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法規基本內容
❶ 信息法的目錄
第一編 總 論
第一章 信息法的概念與形成
第一節 信息法的概念與調整對象
一、信息法的概念
二、信息法的調整對象:信息關系
第二節 信息法的地位與淵源
一、信息法的地位
二、信息法的淵源
第三節 信息法與相鄰部門法和政策的關系
一、信息法和電子商務法、網路法
二、信息法和媒體法
三、信息法和信息政策
第二章 社會形態更迭與信息法的形成
第一節 社會形態更迭與法律的變化
一、農業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法則——土地法
二、工業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法則——動產法
三、信息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法則——信息法
第二節 國家信息化戰略與我國信息立法概述
一、社會信息化概述
二、國家信息化戰略概述
三、我國信息立法概述
第三章 信息法的宗旨、原則與體系
第一節 我國信息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則
一、信息法的宗旨
二、信息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信息法的體系
一、信息基本法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
三、政府信息公開法
四、信息財產法
五、信息安全法
第四章 信息
第一節 信息的概念與界定
一、界定信息的方法論
二、信息的定義
第二節 信息的法律特徵和基本類別
一、信息的法律特徵
二、信息的基本類別
第二編 個人信息保護法
第一章 個人信息概述
第一節 個人信息的概念
一、個人信息的概念稱謂
二、個人信息的概念界定
三、個人信息的法律性質
第二節 個人信息的類別劃分
一、個人信息類別的行政劃分
二、個人信息類別的學理劃分
第二章 個人信息保護法概述
第一節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概念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調整對象
三、 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關系
第二節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體系和分類
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體系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分類
第三節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地位、屬性、宗旨和功能
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地位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屬性
三、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宗旨
四、個人信息保護法螞氏的功能
第四節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基本原則
一、目的明確原則
二、知情同意原則
三、目的限制原則
四、信息品質原則
五、安全原則
六、政策公開原則
七、禁止泄漏原則
八、保存時限原則
九、自由流通與合理限制原則
第三章 個人信息權與個人信息處理行為
第一節 個人信息權的概念與性質
一、個人信息權的概念
二、個人信息權的性質
第二節個人信息權的體系
一、信息決定權
二、信息查詢權
三、信息更正權
四、信息封鎖權
五、信息刪除權
六、信息保密權
七、報酬請求權
第三節個人信息處理行為
一、收集
二、處理
三、利用
第四章 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的要件
第一節 國家機關的收集和處理要件
一、特定目的要件
二、三大選擇性要件
第二節 國家機關的利用要件
一、一般利用要件
二、國家機關目的外利用之八大要件
第三節計算機比對的法律要件
一、個人信息計算機比對的概念與范圍
二、計算機比對的目標和目的
三、受規范的比對:比對項目
四、比對的前提:比對協議
五、比對的監管:信息統一委員會
六、個人權利的救濟:正當程序
第五章 非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的要件
第一節 非國家機關的收集和處理要件
一、資格要件
二、特定目的要件
三、五大選擇性要件
第二節 非國家機關的利用要件
一、非國家機關利用個人信息的法律要件
二、主管機關的限制與四大限制性要件
三、非國家機關目的外利用的六大要件
第六章 個人信息的跨國傳輸
第一節 個人信息的跨國傳輸概述
一、個人信息跨國傳輸
二、個人信息跨國傳輸的分類
第二節 個人亂笑信息跨國傳輸的基本原則
一、自由流通和合理限制原則
二、對等原則
三、個人信息跨國傳輸的監管
第七章 侵害個人信息的法律責任
第一節 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與責任概述
一、侵害個人信息行為的概念和分類
二、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與責任
第二節 國家機關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與責任
一、國家機關個人信息侵權行為
二、國家機關個人信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三、責任承擔
四、責任形式
第三編 政府信息公開法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開法概述
第一節 政府信息公開法概念和性質
一、政府信息公開法的概念
二、政府嘩物含信息公開法的性質
三、政府信息公開法律關系
第二節 政府信息公開法的宗旨和意義
一、政府信息公開法的宗旨
二、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法的意義
第三節 政府信息公開法的基本原則
一、政府信息公開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特徵
二、政府信息公開法的基本原則體系
第四節 權利主體、義務主體和監督機關
一、權利主體
二、義務主體
三、監督機關
第二章 政府信息
第一節 政府信息的概念和標准
一、政府信息的概念
二、確定政府信息范圍的綜合標准
第二節 政府信息的分類和例外信息
一、政府信息的分類
二、例外信息
第三章 知情權
第一節 知情權的概念、特徵和性質
一、知情權的概念
二、知情權的特徵
三、知情權的性質
第二節 知情權的確立與內容
一、知情權確立的理論基礎
二、知情權確立的憲法和國際法依據
