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人民法院
① 吳起為哪個皇帝效力
魯侯、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的人詆毀吳起說:「吳起為人,是猜疑殘忍的。他年輕的時候,家裡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盪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他和母親決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於是就拜曾子為師。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曾子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系。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君。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田文說:「田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公叔的僕人說:「吳起是不難趕走的。」公叔問:「怎麼辦?」那個僕人說:「吳起為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武侯就會說:『那可怎麼辦呢?』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土。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游說之客。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並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屍體上。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屍體。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吳起向魏武侯講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嘆啊!
② 吳起縣人民檢察院怎麼樣
吳起縣人民檢察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吳起縣人民檢察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男子冒充警察獲刑多少年
陝西延安吳起縣一男子冒充警察,在微信上添加附近好友騙取當事人信任,脅迫受害人與其確定戀愛關系。近日,吳起縣法院審理了此案,犯罪嫌疑人齊某犯招搖撞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
刑滿釋放的齊某仍不思悔改平日將身著警服照片發給微信好友,謊稱自己是吳起縣公安局民警。
今年4月6日,齊某通過微信搜索附近人,添加受害人景某(女,17歲)為微信好友,提出讓景某和自己確立戀愛關系,遭到拒絕後,齊某便威脅景迫於壓力,景某乘車來到吳起並找到齊某,二人確立「戀愛關系」,齊某還承諾在吳起縣幫景某找工作。當日晚,齊某在其家中與景某發生性關系。4月11日,景某得知齊某並非警察後,向公安機關報案,齊某被吳起警方抓捕歸案。
吳起縣法院審理認為,齊某冒充人民警察,騙取被害人的信任並與其發生性關系,其行為構成招搖撞騙罪,應從重處罰。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遂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判決齊某犯招搖撞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
來源網易
④ 吳起的資料
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
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經在孔子弟子曾參門下求學,在魯國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游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人衛』。此後他就在曾參門下學習。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曾參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系。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了。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了衛國。」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
吳起離開魯國後,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想去本事他。文侯問大臣李悝說:「吳起為人如何?」李克說:「吳起貪榮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馬田穰苴也不能超過他。」這樣魏文侯就任命他為將軍,率軍攻打秦國,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就任命他為西河(今陝西合陽一代)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南),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今華縣),築洛陰(今大荔南)、合陽(今合陽東南),盡占秦之河西地(今黃河與北洛河南段間地)(參見魏攻秦河西之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材士以明法。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武侯曾與吳起一起乘船順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說:「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他說:「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但不講求德義,大禹把它消滅了。夏桀所處的地方,左邊有黃河和濟水,右邊有泰華山,伊闕(又名龍門山,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南,羊腸(在今山西晉陽西北)在北,施政不講仁愛,商湯將他流放了。殷紂王的國家東面有孟門(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輝縣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恆山,在今山西渾源縣東)在北面,黃河在南面流過,地勢也無比險要,但施政不講道德,周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未,治理國家在於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如果君主不講德行,就是一條船中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武侯說:「你說得很對。」吳起治軍主張兵不在多而在「治」,曾嚴格考選步兵,創建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武卒」。
吳起任西河的守將,威信很高。魏國選相,很多人都看好吳起,可是最後卻任命田文(魏貴戚重臣)為相。吳起很不高興,他向田文說:「請你和我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為國犧牲,敵國不敢圖謀進攻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管理各級官員,親附人民,使財力充裕,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鎮守西河地區,使秦軍不敢向東擴張,韓國和趙國都尊從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職位都比我高,這是為什麼?」田文說:「國君年少,全國憂慮,大臣沒有親附,百姓還不信賴,在這個時候,是由你來任相合適呢?還是由我來任相合適呢?」吳起沉默了很久然後說:「應該由你來任相。」田文說:「這就是我所以職位比你高的原因。」吳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國的公主,公叔對吳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吳起。他有個僕人對他說:「吳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說:「怎麼辦?」僕人說:「吳起為人有節操,廉潔而重視聲譽,你可以先向武侯說:『吳起是個賢明的人,我們魏國屬於侯一級的小國,又和強秦接壤,據我看,恐怕吳起不想長期留在魏國。』武侯必然要問:『那怎麼辦呢?』