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范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1. 法律規范、法律行為、法律關系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這也可以說是法律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民法之外有民事訴訟法,刑法之外有刑事訴訟法)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問題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容易造成我們視野的狹窄。其實法律規范除了以上兩種規范外,還有一種規范,即沖突規范。
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法律關系。如企業與職工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後,就構成了雙方的勞動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法律關系是體現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從實質上看,法律關系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正在於它體現國家的意志。這是因為,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有目的、有意識的建立的。所以,法律關系像法律規范一樣必然體現國家的意志。在這個意義上,破壞了法律關系,其實也違背了國家意志。
但法律關系畢竟又不同於法律規范,它是現實的、特定的法律主體所參與的具體社會關系。因此,特定法律主體的意志對於法律關系的建立與實現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法律關系的產生,不僅要通過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國家意志,而且要通過法律關系參加者的個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數民事法律關系)。也有很多法律關系的產生,往往基於行政命令而產生。總之,每一個具體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是否要通過它的參加者的意志表示,呈現出復雜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2.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包括什麼
法律規則具有內在抄的嚴密的邏輯結構。法律規則主要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三個要素組成。規則中關於適用該規則的條件的規定,即法律規則在什麼時間、空間對什麼人適用以及在什麼情境下對人的行為有約束力的問題。
包含兩個方面:法律規則的適用條件,其內容是法律規則在什麼時間生效,在什麼地域生效以及對什麼人生效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條件,其往往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事實規定。
(2)法律規范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介紹如下:
主體的資格構成(國籍、權利能力、能力、豁免條件等)和主體的情境條件(時間、地點、程序、行為狀態)。在立法實踐中,可以省略推定(條件)要件,或在其他條款中規定推定(條件)要件,使之簡潔明了。
然而,省略並不意味著假設(條件)不存在。假設(條件)可以根據法律規則的內在邏輯,從法律規定的語境中或從某些法律規定的內容中派生出來。
3. 一般認為,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主要有A行為模式B法律後果C適用條件D法律制裁
答案及解析:應選D
一、法律規范(規則)的邏輯結構
是指法律規范(規則)諸要素的邏輯聯結方式,即從邏輯的角度看法律規范(規則)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來組成的,以及這些部分或要素之間是如何聯結在一起的。
二、法律規范通常由假定、處理、制裁三個部分構成(通行學說)
1、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適用該法律規范的情況和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必要條件就稱為假定。只有合乎該種條件、出現了該種情況,才能適用該規范。例如《公司法》第11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該法律規范中,「設立公司」就是假定部分,意指這條法律規范是在設立公司時適用。
2、處理,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允許人們做什麼、禁止做什麼或者要求做什麼的部分,實際上即為規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規則本身。如上例中關於「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規定,就是法律規范的處理部分。
3、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在違反本規范時,將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制裁常常集中表現在一部法律的「法律責任」部分。如《會計法》第43條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是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行為的制裁。
http://..com/link?url=_Hwi6m6txnGp5q0m9-SjHREADTz29tZ7YxwJG
4. 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這四個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
法律規范來主要包括條件假設,自行為模式和後果歸結,
1.條件假設(或稱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指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條件或情況的部分。
2.行為模式指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行為規則部分。
3.後果(或稱為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人們在作出符合或者違反規范行為時,會帶來什麼法律後果的部分。
法律關系:就是法律的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事實:可以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 分為事件和行為。
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從概念上會了解到:
1、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創制的或者經其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
2、法律事實會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
3、打破和違背了正常的法律關系,就會承擔法律責任。
4、三者的發生順序是: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
5.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包括假定、行為模式、法律後果的說法的普遍性。
個人兩個不同的點來理解的:
憲法似乎好像可能應該不具有可訴性,或者說訴訟回程序中不能直接引答用憲法作為法律依據。
條文里已經默示地含有了法律結果的部分,即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刑事訴訟法中有明確規定。
6.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包括什麼
法律規范(規則)的邏輯結構,指法律規范(規則)諸要素的邏輯聯結方式,即從邏輯的角度看法律規范(規則)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來組成的,以及這些部分或要素之間是如何聯結在一起的。
法律規范通常由假定、處理、制裁三個部分構成。
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適用該法律規范的情況和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必要條件就稱為假定。只有合乎該種條件、出現了該種情況,才能適用該規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11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該法律規范中,「設立公司」就是假定部分,意指這條法律規范是在設立公司時適用。
