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簽保密協議承擔法律責任
⑴ 公司簽的保密協議沒有給經濟補償,有法律效益嗎
公司簽的保密協議應當具有法律效力,雙方應當遵守承諾;
如果公司沒有支付經濟補償,說明公司違約在先,你也沒有必要履行。
⑵ 員工未簽訂勞動合同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在工作的時候有的單位是需要簽訂保密協議的,如果是從事保密性、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很多時候用人單位都會與勞動者簽訂一份保密協議,約定勞動者對只曉得商業秘密進行保密。要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呢?接下來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2016員工未簽訂勞動合同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力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保密協議,是指協議當事人之間就一方告知另一方的書面或口頭信息,約定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該等信息的協議。負有保密義務的當事人違反協議約定,將保密信息披露給第三方,將要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保密協議與勞動合同並不存在一個隸屬關系。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在勞動合同中添加保密條款,也可以在勞動合同之外單獨簽訂一份保密協議。所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只是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的。
刑事責任:
對於違反保密協議造成嚴重後果的當事人,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
第二百一十九條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延伸閱讀: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有哪些
勞動合同的種類及勞動合同訂立的法律規定
勞動合同法關於經濟補償金的規定
⑶ 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前提下,簽的保密協議是否有效
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保密協議是無效的。
1.區分保密條款與競業限制條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如果你們簽訂了保密協議,你就應當遵守,哪怕沒有簽訂,對於一些單位的商業秘密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事項你也不應透露。
2.競業限制條款是為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服務的,是保護商業秘密的一種手段。競業限制期間,用人單位要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作為對勞動者就業權利限制補償,用人單位要給予承擔競業限制義務的勞動者以經濟補償。單位約定保密費已經在工資里,這是不行的,單位沒有按月支付給你支付經濟補償。這個約定就無效。你可以去從事類似的工作。
⑷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
保密協議與勞動合同並不存在一個隸屬關系。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在勞動合同中添加保密條款,也可以在勞動合同之外單獨簽訂一份保密協議。所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只是簽保密協議是否有效的。
對於違反保密協議造成嚴重後果的當事人,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
第二百一十九條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4)沒有簽保密協議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用人單位,只是訂立了保密協議,且保密協議不具備勞動合同基本內容的,應當在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滿一個月未簽合同的,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六條、第七條規定,向勞動者支付二倍工資。
未簽合同用工滿一個月不滿一年的,從滿一個月的次日起支付二倍工資至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前一日止;未簽合同用工滿一年的,視為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當立即補辦手續,並從滿一個月的次日起支付二倍工資至滿一年的前一日止,共11個月。
用人單位用工滿一個月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違反《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強制性規定:
勞動者隨時可以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六)款、《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十)款規定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並要求用人單位結清工資並按本單位工作年限每年支付一個月本人工資經濟補償金。
⑸ 沒簽合同,保密協議有效嗎
您好,針對你的問題回答如下:
已經工作了,就有保守公司商業秘密的義務
協議是有效的
祝好運!
⑹ 沒有簽訂保密協議,泄密之後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如果被泄露該技術秘密是屬於甲公司所有,則趙某利用甲公司的內商業秘密,在未容徵得甲公司同意的情況下泄露給乙公司,如給甲公司造成損失,就屬於是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簽訂保密協議和不簽訂保密協議的區別在於:簽訂了協議的用人單位在協議中有一個明確的違約責任,在一方違約時,法院可以就此違約條款直接判決賠償數額;沒有簽訂保密協議的,只要用人單位能證明勞動者有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並且由於此行為導致用人單位的利益受到損失的,用人單位就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⑺ 沒簽勞動合同違反保密協議有什麼後果
勞動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和違反保密協議無直接關系,前者,勞動者可以主張用人單位超過一個月未簽勞動合同需要承擔的雙倍工資的責任(最多11個月);後者,違反保密協議,首先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了保密協議,並且用人單位依法支付了保密費,如果沒有支付保密費,勞動者違反了保密協議是沒有關系的,說白了,這樣的保密協議就是一張廢紙。
如果用人單位依法支付了保密費,勞動者違反了保密協議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用人單位可以依法要求勞動者承擔相應的損失賠償。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⑻ 沒有簽勞動合同,就簽保密協議,這樣合法嗎
