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觀後感
Ⅰ 《環境法律責任研究》讀後感
[《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懷著敬畏而好奇的心情,讀完了丹寧勛爵的這本《法律的界碑》,《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敬畏是因為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影過最偉大的法律改革家」,丹寧勛爵的這本書的確成為了英國法律史上的一塊界碑;而好奇又是因為對於英國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我一直好奇是怎麼樣的法律讓這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法制國家。終於,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我所想要的。在《法律的界碑》中,丹寧勛爵用了許多典型事例來論述不同的罪行,然後再加以點評,表達自身的思想。有趣的是,他所列舉的每一個案例都會詳細介紹主人公的生平以及家庭背景,讓我們更了解案例。在那麼多的案例與那睿智的觀點面前,明顯的,彈丸之地的大不列顛會成為人類社會自由與法治的發源地不是沒有理由的。歷史上,值得我們敬佩的正義的法官不勝枚舉,特別是英國,更是數不勝數。可是,在被正義掩蓋的事實下,我們也發現到,傑出的法官其實純屬極個別,同時存在著平庸、畏懼權力淫威乃至專橫跋扈、濫用權力的法官。比如1670年威廉.佩恩、威廉.米德案中的審判官,在陪審團堅持對兩被告作出無罪裁決之後,這位法官不惜以凍、餓等生理折磨的方法來逼迫陪審員改變裁決;在陪審團第五次裁決被告人無罪後,他竟然在惱羞成怒之下將全部陪審員投入監獄。值得指出的是,在當時的英格蘭,法官採取此類行為是為法律所允許的。其實,這個案件也不禁令我心生疑惑,這些極個別的英雄為何能免遭曇花一現的命運,不僅沒有被當時的普遍性的黑暗所吞噬,相反他所蒂造的傳統竟然一躍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在一個等待著新思想,新觀念的時代中,在一個渴望著改革與驟變的國家中,必須有那麼一些人站出來,為改革獻身,為推新努力。丹寧勛爵就是那個時代里的那麼一根「脊樑骨」。在某種意義上,文明確實是由「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們創造的,芸芸眾生永遠只是充當著墊底的角色。但是,埋頭細想,就會發現,其實支撐「脊樑骨」的骨架也同樣重要。「脊樑骨」其實也是脆弱的,而只有當有了骨架,才能撐起一副身軀。就如一種新思想的提出,也需要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後才會成為主流。所以,這個時候,群眾就扮演著骨架的角色。的確,那些正直的法官在學法律的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但是,相對而言,我更敬重如威廉.佩恩、威廉.米德案和1752年歐文案中那些固守良知、堅守職責的普通陪審員。在我看來,他們才真正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他們才是為民族生存而撐起身軀的骨架。在我看來,如果說那些偉大的法官是司法天空中閃爍的星星的話,那麼,這些普通民眾就是鑲嵌星星的整片天空。沒有後者撐起的這方天空,星星註定無處棲身,殞落塵間化為頑石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讀後感《《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有了提出新思想的人,有了支持改革的群眾,就必須還要有以身試法者。在《法律的界碑》中,我認為最勇敢且無所畏懼的試法者就是休拉蒂默和尼古拉斯里德利,被牛津用紀念碑懷念著的兩位偉大的殉道者。在他們那個宗教的時代,每個人都堅信著變體論,即在基督獻身後端上聖餐台的餅和酒是耶穌的肉和血。但是受過良好教育且有著新思想的他們並不贊成變體論,認為聖餐台上的餅和酒並不是耶穌的肉和血,它們還是它們自身。這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極大的討論。在死刑與接受之間,他們毅然選擇放棄生命。他們寧願被熊熊烈火燒為灰燼,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堅持。正是因為有他們這些堅持真理的獻身者,才會有今天法治大國的存在。在他們離開人世後的今天,變體論早已被否定,他們的獻身也得到了回報。如果說改革者是「脊樑骨」,支持者是「撐起身軀的骨架」,那麼為革命獻身,讓群眾認識錯誤,追求真理的他們,便是連接脊樑骨與骨頭的關節,推動著思想的拓展與延伸。從這本書中不難讀出,持有跨時代觀點的丹寧勛爵主張「平衡論」,他認為英國的憲法的特徵就在於:自由和責任是平衡的,權利和義務是平衡的,既不能濫用權利和自由,也不能不承擔義務和責任。而且他認為法官的責任在於使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天平平衡,使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天平平衡。像是在沃爾特雷利夫審判案中,雷利夫因為反對詹姆斯斯圖亞特而遭到別人告發他有叛國罪,因找不到有力證據定雷利夫的罪,斯圖亞特用各種酷刑來逼供,讓雷利夫受盡了皮肉之苦。