處理,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允許人們做什麼、禁止做什麼或者要求做什麼的部分,實際上即為規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規則本身。如上例中關於「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規定,就是法律規范的處理部分。
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在違反本規范時,將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制裁常常集中表現在一部法律的「法律責任」部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第43條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是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行為的制裁。
法律規范是一種最發達、最完善的社會規范,它應當具有完整的邏輯結構,這種邏輯結構實際上表現為「如果……,則……;否則……」的公式。假定、處理和制裁即分別體現這三個部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上述三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各種法律文件,就會發現在一條法律條文中把這三個部分都明確表述出來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如常常把假定部分省略或沒有把假定部分和處理部分明確分開,又或者把制裁部分放到另一條文或另一法律文件中。這是為了使立法簡明扼要,從立法技術上所作的處理。因此,絕不能把法律規范同法律條文等同起來。另外,在許多重要規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規范性的規定外,往往還有一些非規范性的規定,這是為了幫助人們准確理解和正確適用該法律文件,它們本身並不是法律規范。
7. 法律規則,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
法律規則來指具有形式邏輯性的、自具體規定人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其所對應的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規范。
法律行為指具有法律關聯性的,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行為。
法律關系指法律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時所產生的主體之間的權利及義務關系。
法律責任指主體因違法、違約或並未違法違約但由於法律所具有的相關規定而要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
由上面的詞條可見,法律行為引起法律關系的出現,法律關系的出現就代表著相關的權利義務的出現,同時法律規則明確了這些權利義務對應的法律後果。如果主體都按照法律規則履行了法律義務或者享受了法律權利就沒有法律責任,反之則有法律責任。
8.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
題目: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
A、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
B、法律規范的制定形式
C、法律規范的經濟基礎
D、法律規范有哪些部分構成
答案及解析:應選D
一、法律規范(規則)的邏輯結構
是指法律規范(規則)諸要素的邏輯聯結方式,即從邏輯的角度看法律規范(規則)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來組成的,以及這些部分或要素之間是如何聯結在一起的。
二、法律規范通常由假定、處理、制裁三個部分構成(通行學說)
1、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適用該法律規范的情況和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必要條件就稱為假定。只有合乎該種條件、出現了該種情況,才能適用該規范。例如《公司法》第11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該法律規范中,「設立公司」就是假定部分,意指這條法律規范是在設立公司時適用。
2、處理,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允許人們做什麼、禁止做什麼或者要求做什麼的部分,實際上即為規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規則本身。如上例中關於「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規定,就是法律規范的處理部分。
3、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在違反本規范時,將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制裁常常集中表現在一部法律的「法律責任」部分。如《會計法》第43條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是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行為的制裁。
三、准確理解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是一種最發達、最完善的社會規范,它應當具有完整的邏輯結構,這種邏輯結構實際上表現為「如果……,則……;否則……」的公式。假定、處理和制裁即分別體現這三個部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上述三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各種法律文件,就會發現在一條法律條文中把這三個部分都明確表述出來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如常常把假定部分省略或沒有把假定部分和處理部分明確分開,又或者把制裁部分放到另一條文或另一法律文件中。這是為了使立法簡明扼要,從立法技術上所作的處理。因此,絕不能把法律規范同法律條文等同起來。
另外,在許多重要規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規范性的規定外,往往還有一些非規范性的規定,這是為了幫助人們准確理解和正確適用該法律文件,它們本身並不是法律規范。
9. 法律規范,法律行為,法律關系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其實,你問的問題已經屬於法理學的范疇了。
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回創制的或者經其答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法律規范規定了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標准,或是賦予某一事實狀態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定;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法律行為,是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包括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事實行為)、積極行為(作為)與消極行為(不作為)。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法律行為,譬如見義勇為、施捨救濟等等都屬於道德行為;國防、外交等屬於國家行為;宗教儀式等是宗教行為。
法律關系,是因行為人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行為人和相對人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法律責任,是因行為人的法律行為侵犯一定的法律關系,違反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不利後果。
10. 法律規則,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
法律規范約束法律行為,但法律行為包含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和法律行為都可造成法律關系的形成、變更和消滅。法律行為可直接導致法律責任的產生,也可以通過形成一定法律關系之後產生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