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區分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⑴ 法律效力的特殊規則
當司法機關不能來確定選擇適用的規自則時,應按照《立法法》第85條、86條的規定,逐級上報到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送請有關機關裁決:
1、同一機關制定的新一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2、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3、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4、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⑵ 我國的憲法屬於基本法嗎
在我國,憲法不是基本法,而是根本大法。
憲法(constitution)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一、憲法內容:
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國家的性質、根本制度,國家的根本任務,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組織與職權,國家的標志等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
二、從效力上看: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憲法為母法,普通法律為子法。
3、憲法與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和精神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規定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
4、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
三、從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
憲法比普通法律更嚴格。其目的是保障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健康發展。
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行使國家權力受憲法的嚴格規范和限制。表現在:各級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不得做憲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絕做憲法和法律規定做的事;不能做憲法和法律未授權的事。
憲法的基本內容可歸納為規范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兩部分。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我國已建立了一套以憲法為核心的公民權利保障體系。其內容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四、憲法原則及表現:
原則:
1、資產階級憲法:
①人民主權原則。
主權觀念最先由法國的波丹提出,後來盧梭創立了人民主權學說。
②人權原則。
③法治原則。
④權力制約原則。
近代分權學說是英國洛克首先倡導而由法國孟德斯鳩所完成的。
2、社會主義憲法。
①權力屬於人民原則。
②保障公民權利原則。
③社會主義法制原則。
④民主集中制原則。
表現:
1、成文憲法典。
憲法典是憲法的主要表現形式,絕大多數國家以一部統一的法典形式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世界上最早制定憲法典的國家是美國。
2、憲法性法律。
憲法性法律是指一國憲法的基本內容不是統一規定在一部法律文書之中,而是由多部法律文書表現出來的憲法。主要有兩種情況:
①在不成文憲法國家中,有關憲法規定的內容不是採用憲法典的形式,而由多部單行法律文書予以規定的法律。
②在成文憲法國家中,由國家立法機關為實施憲法而制定的有關規定憲法內容的法律。
五、憲法與普通法律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
憲法與普通法律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1、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
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的問題。
例如: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國家政權的性質(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
而普通法律只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方面的問題。
例如:刑法規定的是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是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內容。
2、憲法的法律效力與普通法律不同。
因為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⑶ 確定法律規范效力的一般原則
以下是不同書本上的不同表述: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本文來自: 法易網 www.148365.com ]
⑷ 法律效力上有國際法優於國內法之說么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是國際法學界探討頗多的一個理論問題。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問題在理論方面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一個法律體系還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二是國際法優於國內法還是國內法優於國際法,還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互相獨立而不發生一個優於另一個的兩個法律體系?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理論上的不同學說。 一、一元論持有一元論的學者認為法律體系本質上只有一個,國際法與國內法就其本質來說是相同的。國際法與國內法是一個總的法律體系派生的兩個方面,它們同屬於一個法律結構中互有聯系的兩部分。由於不同的學者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優先適用問題存在分歧,該學說又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1、國內法優先說一元論的國內法優先說是由德國學者倡導的。耶利內克、考夫曼和文策爾是主要的代表人物。這種學說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雖然同屬於一個法律體系,但國內法的效力高於國際法。只有依靠國內法,國際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國際法是國內法的一部分,被稱為「對外公法」 [1]這個理論曾經為十九世紀末的一些德國公法學家所倡導,但是由於這個理論存在一些局限性,提倡這種理論的國際法學者並不多。按照這種理論,由於國際法的效力來自國內法,因此,每個國家可以通過其國際法來排除國內法的適用,取消國際法的效力,這樣一來,在整個國際社會,國際法不被遵守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2、國際法優先說一元論的國際法優先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凱爾森、孔茲等學者。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際法學界中興起的另一種理論。該理論同樣注重國際法與國內法屬於一個法律體系,但同國內法優先說不同的是,該理論認為:在法律的效力等級上,國際法的效率高於國內法,國內法的效力來自國際法。該理論的倡導者,奧地利學者凱爾森曾指出:「一個業已確立的國際法規范和一個國內法規范之間的沖突是較高和較低的規則之間的沖突。」[2]持國際法優先說的學者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所組成的統一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一個金字塔式的規范體系。其中,國際法處於金字塔的頂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國內法的法律效力則位於國際法之下。這一學說主要存在兩個缺陷。第一,這一學說要求在任何條件下「條約必須遵守」,這就否定了國內法在國內的作用,從而否定了國家制定國內法律的主權,這顯然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國家主權原則相違背。第二,他們認為,國際法的主體無論形式上如何,其實質都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否認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區別。二、二元論二元論的觀點與一元論的觀點有著質的差別。二元論的主要提倡者是現代實在法學派的學者特里佩爾和安其洛蒂,主張二元論的學者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體系。第一,它們的淵源存在不同。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國際慣例,而國內法的主要淵源是國內法。第二,它們的調整對象不同。