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
A. 有關產品責任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民事責任,其歸責原則是指據以確定加害人承擔產品 責任的理專由和根據。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我國對產品責屬任主要實 行過錯推定原則和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
所謂過錯推定原則,也叫嚴格責任原則,它是指產品責任加害人不能證明自 己對產品責任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時,可以推定其有過錯,從而適用過錯責任原 則使其承擔責任。
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按舉證責任的一般原則,受害者請求賠償,本應由 受害者負責舉證證明經營者有過錯;而質量責任認定則要求經營者提出證據證明 自己沒有過錯,如不能證明自己沒錯就推定為有過錯,從而要承擔產品責任。
B. 《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中規定的國際產品責任的法律
轉載自政策網路:
第九條 適用第四條、第五條和第六條時,不應不考慮產品銷售市場所在國通行的行為規則和安全規則。
第十條 根據本公約適用法律只有明顯地與公共政策(「公共秩序」)不一致時才可拒絕適用。
第十一條 上述條款的適用不受任何互惠條件的影響。即使適用的法律不是締約國的法律,也應適應本公約。
第十二條 若一國由幾個領土單位組成,而且每一領土單位有其自己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規則,為按照本公約選擇適用法律之目的,每個領土單位應視為一個國家。
第十三條
若一個具有統一法律制度的國家根據本公約第四條和第五條不受適用另一國家的法律拘束,則一個擁有不同領土單位,而且各自訂有其自己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規則的國家可不受適用本公約的拘束。
第十四條
一個締約國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領土單位,而且各自訂有自己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規則,可在簽字、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時,宣布本公約適用於其所有領土單位或僅僅適用於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的領土單位,並可隨時通過遞交另一聲明來修改其原來的聲明。
上述聲明應通知荷蘭外交部,並應明確說明本公約適用的領土單位。
第十五條 對於締約國參加的,或可能參加的其他專門方面的公約中有關產品責任的規定,本公約不應優先適用。
任何締約國在簽字、批准、接受、認可或加入時,享有下列保留權利:
(1)不適用第八條(9)項的規定;
(2)本公約不適用於未加工的農產品。
不允許作其他保留。
第十六條 任何締約國也可在根據第十九條通知本公約的適用范圍時,作出一項或多項保留,其效力可限於適用范圍的全部或某些領土單位。
任何締約國可隨時撤回其已作出的保留;該項保留自通知撤回後第三個日歷月的第一天失效。
第十七條 本公約對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第十二次會議時是該組織的成員國開放簽字。
本公約須經批准、接受或認可,批准書、接受書或認可書交存荷蘭外交部。
第十八條
任何在第十二次會議後成為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成員國的國家,或者聯合國或該組織的專門機構的成員國,或者國際法院規約的參加國,可在本公約根據第二十條生效後加入。
加入書應交存荷蘭外交部。
第十九條
任何國家在簽字、批准、接受、認可或加入時,可宣布本公約擴展適用於所有該國在國際關繫上負有責任的地區,或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地區。此項聲明自本公約對有關國家生效之日起發生效力。
此後,應將這種擴展適用通知荷蘭外交部。
第二十條 本公約自交存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第三份批准書、接受書或認可書後的第三個日歷月的第一天起生效。嗣後,本公約的生效應於:
批准、接受或認可本公約的每一個國家交存批准書、接受書或認可書後的第三個日歷月的第一天起;
每個加入公約的國家交存加入書後的第三個日歷月的第一天起;
根據第十九條規定對於擴展適用於公約的地區,該條所指的通知後的第三個日歷月的第一天起。
第二十一條 本公約自根據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的生效之日起保持五年效力,即使對後來批准、接受、認可或加入的國家亦如此。
如果沒有宣布退出,則應視為默示地延展有效期,每次五年。
退出應至少在五年期滿前六個月通知荷蘭外交部,退出可僅限於本公約適用的某些地區。
退出僅對已被通知無效的國家發生效力。本公約對其他締約國仍保持有效。
第二十二條 荷蘭外交部應將下列事項通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成員國以及根據第十八條加入公約的國家;
(1)第十七條所指的簽字、批准、接受和認可;
(2)根據第二十條的規定本公約生效的日期;
(3)第十八條所指的加入及其生效的日期;
(4)第十九條所指的擴展適用及其生效的日期;
(5)第十四條、第十六條和第十九條所指的保留、保留撤回和聲明;
(6)第二十一條所指的退出。
經正式授權的各國代表,業已簽署本公約,以資證明。
1973年10月2日訂於海牙,英文和法文兩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正式一份存放於荷蘭政府檔案館,並應通過外交途徑,將經過認證的副本一份送交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第十二次會議時是該組織成員國的每一個國家。
具體詳情你也可以到政策網路查詢看看。
C. 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的介紹
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Procts Liability)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對侵權行為制定的法律適用公約之一。目的在於解版決產品責任權的法律沖突問題。該公約由1972年第12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於1973年10月2日公開簽字,1977年10月1日生效。
D. 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訴訟方面的問題
無獨三。
有獨三和無獨三雖一字之差,實天壤之別。
要判斷民事訴內訟中的第三人應是有容獨三還是無獨三,有個不錯的方法:
假設原被告之間的訴訟被不存在了(比如原告撤訴被准許了,又或終止了,但不包括判決),該第三人還有參加訴訟的必要嗎?
