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法律責任
1. 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死亡的,不再追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刑事責任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強制性。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法律效應,是一種強制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二,嚴厲性。刑事責任是一種性質最為嚴重、否定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後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第三,專屬性。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和單位承擔,具有專屬性,不可轉嫁,不能替代。
第四,准據性。刑事責任是犯罪案情事實的綜合反映,也是刑法規范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為人民法院判處刑罰提供根據和衡量標准。刑事責任一經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也不容許「私了」。
(1)滴滴順風車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犯罪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3.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
4.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2. 空姐搭滴滴順風車遇害究竟誰的責任呢
這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消息。
5月6日凌晨,21歲的空姐李某珠,在鄭州通過滴滴平台搭乘順風車,不幸被司機殺害。犯罪嫌疑人劉振華作案後棄車跳河,目前警方正在相關區域全力展開搜捕。
事情發生後,各種討論層出不窮。從吐槽個人遭遇到推介防狼經驗,從探究法律責任到揣摩嫌疑人動機,從譴責滴滴平台到關注安全共享……空姐李某的悲劇,迅速發酵。
那麼,熱議之餘,它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進步的契機呢?
法律責任
先從法律責任談起。
空姐李某搭乘的是一輛滴滴平台的順風車。這種車,在性質上叫「合乘車」,俗稱「拼車」,是一種公民互助、互相分攤出行成本的綠色出行方式,不以營利為目的,在法律上與通常所指的「網約車」不是一個概念,不受《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制。
那順風車受什麼法律規制呢?《暫行辦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拼車、順風車,按城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只不過,案發所在地的鄭州市,雖然在2016年11月就公布過《鄭州市規范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的徵求意見稿,但是相關法規卻沒有最終出台。換言之,這樣的順風車在鄭州並沒有成為法律法規的調整對象。
退一步說,《鄭州市規范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第五條第五款規定,私人小客車合乘不屬於道路運輸經營行為,為合乘各方自願的民事行為,相關權利、義務及安全責任事故等責任由合乘各方依法、依約自行承擔。也就是說,即便上述徵求意見稿得到實施,滴滴平台也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整個事件中,滴滴平台其實只是扮演了居間的信息服務角色——它不提供承運服務,並非承運人。在學術上來說,順風車模式下,乘客的認知是順風搭車,平台僅系為乘客和車主提供中介撮合,平台和乘客間屬於居間合同關系,無需承擔客運合同承運人責任。相應責任應由車主承擔。
滴滴出行的《順風車服務協議》的第一條1.5也約定:順風車平台提供的並不是出租、用車、駕駛或運輸服務。我們提供的僅是平台注冊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如果用戶的合乘需求信息被其他用戶接受並確認,順風車平台即在雙方之間生成順風車訂單。
因此,在李某遇害的案件中,是很難要求滴滴平台承擔主要責任的。畢竟,刑事犯罪不能輕易預見。
進步契機
順風車,是共享經濟的典型產物。
當我們關注平台的競爭、理念的更新、技術的迭代時,網約車(或順風車)准入、監管和安全的邏輯起點卻往往被忽視。與邏輯起點配套的法律制度之不健全,更是讓人深感遺憾。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平台類企業的迅速成長,不管是滴滴這類約車平台,還是其他的視頻平台、電商平台、媒體分發平台……無一例外都在追求輕資產化,試圖通過平台來吸引線下資源的集聚,達到自己盈利的目的。
這種模式,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行業特徵,就是客服能力(尤其是監管能力)與平台規模是不相稱的。畢竟,增加服務增就代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於是,一旦出了什麼問題,平台第一反應就是撇清自己的法律責任。
而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法律的天然不敏感,它很大程度源於我們對資本的放縱。有網友回顧說,從打車大戰,到快餐火拚,以及共享單車,大量的商業資本項目,都是從放縱規則開始,讓商業資本相互撕殺,最後再由政府出面管控,缺乏前瞻性的調控,更缺乏法律的與時俱進。這樣的無序競爭,不僅造成了海量資源的浪費,也讓亂象頻出,底線不斷被觸碰。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空姐李某的遇害,不是與我們無關的事件。我們每一個人在用車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下一個「劉振華」。希望李某的悲劇,能給我們一個進步的契機。
恰如從孫志剛事件推動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出台,到三聚氰胺事件催生的《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一樣,當媒體議程成為公眾議程時,事件也會成為進步的起點。
來源:鳳凰網資訊
3. 滴滴順風車安全還是計程車安全
計程車作為我們日常的出行工具,存在的時間比較久,人們也比較能夠接受。滴滴順風車等網約車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要被全社會接受並認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磨合,尤其是滴滴順風車接連出現惡性事件後,人們對順風車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那麼順風車和計程車哪個更安全呢?
再次,滴滴順風車還有「分享行程」功能以及「一鍵求助」功能。乘客能夠將自己的行程情況隨時報告給家人或朋友,包括上下車時間、距離目的地公里數等,在有危險的情況下也能快速及時求救,這些都是計程車所不具備的功能。
但是這些都是以網約車平台的嚴格審核、先進技術的配套到位、國家相關規定執行到位為前提的,否則一切安全措施都是鏡花水月,對乘客沒有一絲保障。在這里還要說明的是,計程車行業運營時間長久,各項行業監管措施相對比較完善,在日常出行時,一樣安全性很高。
4. 滴滴打車中的快車和專車是什麼意思
1、滴滴快車介紹:
滴滴快車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藉助社會閑置車輛和運力,通過版大數據智能權匹配緩解城市高峰期運力短缺的現象,尤其對於乘客上下班出行效率將帶來明顯改善。
2、滴滴專車介紹:
滴滴專車定位於中高端群體,主打中高端商務用車服務市場,與傳統的計程車有本質區隔,兩者相互補充並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在滴滴專車信息平台上,車輛和司機均來自合法有資質的汽車租賃公司和司機勞務公司,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審核培訓。
(4)滴滴順風車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專車和快車的區別:
對乘客來講,專車的收費要更高一些,乘坐體驗要更好一些。
對司機來講,所有司機最開始都是從快車做起,當完成一定訂單量並且車型滿足專車的要求,就可以升級成為專車。
其實從實際來看,快車訂單遠遠多於專車,很多專車司機朋友都選擇向下接快車的單。
因此,對於大部分因為車型或者資料不全而不能升級為專車的司機朋友不用氣餒,做快車司機已經足夠了。
參考資料
網路-滴滴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