三、知情權的內容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程序與救濟
第一節 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程序
一、主動公開程序
二、依申請的公開程序
第二節 政府信息公開的監督保障機制
一、監督機關
二、監督和保障制度
第三節 電子化政府的信息公開
一、電子化政府的信息公開及其影響
二、電子化政府信息公開與行政程序電子化
第四節 行政爭議與救濟
一、行政爭議與救濟概述
二、國外的救濟制度
三、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爭議救濟制度
第四編 信息財產法
第一章 信息財產的概念與分類
第一節 法律意義上的信息財產概念
一、美國UNCITA與信息財產的概念
二、數字商品、虛擬財產、電磁記錄與信息財產
三、信息財產的概念界定
四、信息財產的法律特徵
第二節 信息財產的分類
一、有物質載體的信息財產和無物質載體的信息財產
二、標准信息財產與定製信息財產
第二章 信息財產的法律屬性與保護模式
第一節 信息財產的物理和經濟特性與權利客體理論
一、信息財產的物理和經濟特性
二、權利客體理論
第二節 信息財產和「物」
一、民法上的物
二、信息財產不是物
第三節 信息財產和「知識財產」
一、知識產權客體的稱謂
二、知識財產的范圍
三、知識財產的本質
四、信息財產不是知識財產
第四節 信息財產現行保護模式
一、信息財產與物權法
二、信息財產與知識產權法
三、信息財產與債權法
第三章 信息財產權
第一節 信息財產權概念的提出
一、俄羅斯信息基本法確立的所有權
二、美國UCITA確立的信息產權
三、信息財產權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信息財產權的概念、特徵與內容
一、信息財產權的概念
二、信息財產權的特徵
三、信息財產權的內容
第三節 大陸法系財產權體系之完善
一、大陸法系財產權的體系
二、信息財產權和物權、知識產權的區別與聯系
第四章 信息財產交易的概念和類型
第一節 信息財產交易的概念及其特徵
一、信息財產交易的概念
二、信息財產交易概念的特徵
三、信息財產交易和網上知識產權許可的區分
第二節 信息財產在線銷售
一、信息財產在線銷售的概念
二、信息財產在線銷售的分類
第三節 信息財產在線服務
一、信息財產在線服務的概念
二、信息財產在線服務與在線銷售的區分
三、信息財產在線服務的分類
第五章 信息財產交易的法律性質
第一節 信息財產交易的法律性質概述
一、確定信息財產交易的法律性質的意義
二、信息財產交易「許可使用說」簡介
三、美國UNCITA的立法思想之確立
四、美國UNCITA立法選擇的錯誤與批判
五、信息財產交易法律性質之確定
第二節 「知識產權許可說」批判
一、「權利保留說」及其批判
二、「權利限制說」及其批判
三、「復制許可說」及其批判
第三節 標准信息財產銷售的法律性質
一、標准信息財產銷售與有形產品買賣
二、標准信息財產銷售與知識產權許可的性質差異
三、標准信息財產銷售的法律性質
第四節 定製信息財產銷售的法律性質
一、現有理論及其批判
二、定製信息財產銷售的法律性質分析
第五節 信息財產在線服務的法律性質
一、信息財產在線服務的法律性質界定
二、信息財產的租賃
三、信息財產在線服務的分類
第六章 信息財產交易之規則
第一節 信息財產交易的訂立
一、信息財產交易合同的成立與生效要件概述
二、大眾市場交易合同
第二節 信息財產的交付與電子支付
一、信息財產的交付
二、信息財產的驗收
三、電子支付
第三節 供應商的瑕疵擔保責任
一、信息財產權瑕疵擔保責任
二、信息財產瑕疵擔保責任
第四節 信息財產交易合同的消滅
一、信息財產交易合同的解除
二、信息財產交易合同的終止
第五編 信息安全法
第一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一節 信息安全的概念和特徵
一、信息安全的概念
二、信息安全概念的特徵
三、信息安全的法律屬性和重要意義
第二節 信息安全的觀念演進與制度更迭
一、早期的信息安全觀念
二、20世紀90年代的信息安全觀念
三、成熟的信息安全觀念
第三節 威脅信息安全的法律事實
一、威脅信息安全的行為
二、威脅信息安全的事件
第四節 信息安全的目標和保護機制
一、信息安全的目標
二、信息安全保護機制概述
三、技術和技術設施
四、技術規范
五、倫理規范
六、法律規范
第二章 信息安全法概述
第一節 信息安全法的概念和性質
一、信息安全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二、信息安全法的性質
三、信息安全法的特徵
四、我國制定信息安全法的必要性
第二節 信息安全法的立法模式、宗旨與立法目的
一、信息安全法的立法模式
二、信息安全立法的根本宗旨和立法目的
第三章 信息犯罪概述
第一節 信息犯罪的概念、特徵和分類
一、信息犯罪的概念
二、信息犯罪的特徵
三、信息犯罪的基本分類
第二節 全球反信息犯罪立法概況
一、美國
二、英國
三、法國
四、德國
五、日本
六、澳大利亞
七、阿根廷
八、歐盟
第三節 我國信息安全立法的現狀、不足與完善
一、我國信息安全立法現狀與不足
二、我國信息安全立法的完善
第四章 針對信息系統實施的犯罪
第一節 非法侵入信息系統罪
一、非法侵入信息系統罪的概念
二、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犯罪構成
三、非法入侵後續行為的認定
四、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立法完善
第二節 破壞信息系統功能罪
一、破壞信息系統功能罪的概念
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的犯罪構成
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立法完善
第三節 破壞計算機應用程序罪
一、破壞計算機應用程序罪的概念
二、破壞計算機應用程序罪的犯罪構成
三、破壞計算機應用程序罪的刑罰適用
四、破壞計算機應用程序罪與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
第四節 違反信息系統安全罪
一、違反系統安全罪的概念
二、違反系統安全罪的犯罪構成
三、違反系統安全罪的刑罰設定
第五節 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
一、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概念
二、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犯罪構成
三、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認定標准和立法完善
第五章 針對信息本身實施的犯罪
第一節 非法截獲信息罪
一、非法截獲信息罪的概念
二、非法截獲信息罪的犯罪構成
三、非法截獲信息罪的刑罰設定
第二節 盜竊信息財產罪
一、盜竊信息財產罪的概念
二、行為結構:目的行為與手段行為之分
三、盜竊信息財產罪的犯罪構成
第三節 破壞電子信息罪
一、破壞電子信息罪概述
二、破壞電子信息罪的犯罪構成
三、破壞電子信息罪的刑罰適用
四、破壞電子信息罪與非法截獲信息罪的區別
