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規則所確定的法律責任

法律規則所確定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14 07:50:21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Ⅱ 侵權責任法確定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
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侵權法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侵權責任法》採取了「一般條款+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侵權行為類型作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過錯責任的一般條款。
歸責原則確定了不同的責任構成要件。例如,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三要件或者四要件,嚴格責任的構成要件不能按照一般的責任構成要件來確立。
歸責原則還確定了不同的減輕和免責事由。就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而言,其需要符合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如果不符合構成要件,就不構成侵權責任。如果具備了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如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行為、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既可能表明行為沒有過錯,也可能表明沒有因果關系,所以,也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不成立。因此,法律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都可以成為一般侵權責任中的免責事由。但是,在特殊侵權責任中,需要具備特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才能減輕或免除責任。
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形態是指確定侵權責任在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形式。由於承擔侵權責任主體的復雜性,責任形態既有單獨責任,又有多數人責任。在多數人責任中,又包括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按份責任等。
(一)連帶責任
所謂數人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是指數個侵權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以聚合的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人,依法應當向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的連帶責任是法定責任,不因加害人內部的約定而改變。加害人之間基於共同協議免除某個或某些行為人的責任,對受害人不產生效力,也不影響連帶責任的適用。
我國侵權法在數人侵權行為的規則上非常有中國特色。
首先,《侵權責任法》從「共同」這兩個字上區分了共同侵權行為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第8條的「共同」應當理解為主觀的共同聯系。
其次,關於共同危險行為。《侵權責任法》第10條規定是指數人實施的危險行為都有造成對他人的損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但不知數人中何人造成實際的損害。我國《侵權責任法》修改了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抗辯事由方面,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為抗辯事由。
第三,吸取歐洲私法一體化進程中取得的最新經驗,第11條規定了累積的因果關系(也有學者譯為並存原因、原因力競合等)。這就在法律上規定了以累積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它是指數個行為人分別實施致害行為,各個行為均足以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
(二)按份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額對債權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在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外也可能承擔按份責任。《侵權責任法》第12條規定了部分的因果關系,又稱共同的因果關系,指數人實施分別侵害他人的行為,主觀上並無意思聯絡,由加害人分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在不能夠確定實際加害人或加害人不能夠承擔全部責任的情況下,由補充責任人在一定范圍內對受害人直接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形態。補充責任的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充責任具有次位性。在補充責任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發生了分離,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還可能使行為人之外的人承擔責任,責任主體不一定是直接的行為人。補充責任是一種第二順序的責任。第二,補充責任具有從屬性。第三,補充責任大多是一種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四)相應的責任
所謂相應的責任,是指根據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擔的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在多個條款中,規定了「相應」的責任。第一,相應責任一般是對外責任,即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第二,相應的責任也可能是對外應負的責任份額。第三,相應的責任常常是對補充責任的限定。
相應的補充責任,首先應當確定相應的份額,如果需補充范圍超過相應份額的,以相應份額為准;其次,如果需要補充范圍小於相應份額的,以實際需要補充的份額為准;再次,需要確定在補充責任的范圍內,應當承擔多大的相應責任。
(五)補償責任
所謂補償責任,通常是指在侵權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基於公平依法由其向受害人承擔的適當的補償責任。所謂公平責任,就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等因素,由雙方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補償責任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償責任主要是一種公平責任。第二,補償責任的責任范圍是有限制的。第三,補償責任主要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六)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基於不同的原因而依法對同一被侵權人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某一責任人在承擔責任之後,有權向終局責任人要求全部追償。我國《侵權責任法》在第43條「關於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連帶責任」、第59條「關於醫療領域產品責任的連帶責任」、第68條「關於因第三人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責任」、第83條「關於第三人過錯造成動物致害的責任」等四個條文中規定了不真正連帶責任。

Ⅲ 法律規則,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

法律規范約束法律行為,但法律行為包含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和法律行為都可造成法律關系的形成、變更和消滅。法律行為可直接導致法律責任的產生,也可以通過形成一定法律關系之後產生法律責任。

Ⅳ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之間的關系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之間的關系是:法律規則是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的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本源的、綜合的、穩定的原理和准則。

法律原則是法律制度、法律規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協調法律體系中規則之間的矛盾,彌補法律規則的不足和局限。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雖然同為法律規范,但它們在內容明確性、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區別,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規范。

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著眼於主體行為及各種情況的共性。而法律原則的要求比較籠統、模糊,法律原則並不直接告訴行為主體應當如何去實現或滿足對行為設定的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標准,故其在適用上,法官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裁量的空間。