國際法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國內法主要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第三,強制力不同。國際法主要依靠各個國家的自覺遵守,而國內法有國家機關保證實施,因此,國際法的強制力低於國內法。第四,效力依據不同。國際法的效力依據為國家之間的約定,而國內法的效力來源於國家權力機關。因此,二元論的提倡者認為,國際法於國內法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律體系,適用於不同的場所。國內法所調整的屬於國家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而國際法則調整平等的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國際法是對等的法律而國內法是從屬關系的法律。[3]與一元論相比,二元論得到更多的國際法學家的支持。但是,國際法與國內法雖然存在很多的不同,兩者在法律規范性質,實施過程中的相互配合等方面還是存在同一性的。因此,二元論也有缺陷,它過分的強調了國際法與國內法的不同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甚至將兩者完全對立起來,這顯然不利於國際法的發展。三、我國多數學者的主張我國學者目前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主要持折中觀點。多數人既不同意一元論的觀點也不同意二元論的觀點,而是主張從實際出發,客觀的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同意二元論提出的國際法與國內法在調整對象、法律淵源、制定主體等方面存在的區別;另一方面,又不將國際法與國內法完全對立起來,而是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統一性,即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統一性主要體現在:1、國家是國內法的制定者,同時又是制定國際法的參加者。國內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國際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兩者並不矛盾。2、兩者相互轉化。一方面,國際法所公認的一些原則、規則可以因各主權國家的認可而成為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另一方面,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制度需要國家的正式立法程序而成為國內法。3、兩者相互配合。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有些國內法的實施需要各國間的合作,國際法中通常規定了配合各國國內法實施的措施,同時,國際法中的原則、規則也只有通過各國國內法的接受才能在各國得以實施。由此可見,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不是絕對對立的。我國學者在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主張既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區別,反對一元論將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混為一談,又要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反對二元論將國際法與國內法絕對對立。對國家主權要辯證的認識,既要堅持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反對國際法高於國內法,從而借國際法干預國家的內政,又要堅持國家主權的相對性,反對任何國家以國家主權為由違反自己承諾范圍內的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從而使國際法處於混亂狀態。
⑸ 法律價值的位階順序
當法的價值發生沖突時首先適用位階基本原則,從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義,秩序。法律位階,是指由立法體制決定的,不同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法律淵源體系所處的效力位置和等級。
比如,我國法律位階,從高到低可分為:憲法、基本法、普通法、法規、行政規章。所以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生沖突時,高位階的法律效力優於低位階的法律效力。
法的價值沖突解決原則:
三大基本原則:
1、價值位階是指不同位階的價值沖突,在先價值優於在後價值。一般而言,自由>正義>秩序。
2、個案平衡是指同一位階的價值沖突,綜合考慮主體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各方利益。
3、比例原則是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越的法價值須侵及另一種利益時,不得逾越恰當的程度。主要體現為「緊急避險不得超過必要限度、合理補償」等規定。
(5)法律效力區分的基本規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它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是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⑹ 根據法律效力的強弱程度,可將法律規范分為( )。
原題:抄
根據法律效力襲的強弱程度,可將法律規范分為( )。
A. 確定性規范和准用性規范
B. 委任性規范和准用性規范
C. 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D. 授權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
正確答案:選擇C選項。
解析:
法律規范依據法律效力的強弱程度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強制性規范是指必須依照法律適用、不能以個人意志予以變更和排除適用的規范。
任意性規范則允許主體變更、選擇適用或者排除該規范的適用。
⑺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⑻ 法律不僅是行為規則還有法律後果和什麼
1、法律效果,是指法律運行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效果,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
2、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做出具體行為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承擔違約責任,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
法律後果大體上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後果和否定性法律後果兩大類。法律規則不等於法律條文。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裁體,但是並不總是一個包含著一個規則,有時候一個條文包含著幾個規則,有時候幾個條文結合在起才能夠產生一個完整的規則。
在法律中,規則是數量最多的構成要索,是法律的主體。法律規則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是供用他的標准,便於人們依法辦事它們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提供了標准和制約的依據。
3、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也就是法律能夠作用的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
(8)法律效力區分的基本規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類:
①空間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一般來說,它包括一國主權管轄范圍所及全部領域。但就具體法律來說,其生效范圍又有不同。主要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在局部地區有效以及在本國領土以外有效三種情況。
②時間效力,指法律的有效期限,包括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以及對其實施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等問題。
③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哪些人適用。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和對外國人的效力。
⑼ 法律效力一般原則有哪些
法律效力等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對我國法律體系、諸要素的法律效力等級及其適用規則規定如下:
(1)憲法具有最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3)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5)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6)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7)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此外,根據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均不得同各自的基本法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