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法院介入大選
『壹』 2000年的美國大選,戈爾惜敗給布希,但法院最終是通過投票的方式把總統判給了布希,而且媒體甚至稱此
在布希訴戈爾案(Bush v. Gore)中,12月12日美國最高法院以7票對2票決定重新點算選票的過程違憲,因為選票重點沒有在佛羅里達州全州展開,5票對4票決定佛州必須在期限之前完成全州統一標準的計票,由於截止期限距離判決當時僅剩兩個小時,對此佛州只得放棄人工計票。
戈爾對法庭的判決表示強烈不滿,但是「為了我們人民的團結與民主的力量,我作出讓步」,接受有關裁決。選舉結束後由美國多家媒體主辦的選票重點結果顯示,即使最高法庭決定重新點算選票,布希仍然會贏得佛羅里達州的勝利,但若採用人工方式點算選票,則戈爾有可能獲勝。
美國總統選舉由選舉人票決定當選人,因此戈爾雖然贏得較多普選票,但仍由獲得較多選舉人票的小布希當選總統。
佛羅里達州選票爭議
美國各州之選票設計不同。本次選舉不少州份兩黨得票接近,幾乎在所有兩大黨票數接近的州都有廢票認定問題。在此次選舉中,廢票認定問題在佛羅里達州尤為突出。
該州的選舉結果可以左右總統選舉的結果。佛羅里達州的『蝴蝶式對開選票』設計會使選民因圈選錯位而選錯候選人,有意投給戈爾的選民可能因而誤投給改革黨的保守派帕特·布坎南。
投票結果顯示布希領先戈爾不到2000票,並且六百萬張海外選票尚未計算。因雙方選票數差距太小,佛羅里達州法律要求進行一次自動機器計票。在第一次重新計票後,布希的領先優勢減少為不到1000票。
民主黨陣營認為有希望扭轉局面,便以佛州的選票設計誤導了選民為由,要求對幾個郡進行一次人工點票。
共和黨陣營在11月11日向佛州南部的聯邦地區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禁止棕櫚灘等幾個郡的人工點票,但是被聯邦法官駁回。之後,佛州州務卿、共和黨人哈里斯根據佛州選舉法限令兩天內,也就是在11月15日之前必須呈交選票結果,否則選票全部作廢。民主黨陣營開始提出訴訟,要求延遲點票結果。
但是,佛州地方法院法官拒絕了民主黨陣營的要求,把決定權交給佛州州務卿哈利絲(共和黨),州務卿拒絕接受未完成的人工點票結果,但是又被佛州最高法院阻止。佛州最高法院同意人工點票,並且宣布佛州選舉結果的時間延期到11月26日。
總的來說,雙方先是對簿佛州最高法院,當法院做出有利於戈爾的判決後,布希不服並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聯邦最高法院先是把案子返回佛州最高法院進行重審,在佛州最高法院再次支持戈爾後,它才開始介入,並做出最終判決。
布希陣營的律師指出,佛州的人工重新點票違反了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因為有的機器點票,有的人手點票不公平。戈爾陣營的律師則要求聯邦最高法院維持佛州最高法院判決。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2月12日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數推翻了佛州最高法院的判決,要求佛州在12月18日選舉人團投票之前完成全州用統一的標准計票,同時並未延長必須在選舉人團投票的六天前完成點票的截止日期,即距離判決當時僅剩兩個小時,對此佛州只得放棄人工計票。
事後依各黨候選人在州內的平均得票計算,納德在佛州幾個綠黨得票率奇高的郡中,獲得如此高得票率的概率低得異乎尋常,足見誤投的問題的確存在。
藍色為阿爾·戈爾
紅色為喬治·沃克·布希
(1)美國最高法院法院介入大選擴展閱讀:
本次選舉特色
在本次選舉的開票過程中,各大電視網有志一同地在美國行政區劃圖上以紅色代表共和黨確定勝選的州,藍色代表民主黨,而白色代表結果未定。
由於開票爭議持續數天,各大電視網也播出此圖數天,是為美國媒體首次大規模以此種方式呈現選舉結果,其後並沿用至今。
『貳』 美國總統與最高法院如何相互制約
美國國會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是由選舉人團制度選舉產生(間接產生),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參議院批准產生,總統的行政班子即內閣也是由參議院批准產生的。
總統不向國會負責,國會無權解散政府,總統也無權解散國會,總統是向憲法負責,統攬美國的行政大權,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統帥及執政黨領袖於一身,可以隨時罷免行政班子成員(罷免不需參議院通過),行政成員必須執行總統的決定。通過向國會提出咨文的形式指導立法。還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停止國會的會期,但期滿後國會自行復會。
國會是唯一聯邦級立法機關,由兩院通過的法律必須由總統簽字批准才能生效,但經總統否決的法案經兩院再次通過時就自動生效了。除行使立法權外可以對總統,總統的行政班子及法官提出彈劾,彈劾必須由眾議院提出,參議院調查並通過,彈劾總統時須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任彈劾法庭主席,國會可任命一位獨立檢察官調查,證據確鑿後既由參議院2/3通過就正式罷免了,有叛國及重罪的由法院審理,參議院可拒絕批准總統提名的人選以牽制總統,而眾議院可拒絕總統提出的財政預算牽制。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通過產生的,首席法官是其首長,它擁有司法審查權,既裁判某個法律是否違憲,違憲的法律既作廢,在彈劾總統時最高法院的作用不可小視。
『叄』 美國三權分立,三權:財政、行政、司法分由什麼掌控管理