(2)在適用方式上,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而法律原則的適用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於一部法律之中並得到適用。


(3)在作用上,法律規則比法律原則強度大,沒有規則,法律制度就缺乏硬度。法律原則作為法律規則的本源和基礎,可以協調法律體系中規則之間的矛盾,彌補法律規則的不足與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為法官判決的法律依據。

(4)在來源上,法律規則在國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這在成文法國家中顯得尤為突出;而法律原則的來源剛較為廣泛。

(5)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只適用於某一類行為,其無法具有普遍適用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能貫穿於任何法律事實之中。因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寬於規則。


一條規則只能對一種類型的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原則卻調整較為寬闊的領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會關系的協調和指引。


(6)適用條件上: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比具有優先適用性,法律規則在針對具體案例時可以具體有針對性的應用,切實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適用;法律原則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適用:在窮盡法律規則時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7)從表現形式上看;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構成,而法律原則一般情況下無固定的表現構成形式。

(8)從功能上看:法律規則的基本功能在於對人們行為提供確定的、可預測的導向;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准則。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4)法律規則所確定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原則在法律制定和司法實踐中的作用:

由於社會形式復雜多變、發展進步日益迅猛,立法技術不斷提高,法律原則在法典中的數量和地位逐步上升,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作用也越發顯著。其主要職能在於顧及具體案件,使法律適用更加靈活,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從而使法律能與時俱進,並進一步實現其規范功能。


(1)在法律製作方面

1、法律原則直接決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

法律原則承載著法律的價值,是法律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構成了整個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它所覆蓋的事實狀態遠廣於具體的法律規則,一條規則只能對一種類型的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原則卻調整較為寬闊的領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會關系的協調和指引。因此,它是法律制度內部和諧統一的重要保證,更對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法律原則對法律解釋具有指導作用。


首先,法律原則是探尋立法者意志從而作出文意解釋的突破口。正是法律原則代表著法律的精神,才為其他法律要素的解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向。綜合考慮法律原則,更有利於立法者正確全面認識法律的目的,從而作出合理的解釋。

其次,法律原則為法官進行創造性和能動性的法律解釋活動創造了依據。在司法審判中適用具體法律規則時,需要法官准確把握法律原則的基本精神,將其作為法律解釋的准則,以明確具體法律規則的確切含義,保證法律秩序價值的統一性和貫徹性,從而實現法律的客觀目的。

(二)在法律實施方面

1、指導法律推理

法律規則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前提,但規則的技術性和僵硬性導致其在適用過程中有時必然明顯地嚴重違反法治,因此需要適當適用法律原則指導法律推理。

但是,為了避免用道德代替法律,適用法律原則必須經過一定的特別的理性對話程序,對法律原則的內容進行認真識別。所以,在這個識別機制未能建立之前,應該盡量避免直接適用法律原則。

2、補充法律漏洞,強化法律的調控能力


法律原則作為基礎性、本源性的規范,不直接適用當是常態,而適用則意味著法律出現了漏洞。劉巧靈女士在《法律原則適用初探》中提到:「法律原則內在結構上具有解釋法律、反映社會主流道德和價值觀念的功能「。

」法律原則是司法者用以救濟、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機制。這不僅在奉行成文法典的大陸法系國家如此,即使在實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國家也是如此。甚至在司法的歷史上,英美法系國家更注重利用法律原則來補充法律漏洞」。


龐凌在《法律原則的識別和適用》也指出:「補充法律漏洞,有很多方法,在有關法律漏洞補救方式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就是依照由法律的精神演繹出來的一般法律原則進行彌補」。可見,法律原則是彌補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

3、合理的限定了自由裁量權及其范圍

法律原則的運用在一定意義上認可和規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這種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范圍不僅僅包括是非對錯等確定的方面,還應該包括裁判依據的選擇。「這個選擇的范圍不應僅僅限於明確的、已知的法律規則或法律條文,在某種程度上還應當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解與使用」。

適用法律原則的過程也就是引入價值判斷的過程,由於法律原則本身具有社會普遍認可度(即其自身與社會道德主流觀念、社會共識的普遍聯系程度較密切),加之司法裁判有特定的法律評價標准及許多自發的基準,來具體化社會倫理而不是簡單地採用最高倫理准則或某個人、某個群體的情感為標准。

因此,法官在進行價值判斷時必然會受到這種支配性解釋的約束,從而依據客觀標准,適用存在社會上可以探知的客觀倫理秩序、價值、規范及公平正義的原則。否則,將會招致社會的否定性的評價。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關於涉外侵權的法律適用有何規定

