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拆遷法律責任
『壹』 因暴力拆除樓梯,導致分戶牆裂縫,怎麼維權
因暴力拆除樓梯,導致分戶牆裂縫,要想維權,首先必須要收集好相關的證據,然後直接通過律師向拆遷方提出上訴
『貳』 我家住農村,現在要拆遷,但賠償太低,我不滿意.如果不簽字會怎麼樣
一般來說,不同意拆遷補償協議,拆遷房就不會強行拆遷,沒有辦法,只能做你工作。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六條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八條 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應當適用《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只針對「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給予公平補償。因此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不適用該條例的規定。
(2)暴力拆遷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2011年1月21日,《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公布並實施,同日《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05號)就廢止了。
新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第4條、第5條確認了房屋徵收、補償的唯一合法主體是政府,且還在第27條明確規定,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也即,按照新法,政府是唯一的徵收、補償主體,開發商、建設單位不再參與其中。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35條的規定,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此種情形沿用舊規定需要滿足兩個要件:一是已經取得了房屋拆遷許可證,二是該房屋拆遷許可證是合法的。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並公布審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