但在當時,用各種手段來獲取供詞都是合法的。在雷利夫案50年後這種現象才得以改變,法律才規定供詞必須是自願說出,否則無效。丹寧勛爵對此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罪犯在犯罪後但沒被定罪前,仍享有最起碼的自由權利以及人身權。所以,他堅持的是普通法,堅持自由和責任是一致的,權利與義務也是一致的。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不僅收獲了新思想,還學會了深層思考。正是制度在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選擇,不同的制度造就不同的民族。良好的法律制度賦予普通公民以抗拒邪惡、追求正義的膽識和信心,使懦夫變成勇士,孕育出一個優秀、勇敢、理性而充滿活力的民族,從而使社會發展呈現良性運行的態勢。而惡劣的法律制度則汲幹人們的正義感和抗爭意識,使勇士變成懦夫,往往分娩出一個奴性十足、戰戰兢兢、人人只知明哲保身的自私而懦弱的民族,從而最終使社會發展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自由和法治會萌發於哪類社會,我們一目瞭然。也正是基於此,那個偉大帝國在今日的衰落,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敬重和景仰。掩卷抒懷,獲益良多。〔《法律的界碑》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
[《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2010年12月8日上午,深冬的省會,寒風凜冽,《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而河北省博物館展廳內卻是燈火輝煌、氣氛熱烈。"法治與責任--全國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犯罪展覽"在這里隆重展出。石家莊市國稅局系統組織參觀了這次展覽。豐富的圖文資料吸引了來自全市國稅系統的參觀者,大家認真瀏覽和聆聽講解,並不斷思考和交流。徜徉在展覽的序廳,中間是熠熠生輝的"法治與責任"幾個金色大字,在紅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庄嚴和隆重。走進展覽正廳,可以依此看到"宗旨·使命"、"犯罪·危害"、"懲治·成效"、"警示·啟迪"以及"預防·治本"五個展區。展區中通過鮮明的圖片、模擬現場的建築模型、翔實的事例、相關的法律條例,深入闡述了黨和國家依法懲治瀆職侵權犯罪的一貫要求,體現了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發腐敗斗爭的堅定決心。特別是在"犯罪·危害"展區,展覽中列舉的事例包括了因各種瀆職侵權違法犯罪造成的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資源環境、損害國計民生、危害公平正義、敗壞黨和政府形象、破壞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的各種案例,特別是對在社會上造成重大影響的案例進行了剖析,如三鹿奶粉事件、文強涉黑案件、孫志剛受審致死案件、侵吞社保案、陽宗海砷超標案件等等。在展覽現場,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2006年至2010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各類瀆職侵權犯罪案件3.8萬件4.9萬餘人,這些案件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45億余元,導致2.3萬多人死亡,3200多人重傷。案件之多、數額之大、涉及面之廣,觸目驚心。一幅幅圖表、一組組數據、一件件案例…發人深思、讓人警醒。這次展覽內容豐富、主題鮮明、圖文並茂、重點突出,是對廣大黨員和群眾進行黨風廉政教育的形象教材,是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舉措,警示廣大公職人員應清正廉潔,永葆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色,觀後感《《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展覽結合實際,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了一次實在、深刻、形象、具體、生動的預防職務犯罪教育,所展出近年來發生的職務犯罪大要案,給大家強烈震撼,讓我們看到了黨堅決反腐敗的決心,明確了新時期黨的反腐敗工作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基本經驗和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舉措,增強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反腐敗的信心。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廣大稅務幹部一致認為這次展覽非常必要和及時,既展出了我國反腐敗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昭示了檢察機關加大懲防職務犯罪力度的堅定決心和信心。