如果有,就是有獨三。因為有獨三對於訴訟標的需要主張權利,雖然原被告之間的糾紛已經不存在,但有獨三與原被告的糾紛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有獨三訴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繼續審理。
如果沒有,就是無獨三。因為無獨三的權利義務與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緊密聯系,只要訴訟不存在了,無獨三的權利義務就不受影響了。
總之一句話,有獨三是訴原被告,無獨三不訴原告,也不訴被告。
在你舉的例子中,如果受害人撤訴了,那麼生產商就一定不承擔產品責任了,它的權利義務因此不再受影響了,它與受害人、生產商之間再無糾紛,沒有繼續訴訟的必要,所以它是無獨三。
另外,如果你是法學院學生,還是去翻翻教科書比較好。
我記得當初是看了某民訴法教科書上的表格,才記住了兩種第三人的區別。
E. 產品責任法的責任含義
世界上關於產品責任的立法模式,大體有三種:一是擴大解釋、適用原合同法、侵權法中的有關規則,如法國、荷蘭等;二是在相關的立法中,對產品責任作出若干規定,如英國、加拿大等國頒布的《消費者保護法》;三是制定專門的產品責任法,如原聯邦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日本等國。美國的做法另有特點,其產品責任法包括判例法和制定法。美國商務部1979年公布了專家建議文本《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此外,聯邦政府還通過了《聯邦食品、葯品、化妝品法》、 《消費品安全法》等單行法。
在中國, 《民法通則》、 《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構築起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的框架。另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 《葯品管理法》、 《食品安全法》等。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也是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的內容之一。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產品責任立法愈益顯示出國際化趨勢。產品責任方面的區域性和國際性公約有:歐共體於1977年和1985年制定的《關於人身傷害和死亡的產品責任歐洲公約》和《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1972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的《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公約》,這是解決侵權性產品責任案件的一個國際性公約。 產品是構築產品責任法體系和確立產品責任承擔的基點。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指出:「產品是具有真正價值的、為進入市場而生產的,能夠作為組裝整件或者作為部件、零售交付的物品,但人體組織、器官、血液組成成分除外。」該定義用概括的方式,界定了產品的內涵。出於保護產品使用者的基本公共政策的考慮,法官們的態度傾向於採用更廣泛、更靈活的產品定義。(註:〔美〕史蒂芬?j?里柯克:《美國產品責任法概述》,引自《法學譯叢》1990年第4期。)例如,在蘭賽姆訴威斯康星電力公司案中,法院確認電屬於產品。1978年哈雷斯訴西北天然氣公司案,將天然品納入產品范圍。同年,科羅拉多州法院在一案中裁定,血液應視為產品。關於計算機軟體是否屬於產品,學者認為,普通軟體批量銷售,廣泛運用於工業生產、服務領域和日常生活,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生產者處於控制危險較有利的地位,故有必要將普通軟體列為產品。可見,美國產品責任法確定的產品范圍相當廣泛。
在《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公約》中,產品是指「天然產品和工業產品,無論是未加工的還是加工的,也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規定,「產品是指初級農產品和狩獵物以外的所有動產,即使已被組合在另一動產或不動產之內。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這類產品。產品也包括電。」與美國相比,其所界定的產品范圍略微狹窄。
中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建設工程不適用本法規定。」採用的是概括式的規定,適應性較強。按照其規定,產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必須經過加工、製作。這就排除了未經過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礦、天然氣、石油等)及初級農產品(如未經加工、製作的農、林、牧、漁業產品和獵物)。其次,用於銷售。這是區分產品責任法意義上的產品與其它物品的又一重要特徵。這樣,非為銷售而加工、製作的物品被排除在外。