1.保密協議不一定是勞動法意義上的,也可以是民法意義上的,就比如你專是和公司合作的另一屬個公司,也可以簽訂保密協議。
2.如果公司對你們要求的保密內容是屬於職工對公司商業秘密的保密,那麼公司應該支付保密費給你們,否則保密協議是無效的。而且保密協議是對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才生效的。
3.不簽訂勞動合同,公司的很多制度都無效。
⑼ 簽保密協議泄密後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如果被泄露該技術秘密是屬於甲公司所有,則趙某利用甲公司的商業秘密,在專未徵得甲公司同意的屬情況下泄露給乙公司,如給甲公司造成損失,就屬於是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簽訂保密協議和不簽訂保密協議的區別在於:簽訂了協議的用人單位在協議中有一個明確的違約責任,在一方違約時,法院可以就此違約條款直接判決賠償數額。
沒有簽訂保密協議的,只要用人單位能證明勞動者有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並且由於此行為導致用人單位的利益受到損失的,用人單位就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9)沒有簽保密協議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協議內容:
一、保密協議形式
在簽訂保密協議時,雙方既可在《勞動合同法》中約定保密條款,也可以訂立專門的保密協議。但不管採用哪種方式,都應當採取法定的書面形式,並做到條款清晰明白,語言沒有歧義。
二、保密協議內容:明確保密信息范圍。
用人單位在約定保密內容時,務必把需要保密的對象、范圍、內容和期限等明確下來,最好通過列舉的方式列明所有需要保密內容,否則很容易因約定不明引發訴訟糾紛。不同的企業和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保密范圍、內容也有所變化,用人單位應及時修改保密協議內容。
⑽ 簽訂保密協議,沒有補償金,有效嗎
禁業限制期間不支付經濟補償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解除協議。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與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它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保密事項,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
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由此可見,保密協議的經濟補償,是在競業限制期間。勞動合同履行期間,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是勞動者法定義務,用人單位是否支付保密費均不受影響。
但勞動關系解除之後,競業限制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保密協議沒有約定經濟補償金的,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且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按月支付經濟補償金。
(10)沒有簽保密協議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被告張某原系原告鶴壁市某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信息部員工。2013年,原被告簽訂了員工保密協議一份,雙方對保密內容和范圍及保密義務人的保密義務、期限、違約責任等均作了詳細的約定。
2014年8月,被告張某與原告單位同事因業務事由發生打架事件,之後未再去原告單位上班。2014年9月15日,原告以被告張某惡性競爭、惡意詆毀公司聲譽、曠工等行為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嚴重擾亂市場銷售環境、對公司形象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為由,對被告張某作出除名決定,並通知了公司客戶。
被告張某在知曉原告通知客戶其被除名後,即以挽回其名譽為由,於2014年9月19日經工商局核准注冊成立了與原告有相同業務的河南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原告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被告按照協議約定給付原告競業限制違約金30000元。
該仲裁委以公司未支付張某保密費為由,裁決駁回了原告的仲裁請求。原告不服,訴至本院。請求依法撤銷仲裁委員會裁決書,判決被告給付其競業限制違約金30000元。被告以原告沒有支付其保密費,其沒有遵守保密協議的必要,且協議未約定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應當無效為由,要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綜合分析:
一、勞動者以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或同時履行抗辯權)為理由拒絕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或免除其違約責任的主張是否支持,筆者認為不宜支持。理由在於:
首先,雖然此種競業限制條款有效的邏輯結論是當事人享有履行抗辯權,但是競業限制義務自身特徵不宜適用。
競業限制義務是一種不作為義務,勞動者以履行抗辯權為理由而拒絕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後果,即勞動者有權利用其掌握的前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或從事競業活動,勞動者一旦利用該商業秘密,往往具有不可挽回性,在不少情形下,會造成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完全公開化。
所以,支持勞動者的履行抗辯權會導致競業限制條款的目的難以實現。其次,不支持勞動者的履行抗辯權,並不會給勞動者造成影響。
勞動者可以根據本司法解釋第8條的規定,在用人單位3個月未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行使解除權解除競業限制條款,從而實現其從競業限制條款中解脫的目的,由於解除前的經濟補償金請求權並不受影響,所以3個月的期限對勞動者而言並非過重負擔。
二、未約定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的保密協議是否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四第六條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原告與張某簽訂的《員工保密協議》中對員工離職後的競業限制期限、違約責任等進行了約定,雖然該協議中未約定用人單位在競業期限內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但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四第六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故不因此而否定該協議的效力。
如張某依約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可以請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也可以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而請求解除該競業限制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