你就乘機向武侯說:『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他如果顧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顧意留在魏國就必然辭謝。以此就可以探測他的想法了。』然後你再親自把吳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發怒而輕謾你。吳起看見公主那樣輕賤你,他想到自己也會被輕賤,就會辭而不受。」於是照計行事,吳起果然看見公主輕謾魏相就辭謝了武侯。武侯因而對吳起有所懷疑而不信任他了。吳起害怕武侯降罪,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為相。他嚴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戰士。主要目的是加強軍隊,破除縱橫稗闔的游說。於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並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因此諸侯都害怕楚國的強大。原來楚國的貴族都想謀害吳起。到楚悼王死後,公族責成和大臣叛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們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還是射殺了吳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全部殺了因射刺吳起而同時射刺中了悼王屍體的人。由於射刺吳起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⑤ 吳起縣主管土地糾紛的縣長是誰
田兆虎,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陝西安塞人,中央黨校在職大學文化程度。1990年版8月加權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共吳起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和人勞社保、教育、國土、監察、公安、信訪、安全生產、項目評審、行政審批、督查、應急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政府辦公室、信息辦、研究室、政務服務中心、法制辦、督查室、接待辦、機關後勤服務所、吳起國際大酒店,人勞社保局、勞動就業中心、醫保辦、合療辦、機關養老辦、農村養老辦,監察局,公安局、交警大隊,教育局、教育督導室、教研室、招生辦,國土局、土地儲備中心、礦產站、地質站、土地監察大隊,信訪局,安監局,評審中心。聯系縣人大、法院、檢察院、人武部、關工委、編辦、檔案局、武警中隊、消防大隊。
http://www.wqx.gov.cn/news/201529/n27578031.html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
⑥ 隔地區能起訴嗎
看你是什麼事情提起訴訟了。訴訟標的是什麼啊?一,一般來說,根據一般地域管轄原則,是「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也有例外情況,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1,對不在中國境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2,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3,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4,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二,還有特殊的地域管轄:1,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2,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3,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4,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5,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6,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管轄。(還有三條也是海事方面的。我想你的情況應該用不著吧?不列了。)三,專屬管轄:以下情況的案件,適用專屬管轄:1,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2,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的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3,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大哥,我一字一字的打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你的事情能說具體點就好了。)
⑦ 吳起縣主管教育的縣長叫什麼
吳起縣常務副縣長 田兆虎
田兆虎,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陝西安塞人,中央黨校在職大學文化程度。199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共吳起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讀於延安農校;1989年7月至1995年9月在安塞縣真武洞鎮政府工作(期間:1993年9月至1995年12月參加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任安塞縣真武洞鎮政府副鎮長;1998年2月至1998年11月任安塞縣真武洞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1998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任安塞縣真武洞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任安塞縣建華鎮黨委書記;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任中共安塞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任中共黃龍縣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2014年12月至今任中共吳起縣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工作分工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和人勞社保、教育、國土、監察、公安、信訪、安全生產、項目評審、行政審批、督查、應急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政府辦公室、信息辦、研究室、政務服務中心、法制辦、督查室、接待辦、機關後勤服務所、吳起國際大酒店,人勞社保局、勞動就業中心、醫保辦、合療辦、機關養老辦、農村養老辦,監察局,公安局、交警大隊,教育局、教育督導室、教研室、招生辦,國土局、土地儲備中心、礦產站、地質站、土地監察大隊,信訪局,安監局,評審中心。聯系縣人大、法院、檢察院、人武部、關工委、編辦、檔案局、武警中隊、消防大隊。
⑧ 關於吳起的故事
吳起攻亭的故事: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秦國有個崗亭靠近魏國境內。這個回崗亭會對答魏國的種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調部隊攻打它。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然後下令說:「誰能把車轅搬到南門外,就賞賜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
起初沒有人去搬它,最終有個人把車轅搬到南門,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紅豆,下令說:「誰能把紅豆搬到西門,賞賜如前。」百姓們都爭搶去搬。最後吳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崗亭,能沖鋒陷陣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賞賜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們爭先恐後參戰,一個早上就把崗亭攻佔了。
(8)吳起人民法院擴展閱讀
吳起是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吳起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吳子兵法》。在《吳子兵法》中,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 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