可見,各國關於產品的規定有以下共同特點:(1)產品一般指動產;(2)多數國家立法未將初級農產品列入產品責任法范圍。原因在於農產品易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其產生的潛在缺陷難以確定缺陷來源,而且農產品沒有明確的質量標准;(3)產品一般指有形物品。 1、兩個術語的含義產品質量責任的發生,以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為前提。產品質量問題分為一般質量問題和嚴重質量問題,反映在法律上產生了兩個基本概念:瑕疵和缺陷。廣義地說,產品不符合其應當具有的質量要求,即構成瑕疵。狹義地說,瑕疵僅指一般性的質量問題,如產品的外觀、使用性能等。缺陷是指產品有較大的質量問題。2、兩個術語的同異比較從狹義上理解瑕疵和缺陷,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第一,都是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第二,都應當承擔質量責任(但對瑕疵,經營者作出了明確的說明或者用戶、消費者在購買該產品前已經知道的除外)。
3、不同國家立法中的反映一般說來,國外的《產品責任法》只涉及缺陷,不涉及瑕疵問題。 產品責任主體是指產品責任的承擔者。從各國立法和國際立法的規定來看,有兩種:一是單一主體說。以《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為代表,認定產品生產者為產品責任承擔者,並對生產者做擴大解釋,以涵蓋銷售者、進口商等責任人。二是復合主體說。以美國為代表,認定產品製造者或銷售者為產品責任人,並分別界定其范圍。美國的產品責任法關於產品責任主體規定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實踐中,某些案件的受害人雖能證明損害是由某一特定缺陷產品引起,但難以確認產品的生產者,因為同時有多個生產者生產同類產品投放市場。70年代末美國法院曾判決同類產品生產者均為被告,各被告根據其產品佔有的市場份額承擔賠償責任。所佔市場份額越大,其所獲利潤越多,承擔的賠償數額也就越大。這表明嚴格責任原則得到進一步發展。
根據中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中國產品責任主體與各國基本一致,即包括生產者和銷售者,但沒有對其范圍作出規定。在確定產品缺陷責任時,規定採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對生產者採用嚴格責任,對銷售者則實行過錯責任。一般情況下,銷售者有過錯的才承擔責任;另外,銷售者在不能指明產品的生產者或提供者時,也要求其承擔責任。後一種情況可認為是過錯推定,過錯推定仍屬於過錯責任,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運用方式。此外,《產品質量法》還規定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相互之間的追償權:屬於生產者的責任而銷售者賠償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的責任而生產者賠償的,生產者有權向銷售者追償。如此規定有利於充分保護消費者利益。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運輸者、倉儲者也有可能成為責任主體,不過是對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或者是收貨方、寄存方承擔責任,屬於合同法的范圍,因此《產品質量法》刪去了原草案中關於調整范圍延伸到產品的運輸、倉儲活動的條款。
F. 產品質量責任適用
依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產品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G. 中國加入 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了嗎
你好,
關於中國是否已加入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目前尚無確切結果,相關消息是一些中國加入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的可行性研究。
H. 《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公約》規定的責任主體包括哪些
生產者,銷售者,如果承運人有過錯,也有可能承擔責任。
I. 產品責任的適用法律
國外對產品責任復實行的製法律制度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實行絕對責任制,另一種是以西歐、日本為代表的實行疏忽責任制,但發展趨勢是實行絕對責任制。絕對責任制又稱嚴格責任制。根據這種制度。一個人即使盡力做到適當注意以避免傷害他人,也要承擔法律責任。換言之,一個人雖然沒有明顯的過錯,但他對無辜的受害者仍需負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