通過觀看展覽,我們深受教育,頗有收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圖片展以真實的反面典型,給每個同志都敲響了警鍾,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加強學習、提高認識,遵紀守法、潔身自好,以案為鏡。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真正做到"兩個務必"和"八榮"、"八恥",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第二,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形勢,增強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覺性、緊迫性和責任感。要慎用手中的權力,記住"一份權力,一份責任,一份風險",要嚴於律己,嚴格遵守各項規定,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切實做到防微杜漸。第三,認真分析職務犯罪的原因,深刻汲取經驗教訓,自覺做好廉政防腐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增強四種意識。即增強紀律意識;增強責任意識;增強執政為民意識;增強廉潔意識;"律己從嚴,要從點滴做起;守廉以恆,勿以小節而怠。"第四,從展覽中大家更清楚地認識到,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以教育、制度、監督、改革、懲治為主要內容,要築牢自律、他律、輿論這三道防線,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形成高壓態勢和有力的監督,營造反腐倡廉和預防職務犯罪的良好氛圍。"法治與責任--全國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犯罪展覽"使我們全市國稅系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風廉政警示教育,今後將進一步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虛心地接受監督,自覺抵制不正之風,牢築反腐牆,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為和諧國稅做貢獻,為社會健康發展做貢獻。〔《法治與責任》展覽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Ⅲ 求一篇關於法律視頻讀後感
讀後感首先就是總結一下法律視頻所講的內容,然後表面自己從中學到的知內識以及以容後該怎麼做。
正文
今天第三節課,學校組織我們去東2樓電教室去看法律視頻講座。 講座的內容為法律安全,從交通講起講雙實線起到什麼作用,怎麼通過馬路才會確保安全,通過馬路必須走斑馬線,再看交通信號燈,在綠燈情況下安全通過。
講了校服為什麼是黃色和紅色,因為黃色和紅色更醒目。這兩種顏色更容易引起司機的注意,司機看到這兩種顏色會減慢車速注意避讓。還有一個是過馬路時不要猛跑,一定注意是否有車輛通行,突如其來的物體會讓司機反應不過來,容易發生危險,所以不要忽視交通安全 。
視頻中張警長不僅給我們講了交通規則還舉了很多例子。例如:一名校車司機從來不喝酒,又一次因為一個多年沒有見面的戰友來訪。所以他們喝了很多酒。第二天,坐在前排的一名同學聞到了他身上的酒味,就發簡訊給媽媽說,看校車的這個司機叔叔好像喝酒了。
他的媽媽因為想到孩子們的安全就報警了,這名司機正好屬於酒駕被交警吊銷了駕駛證扣12分的處罰還要交罰款。所以司機不要酒後駕車。
通過這次的視頻,我知道了交通法律安全等知識,我一定要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
Ⅳ 法制教育觀後感。
很久很久以前,聽到一個關於少年犯的故事,非常悲慘。曾以為那隻是故事,離我很遠很遠。今天,在校領導的組織安排下,我們全校師生觀看了法制教育片,才知道,故事裡的事,離我們很近很近……
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不是一個漂渺的概念。它如此真實,無處不在,觸手可及!財產糾紛,故意傷害,過失殺人,侵權,遭遇假貨維權……
法制教育片里的少年,也曾是祖國的花朵,也將是祖國未來的棟梁。然而,有些花兒枯了,有些棟梁朽了。為什麼,為什麼?說來讓人扼腕長嘆!那些擁有大好前程的少年,有的只是一語不合,便抄起刀子,舉起拳頭,狠狠地揮向朋友,同窗。其實,他們之間,並沒有不共戴天之仇。僅僅因為話不投機,便闖下大禍,失去自己大好前程,真不值啊!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前一段時間鬧得網上網下沸沸揚揚的葯家鑫事件。葯家鑫要是懂一點法律知識,以他的智商,是很容易在賠錢和償命之間作出選擇的。可惜,他枉為大學生,居然一點法律都不懂,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握好今生今世,不去浪費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沒有理由傷害它!如果我們做了錯事,失去了自由,甚至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那麼,我們的父母,將是天底下最最傷心的人!我從網路上看到,葯家鑫的媽媽已經患上了抑鬱症,生不如死,多麼可憐的母親啊!