我國有關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1)關於一般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原則: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2)關於特殊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規則:

①船舶碰撞: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碰撞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律。

②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損害: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我國在確定一般涉外侵權行為之債的准據法遵循的原則:

(1)侵權行為地法原則。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2)當事人的共同屬人法原則。這是補充原則;

(3)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原則。這是特殊原則。

(5)法律規則所確定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行為分類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財產權行為:包括侵害物權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行為。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承擔責任

實施行為的人有過錯,或雖無過錯,但仍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行為人在實施某一行為時明知行為的損害後果,或者應當預見到而沒有預見到,或已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

例如,某出版社或個人明知某一作品有著作權,或者沒有確切根據地以為它沒有著作權,而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就出版了該作品,這種故意或者過失就是過錯,因而具備侵權行為的一個條件。

如果某出版社在不知情和作者乙進行擔保的情況下出版作者乙的作品,而後有作者甲提出作者乙的作品是侵權產物後,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並調查核實,出版社就沒有過錯,通常僅由作者乙承擔侵權責任;

如果出版社沒有停止出版,在作者乙的作品確是侵權產物情況下,出版社就有過錯,因而與作者乙作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如果法律明確規定行為人即使無過失,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行為人實施的也是侵權行為。

Ⅵ 復合性規則與義務性規則的區別

我們在法律條文中所看到其表述法律規則的情況也是頗為不同的,具體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類突出的情形:
1.一個完整的法律規則由數個法律條文來表述。
2.法律規則的內容分別由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條文來表述。
3.一個條文表述不同法律規則或其要素。
4.法律條文僅規定法律規則的某個要素或若干要素。
(三)法律規則的分類
1.授權性規則和義務性規則
所謂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它又可分為權利性規則和職權性規則。
所謂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它也分為兩種:
(1)命令性規則。
(2)禁止性規則。
2.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准用性規則
所謂確定性規則,是指內容本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的法律規則。在法律條文中規定的絕大多數法律規則屬於此種規則。
所謂委任性規則,是指內容尚未確定,而只規定某種概括性指示,由相應國家機關通過相應途徑或程序加以確定的法律規則。
所謂准用性規則,是指內容本身沒有規定人們具體的行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參照其他相應內容規定的規則。
3.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
所謂強行性規則,是指內容規定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則。義務性規則,職權性規則屬於強行性規則。
所謂任意性規則,是指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為與不為、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則。在權利性規則中,有些屬於任意性規則。

Ⅶ 法律規則,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

法律規則來指具有形式邏輯性的、自具體規定人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其所對應的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規范。
法律行為指具有法律關聯性的,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行為。
法律關系指法律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時所產生的主體之間的權利及義務關系。
法律責任指主體因違法、違約或並未違法違約但由於法律所具有的相關規定而要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
由上面的詞條可見,法律行為引起法律關系的出現,法律關系的出現就代表著相關的權利義務的出現,同時法律規則明確了這些權利義務對應的法律後果。如果主體都按照法律規則履行了法律義務或者享受了法律權利就沒有法律責任,反之則有法律責任。

Ⅷ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屬於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嗎

不是。
法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就有關侵權內、違約的容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以法律不溯及既往為原則。這是由於:法律應當具有普遍性和可預測性,人們根據法律從事一定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法律溯及既往,就是以今天的規則要求昨天的行為,就等於要求某人承擔自己從未期望過的義務。敗訴者將不是因為他違反了他已有的某個義務,而是因為他違反了一個事後才創造出來的新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而受到懲罰。這是不公正的。但是,法律不溯及既往並非絕對。目前各國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原則稱為「有利原則」,它同樣具有其正當性或合理性基礎。故此ABC是正確的。法律責任的規則原則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公正原則、效益原則和合理性原則,並沒有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熱點內容
魔法學院主題歌 發布:2025-10-08 15:00:17 瀏覽:737
北京安然律師 發布:2025-10-08 14:55:50 瀏覽:78
經濟法劉澤海答案 發布:2025-10-08 14:44:22 瀏覽:937
婚姻法對女人太不公平的條例 發布:2025-10-08 14:31:45 瀏覽:700
第二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 發布:2025-10-08 13:59:44 瀏覽:947
民事訴訟法質證時間 發布:2025-10-08 13:54:49 瀏覽:742
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三 發布:2025-10-08 13:26:02 瀏覽:220
聯合司法鑒定 發布:2025-10-08 13:17:21 瀏覽:477
經濟法律法規知識點 發布:2025-10-08 12:40:02 瀏覽:915
紀委辦案法規集 發布:2025-10-08 12:09:10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