第六章 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
第一節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概念和犯罪構成
一、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概念
二、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犯罪構成
第二節 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認定標准和立法完善
一、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認定標准
二、製作、傳播破壞性程序罪的立法完善
第四節 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
一、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概念
二、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犯罪構成
三、行為的結果是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
四、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刑罰設定
第七章 擴充關於網路轉載版權秩序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報刊單位和互聯網媒體合法、誠信經營,推動建立健全版權合作機制,規范網路轉載版權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現就規范網路轉載版權秩序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應當遵守著作權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並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作品來源。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互聯網媒體依照前款規定轉載他人作品,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益。
二、報刊單位之間相互轉載已經刊登的作品,適用《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即作品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報刊單位與互聯網媒體、互聯網媒體之間相互轉載已經發表的作品,不適用前款規定,應當經過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
三、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不得對作品內容進行實質性修改;對標題和內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刪節的,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和作品的原意。
四、《著作權法》第五條所稱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該單純事實消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凡包含了著作權人獨創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報道等作品均不屬於單純事實消息,互聯網媒體進行轉載時,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
五、報刊單位可以就通過約稿、投稿等方式獲得的作品與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明確約定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或者非專有使用權、許可使用的地域范圍和期間、付酬標准和辦法、違約責任以及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雙方約定權利由報刊單位行使的,互聯網媒體轉載該作品,應當經過報刊單位許可並支付報酬。
六、報刊單位可以與其職工通過合同就職工為完成報刊單位工作任務所創作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進行約定。合同約定著作權由報刊單位享有的,報刊單位可以通過發布版權聲明的方式,明確報刊單位刊登作品的權屬關系,互聯網媒體轉載此類作品,應當經過報刊單位許可並支付報酬。
七、報刊單位和互聯網媒體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版權管理制度。建立本單位及本單位職工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信息庫,載明作品權屬信息,對許可他人使用的作品應載明授權方式、授權期限等相關信息。建立經許可使用的他人作品信息庫,載明權利來源、授權方式、授權期限等相關信息。
八、報刊單位與互聯網媒體、互聯網媒體之間應當通過簽訂版權許可協議等方式建立網路轉載版權合作機制,加強對轉載作品的版權審核,共同探索合理的授權價格體系,進一步完善作品的授權交易機制。
九、各級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對互聯網媒體的版權監管力度,支持行業組織在推動版權保護、版權交易、自律維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嚴厲打擊未經許可轉載、非法傳播他人作品的侵權盜版行為。
❷ 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1、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於2019年10月26日通過,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2、國家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為規范國家政務信息化建設管理,推動政務信息系統跨部門跨層級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政務信息系統應用績效考核,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發〔2016〕51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本辦法自2020年2月1日起施行。