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一旦鑄成大錯,悔恨,自責,毫無用處。因為,世上沒有後悔葯可買。很多時候,犯罪只是一時沖動,如同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些孩子。所以,當我們遇到矛盾,火冒三丈的時候,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沖動。切記,沖動是魔鬼!
同學們,讓我們自尊自愛,慎重交友,並且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依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我祝願,藍天之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
我祝願,陰暗骯臟的監獄里,永遠都不會有青少年那稚嫩的身影!
Ⅳ 法律電影觀後感800字
從《秋菊打官司》看中國的法律建設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小山村。秋菊的丈夫萬慶來因為要修辣椒樓而與村長王善堂發生了爭執,因為罵了村長而被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著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在鄉政府的調解下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但是實際上並不服氣的村長把錢扔在地上,感到受到侮辱的秋菊沒有撿錢,因為秋菊本就不是要村長賠償經濟損失,她要的只是村長的一句道歉,她覺得村長打她丈夫打得太狠了。於是,沒有得到村長道歉的她去了縣里、市裡去討說法。在這過程中她受到了幾次欺騙,但同時也有好心人的幫助,小旅館的老闆、市公安局局長等等都給了她很大的幫助。不過,最終通過行政手段秋菊還是沒有討到她想要的說法。於是,在好心的局長的幫助下她又來到了法院,想要要通過訴訟討個說法。在第一次上訴失敗後,她再次提起了上訴,在判決結果還未出來的除夕之夜,秋菊難產,村長摒棄前嫌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法院判決,村長因傷害罪被刑事拘留十五天。望著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獲得的正義並非她想要的正義,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說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將村長送入監獄將使得秋菊在村民中的形象大減,人們會認為她不通情達理,不就是兩個人打了一下嘛,至於把人送進監獄嗎?但實際上秋菊上訴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把村長送進監獄,她只是想讓村長承認自己錯了,甚至她都沒有想要村長賠償自己家的經濟損失,她只是覺得村長打人打的太狠了,這時不應該的。於是,雖然最後她贏了官司,但她並不開心,尤其是在自己難產是人家村長還不計前嫌幫助自己。把村長送入監獄也許會成為秋菊心中永遠的遺憾……
但是不想把村長送進監獄的秋菊最終還是把村長送進了監獄,盡管這並不是她的本意……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沖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也只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范。而就道德來說,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准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隻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說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法治的無情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現狀,我要說的是,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確實對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功不可沒,也為我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在新頒布的眾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們國家雖然說起步比較晚,94年開始全面建立,但是我們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說是比較快的。國務院已經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而且在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上都建立了,據了解,每年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幾十萬件,應該說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群體維護了權利、討回了公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實現一種平衡,不再讓秋菊那樣雖然討得了說法,卻陷於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狀況來看,應該說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說吧,現在大部分人遇到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這裡面應當有什麼權利,應當怎麼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就能看出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確實是提高了。