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葯房拿錯葯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⑴ 醫生開錯葯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你好,醫院存在醫療事故責任或醫療過錯,可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竭誠為你提供服務。
⑵ 醫院給我拿錯葯,因承擔什麼責任
「患者到醫院看病,醫院應當對病人完全負責,這件事完全是院方的過錯,回應當承擔全部責任。答醫院首先應向病人真誠地賠禮道歉,因為醫院的一時疏忽可能會給病人身體和心理帶來莫大的傷害,其次,病人生命的健康權應放在首位,一旦由於醫院的原因造成對患者健康的危害,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醫院應做出合理賠償。」
⑶ 醫院葯房給病人拿錯葯了該怎幺賠償
你們必須要證明醫院的醫生開錯葯或者葯房拿錯葯,但是你們也有一定的責任,醫院不是全部專責屬任,要根據雙方的責任大小來確定賠償金額。你們可以要求醫院賠償治療費、誤工費、營養費、護理費、精神損失費。估計也就幾萬塊錢
⑷ 去葯房拿葯,給拿錯了。問對葯房有什麼 處罰
葯房發錯葯,是葯房工作人員主觀上的工作失職失誤,醫院對此應負全部責任,承擔所有的檢查、診治費用及相應的誤工或其它的補償費用!至於葯房或葯房工作有什麼處罰,屬於醫院內部管理問題!
⑸ 醫院給拿錯葯,需要負責嗎
必須要負責任的!這個,沒有疑問,也可以拿著處方和葯品去醫療事故鑒定中心鑒定。
⑹ 葯房給顧客拿錯葯應付什麼法律責任
具體需要進行相關的醫療損害鑒定的。
如果沒有對患者造成危害或對患者病情造成影響,根據情形決定是否由科室出面向患者道歉,並徵得患者的諒解。
如果已經對患者造成危害或對患者病情造成影響,葯房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是患者需要舉證證明是葯店將葯拿錯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明確規定:
第十八條、葯品經營企業購銷葯品,必須有真實完整的購銷記錄。購銷記錄必須註明葯品的通用名稱、劑型、規格、批號、有效期、生產廠商、購(銷)貨單位、購(銷)貨數量、購銷價格、購(銷)貨日期及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九條、葯品經營企業銷售葯品必須准確無誤,並正確說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調配處方必須經過核對,對處方所列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對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劑量的處方,應當拒絕調配;必要時,經處方醫師更正或者重新簽字,方可調配。
第八十四條、葯品經營企業違反本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規定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經營許可證》。
(6)醫院葯房拿錯葯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第一百七十二條,葯品拆零銷售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負責拆零銷售的人員經過專門培訓;
二、拆零的工作台及工具保持清潔、衛生,防止交叉污染;
三、做好拆零銷售記錄,內容包括拆零起始日期、葯品的通用名稱、規格、批號、生產廠商、有效期、銷售數量、銷售日期、分拆及復核人員等;
四、拆零銷售應當使用潔凈、衛生的包裝,包裝上註明葯品名稱、規格、數量、用法、用量、批號、有效期以及葯店名稱等內容;
五、提供葯品說明書原件或者復印件;
六、拆零銷售期間,保留原包裝和說明書。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⑺ 給人吃錯葯導致生命垂危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我的工人拿葯回家叫我們吃,結果是毒葯,讓我們一家三口都中毒,這樣的情況他應該付什麼樣的責任?
⑻ 醫院葯房給病人拿錯葯了該怎幺賠償
《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經營企業銷售葯品必須准確無誤,並正確說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對於違反規定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經營許可證》,給葯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⑼ 醫生開錯葯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第2款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回賠償責答任。」但是,該條規定並沒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的侵權的民事賠償責任。在有的情況下,雖然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但是經過鑒定,醫療機構的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或者沒有經過醫療事故鑒定以及無法進行醫療事故鑒定。對於這類情況的醫療糾紛,當然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進行處理。但醫療機構仍應當對因自己的過錯行為給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⑽ 醫生開錯葯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醫療機構仍應當對因自己的過錯行為給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第2款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該條規定並沒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的侵權的民事賠償責任。
(10)醫院葯房拿錯葯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一般醫療事故的賠償
(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四十六條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四十七條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第四十八條已確定為醫療事故的,衛生行政部門應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請求,可以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調解時,應當遵循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並應當依據本條例的規定計算賠償數額。
經調解,雙方當事人就賠償數額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調解不成或者經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反悔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調解。
第四十九條醫療事故賠償,應當考慮下列因素,確定具體賠償數額:
(一)醫療事故等級;
(二)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
(三)醫療事故損害後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
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條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