2007年8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3、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為了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維護國家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制定本辦法。本辦法自2020年6月1日起實施,《網路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試行)》同時廢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密碼應用和管理,促進密碼事業發展,保障網路與信息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國家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第一條 為規范國家政務信息化建設管理,推動政務信息系統跨部門跨層級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政務信息系統應用績效考核,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發〔2016〕51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第一條 為了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維護國家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制定本辦法。
❸ 國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4、《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
5、《涉及國家秘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分級保護管理辦法》
6、《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7、《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
8、《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10、《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
11、《公安機關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檢查工作規范(試行)》
12、中辦、國辦轉發《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3]27號)
13、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4]32號)
14、中央網信辦《關於加強黨政機關網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網辦發文[2014]1號)
15、中央網信辦《關於印發<2014年國家網路安全檢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中網辦發文[2014]5號)
16、國家發改委5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建設和應用工作的通知》(發改高技[2012]1986號)
17、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印發<2013年重點領域信息安檢查工作方案>的函》(工信部協函[2013]259號)
18、《廣東省信息化促進條例》
19、《廣東省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20、《廣東公安網安部門信息安全檢查細則》
21、省公安廳《關於繼續深休我省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公通字[2011]124號)
22、《關於切實加強我省涉外國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意見》(粵辦發[2005]12號)
23、《關於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粵辦發[2005]25號
24、《關於加強和改進我省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粵辦發[2012]38號
25、《關於加強我省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見》(粵信辦[2012]3號)
26、省保密局、省公安廳、省安全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通信管理局《聯合開展信息安全保密檢查工作制度》
27、《通信網路安全防護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部令第11號)
28、《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工業和信息部令第24號)
網路安全的類型:網路安全由於不同的環境和應用而產生了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系統安全:是指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信息傳播安全: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信息內容安全: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潤進行竊聽、冒充、詐編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法》
第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第十二條 國家對在維護國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三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國家安全活動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任何個人和組織違反本法和有關法律,不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義務或者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 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