再一個,大家遇到了糾紛,想到的都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我們國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還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裡面的市民法律意識高一點,偏遠地區的人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偏遠地區的法律知識宣傳,就像在影片中如果村長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我想他也許就會在打人之前考慮一下了。那樣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了。但是,雖然部分偏遠地區人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單薄,法律素質相對而言還比較差,總體來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逐漸提高,這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進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逐步完善我國法制環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如果能夠實現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法律之間的平衡的話,我國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達到指日可待。
http://wenku..com/view/7696cd0c52ea551810a6878e.html
Ⅵ 法制教育觀後感(600字)
「一失足成千古恨。」人往往因為一件小事,而導致鑄成大錯。今天,我從一位法院阿姨那兒聽到這么一個案例:有一位學生,付他父母教育方法不當,整天打罵他。一次,他又和父母吵架,因忍受不了,他就帶了幾十元,帶氣離家出走。不久,他的錢便花完了。於是,他找了一家店去幹活。與他一同幹活的小李,工作十分勤快,老闆也喜歡,讓小李與他一起住。他幹活幾天,覺得工作十分累,又沒拿到薪水。他沒有回家路費,便萌發了偷的念頭。一日,他趁小李不注意,掄起棒就朝小李打,小李頓時被打倒在地。他又怕小李醒來,便拿刀砍了小李幾刀。隨後,他拿了桌上的5元錢逃回老家。後來,他因為良心過不去,告訴了老師。老師又通知公安機關,這起盜竊案終於告破。為了那小小的5元錢,他換來的是什麼?是15年陰暗的監獄和3年的政治權利被剝奪。 他多傻呀!許多人知道這個案例後定會這么說。但是這起案件也反映了一連串的現實問題。就拿那位學生來說吧,是什麼讓他被金錢沖昏了頭腦?是法律知識的缺乏。這就說明我國的法律普及還不夠,我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還有很大的缺陷。再拿這位學生的父母來講,父母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問題。我想,如果他的父母不用「棍棒下出孝子」的老觀念來教育孩子的話,事情也不會到這種地步。 凡事要從小事做起。我們從小就要學法、懂法、守法,從小做一個好少年,長大去建設祖國。
Ⅶ 焦點訪談有關法律讀後感500
今看焦來點訪談看南水自北調工程水源問責
通記者鏡看水源存著各種問題與污染關問責各相關區及部門負責更巧妙言辭推卸責任總言句整改制度建立執行起容易候看看電視非趣級官員力解決問題通媒體曝光解決媒體權利於官員權利呢其實些官員想解決問題懶散、懈怠、推諉負責任造種種失職、瀆職盡管所官員卻例外臉面看種主建設整改社現行程容易
階段看新聞聯播我印象深家提倡態文明態文明物質精神林林總總發展事都囊括其提位焦點訪談欄目總站代前面提倡氣或揭露弊尤理利我總想欄目編導實太水平我焦點訪談喝彩同想起嘆句家總政策執行起級級弱化邊已經變原執政者家幹部某種意義說家級權力代錶行利直接影響百姓家信念問:屆屆領導浩氣運行環節卻入問題症結哪些家幹部或者家幹部目前止限於做表面文章決解決實際問題呢
焦點訪談主持說:
問渠哪清許源水看源止山更
Ⅷ 有關法律的讀後感400個字
今天,我們上閱讀課的時候,在閱覽室里看了一些有關法律的書,我深有感觸。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應的規定。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規則去做。
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目的是為了公民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權利與自由,同時也對破壞和妨礙他人權利與自由的人也起懲治作用。
在法制社會里,每個人時時處處都離不開法律。作為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遵守法紀。
如果我們不小心違反觸犯了法律,應該勇於承擔責任按照規定進行補救,千萬不要耍小聰明,結果反而會害了自己。
我們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規定的法紀,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還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導致違法的不良誘惑。
21世紀是網路時代,電腦、多媒體、光纖通訊,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迅速。上網,也要遵守網路的法紀。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是為了學習,提高學習成績,掌握網路技術。互聯網有很多功能可培養少年兒童,不能沉溺於網上游戲與聊天。如果毫無節制,染上了癮,過量過度,就會適得其反,給身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危害。在各種不良的書刊和網路侵蝕面前,我們一定要明辨是非,抵制誘惑。這里有幾句贈言送給大家:
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
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利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
所以,我們要用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