行為時,仍然要承擔合同法上的責任。
第三,要約邀請作為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其法律意義是如何產生的?與要約邀請的內容無關嗎?要約邀請的法律意義正在於要約邀請的內容,比如拍賣公告是要約邀請,拍賣公告中的拍賣標的物、拍賣時間、地點的規定能夠隨便改變嗎?上述內容的效力,實際上是意思表示內容的效力,其實,學者們主張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並沒有什麼站住腳的理由,只不過是慣性思維而已。
事實行為與表示行為是相對應的概念。事實行為是非表示行為,效力之發生,不取決於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不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而要約邀請,是表示行為,包含了當事人訂約的願望,甚至包含了交易條件,其效力之發生,取決於邀請人的意志。因此,可以排除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的結論。要約邀請是表示行為,表示行為中最重要者是意思表示。應當在表示行為的基礎上討論要約邀請是否為意思表示。若要約邀請為意思表示,則要約邀請就可構成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依當事人的意思,能夠發生私法效果的行為。
《合同法》第15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已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從該條的規定來看,要約邀請的意義被限制在使他人能夠向自已發出要約,僅僅是一種締約意向信息的傳遞,要約邀請,只不過使「自已」(受要約人)特定化、明確化了。中國《合同法》關於要約邀請的規定,秉承傳統理論,認為要約邀請僅僅是締約的准備,僅僅是向相對人發出的要求提供要約的呼喚,而忽視了要約邀請的另一個法律意義—提出交易條件甚至使交易條件具有拘束力。
⑵ 要約邀請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有什麼效力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不能因相對人的回承諾而成立合同答。在發出要約邀請以後,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
如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但商品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則視為要約。因為要約邀請只是作出希望別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因此,要約邀請可以向不特定的任何人發出,也不需要在要約邀請中詳細表示,無論對於發出邀請人還是接受邀請人,都沒有約束力.
《合同法》第15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已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⑶ 要約邀請人沒有撤回其邀請並對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時,要約邀請人該 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應該是相應 的經濟補償責任吧。建議 找律師 去分析這種現象與行為,譬如登陸:【法律咨詢吧】快速訪問與咨詢法律者!!
⑷ 要約邀請在何種情況下要負法律責任負何種責任
要約邀請在被視為要約的情況下要負法律責任。其他情形不需要。
比如廣告是一種要約邀請,但懸賞廣告被視為要約,所以要負法律責任
合同成立負違約責任
不成立或無效負締約過失責任。
⑸ 什麼是《合同法》中的「要約邀請」
您好!要約邀請又稱為」要約引誘「,它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回意思表示。要約邀請是當事答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不能因相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
根據《合同法》第15條的規定,在發出要約邀請以後,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⑹ 在合同法中,邀約邀請的含義
是要約邀請。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不能專因相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屬合同。在發出要約邀請以後,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
如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但商品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則視為要約。因為要約邀請只是作出希望別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因此,要約邀請可以向不特定的任何人發出,也不需要在要約邀請中詳細表示,無論對於發出邀請人還是接受邀請人,都沒有約束力。
⑺ 「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如何界定廣告的法律效力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採取要約、承諾的方式,因此,要約是訂立合同的必經階段。
要約在本質上是意思表示,在此應將要約與附條件的法律行為區別開來。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即要約中應包括所欲訂立合同的基本內容,而不僅僅是表達訂立合同的意向。合同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合同的性質予以確定,同時還要考慮要約當時當地的商業慣例等因素,如果仍然無法確定,就要根據合同意思解釋的原則加以判斷。要約的內容必須確定,即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不能含混不清,否則使受要約人不能理解要約的真實含義。要約人應當向受要約人表明,該要約一旦由受要約人承諾,合同即告成立,要約人即受到拘束。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要約人不一定用清晰的語言表達這一意旨,這就需要受要約人對此進行仔細分析。一般而言要約應當向特定的人發出,包括特定的一個人和特定的一群人,但是在有些情況下要約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發出,如懸賞廣告等。
要約邀請又被稱之為要約引誘,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邀請與要約存在很大的區別:在目的上,要約是希望和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要約邀請的目的是希望對方向自己發出要約;在內容上,要約必須確定、具體,應包括合同得以成立的必要條款,而要約邀請在內容上則無此要求;在效力上,要約人要受要約的約束,要約一經對方承諾,合同即告成立,而要約邀請則不能因對方的承諾而成立合同,要約邀請人也無須向對方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當事人並未明確自己的意思表示到底是要約邀請抑或要約的情況下,認定其性質可以參考如下標准:其一,根據法律的規定予以確定,例如《合同法》明確規定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等為要約邀請。其二,按照表示行為的內容加以確定,如果表示行為已經指明合同的內容,使對方可以經過承諾而成立合同的,為要約,否則應為要約邀請。其三,依照表示行為是否對對方的自身條件予以關注進行確定,若不予關注的,多為要約,如商店的銷售行為;若注重對方的身份、信用、資歷等自身條件的,多為要約邀請,如招聘職員的廣告等。其四,按照交易習慣、一般的社會觀念加以確定,如詢問商品的價格應視為要約邀請。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商業廣告一般為要約邀請,在其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情況下,視為要約。所謂符合要約規定,即商業廣告表達了希望和收到廣告者訂立合同的願望,並且其內容具體確定,表明一經相對人承諾,廣告發出者即受該意思表示的約束。
商業廣告原則上屬於要約邀請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它不含有可能訂立的合同的全部必要條款,收到廣告者也就無法進行承諾;另外,收到廣告者人數眾多,若都能據此承諾,並要求收到廣告者受同樣的履行約束,則有可能出現廣告發出者難以履行情況的發生。只有在商業廣告本身內容具體確定,同時廣告發出者表達了收到者不需要與之進行進一步的商談即可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與商業廣告對應的廣告是懸賞廣告,我國《合同法》未對之性質進行明確屆定,理論界對此也有不同的見解。懸賞廣告是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的廣告。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認為其為要約,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卻存在嚴重分歧。有的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認為其為要約,相對人完成廣告要求的內容即為承諾,廣告發出者應對其負擔合同上的給付義務;也有的將懸賞廣告作為單方法律行為,即使完成廣告內容者並不知悉廣告,也就是在未與廣告發出者達成合意的情況下,也有權要求廣告上載明的報酬。我們認為將懸賞廣告視為要約在實踐中處理此類糾紛較為簡便易行。
⑻ 何種情況下撤回或撤銷要約邀請,邀請人會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民法原理,要約邀請只有意思表示而沒有效果意思,因此不會產生民事法律關系,沒有權利和義務內容,自然不會有民事責任承擔的問題.
你該不是要問撤回或者撤消要約的情況吧?
⑼ 要約邀請在何種條件下要付法律責任,付何責任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不能因相版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權在發出要約邀請以後,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也就是說如果有人看到了要約邀請,並基於信賴做出了某種行為,但是要約邀請人卻撤回了邀請,導致了其的損失,要約邀請人就要承擔責任。
如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但商品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則視為要約。因為要約邀請只是作出希望別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因此,要約邀請可以向不特定的任何人發出,也不需要在要約邀請中詳細表示,無論對於發出邀請人還是接受邀請人,都沒有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