美國政府 聯邦政府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依據三權分立與聯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 當初在起草憲法時因恐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某一部門將危害人民的自由, 因而將立法、司法, 行政三種權力分別獨立, 互相制衡, 以避免政府濫權, 根據憲法: 立法機關是參議院與眾議院並設二院制議會, 司法機關以聯邦最高法院為首下設11個控訴法院, 95個地方法院及4個特別法庭. 行政機關是以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 並以副總統輔之, 下設幾個行政部門. 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 憲法起草人根據政府必須接近百姓才不致剝奪人民自由的原則, 將有關各州自治權保留給州政府, 各州政府本身擁有立法、司法、行政諸許可權, 聯邦政府的權力系以一州政府無法單獨行使者為限, 如課稅、財政、國防、 外交、貨幣銀行、出入境管理、對外貿易、國民福利、郵政, 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援助等. 行政政府是由12個部門及根據法律設立之60餘獨立機關組成.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 政府最高行政首長, 陸海空等各軍種之最高司令官, 總統的任期是4年, 期間除了受到議會之彈劾, 不會因受反對勢力而去職. 期滿後可以連任一期. 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經全民投標產生, 總統在任期中因意外事故發生, 不克行事時, 其殘遺任期由副總統自動遞補. 白宮是美國的總統府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為了輔佐總統達成其肩負的重責, 白宮內設有十餘個因應時代需要而成立的機構, 如國家安全委員會, 經濟顧問委員會, 通商交涉委員會、能源委員會等, 此外白宮內還有十餘名助理顧問隨時輔佐總統. 聯邦法律的日常執行和管理, 由不同的行政部門負責, 他們是由國會設立, 以處理各種國家和國際事務. 各部首長均由總統提命, 通常稱之為總統的內 閣. 除了12個主要行政部門之外, 尚有很多獨立機構, 它們之所以被稱為獨立之機構是因為它們並不屬於那一個行政部門, 這些機構中有其獨特的成立宗旨, 有的是管制機構, 如公務委員會, 會計總署, 總務署, 聯邦儲備局等, 有的為政府或人民提供特別的服務, 例如:州際商業委員會、退伍軍人總署, 證券交易委員會、全國勞工關系局、國家航空太空總署、 國家科學基金會、武器管制及裁軍總署、聯邦郵政總局、美國國際交流總署等.司法 美國的司法權力, 賦予一個最高法院, 以及國會可以隨時制定及設立的次等法院. ①最高法院: 為美國最高等法院, 也是憲法特別設立的唯一法院, 設立於首府華盛頓D.C., 法官人數為九位, 一位首席大法官及八位副手,在每年數千宗入稟案件中最高法院通常只審理約一百五十宗, 大部份案件涉及法律的解釋或者涉及國針立法的用意. 這種司法監察的權力, 並非憲法特別規定, 而是法院根據它對憲法的解釋得出的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一項違反憲法的立法不是法律, 並進一步指出對法律進行解釋, 顯然是司法部的職權和責任. ②上訴法院: 其設立目的是為了便利案件的處理及減輕最商法院的負擔, 全國共劃分為11個上訴區, 每區設有一個上訴法院, 每一上訴法院有三至十五名法官, 顧名思義, 上訴法院復審地方法院的判決. ③地方法院: 全國五十州劃分有八十九個地方法院, 訴訟當事者能就近進行訴訟, 每一地方法院有一至廿七位法官, 這些法院所處理的大部份案件都是違犯聯邦法律的行為. ④特別法庭: 除了聯邦法院的一般裁判權外, 另有為了特殊目的而設立的法庭, 例如申訴法庭對那些向美國提出的賠償申訴作出判決. 關稅法庭對涉及進口貨物的稅款或限額的民事訴訟享有獨家的裁判權, 另外還有關稅及專利權的上訴法庭, 以聆訊不服關稅法庭及美國專利局判決的上訴申請. 憲法為保障司法獨立, 規定聯邦法官可在行為良好期間任職, 實際上是直至他們死亡, 退休或辭職. 在職期間的法官犯法會像總統或其他聯邦政府官員一樣受到彈劾, 美國法官由總統任命, 並由參議院批准, 法官的薪水也是由國會核定, 年薪自地方法官的四萬四千六百元至首席大法官的六萬五千六百美元不等.立法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 聯邦政府將所有立法權力賦予參議院及眾議院組成的國會, 參議院由每州二名議員組成, 眾議院議席按每州人中多寡而定, 每五十萬人選舉一名眾議員, 但保障每州至少有一名, 目前有六州: 阿拉斯加、內華達、德拉華、北達科他、佛蒙特及懷俄明等只有一名眾議員, 相反的加利福尼亞州就有四十三名眾議員. 早期的國會議員並非由人民直接選舉, 一直到一九一三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才規定參議院由人民直接投標選舉, 憲法規定, 美國參議員必須至少年滿三十歲, 成為美國公民至少有九年, 眾議員須至少廿五歲,成為美國公民至少七年, 二者均需屬所代表之各州的居民, 州議會把州劃分為數個國會選區, 每區的選民每二年選出一名眾議員, 每逢雙數年份便舉行全國性的選舉選出參議員. 由於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 故實際每二年僅改選參議院的三分之一議席以避免國會的功能因改選而中輟.州政府 早在聯邦政府建立前便有個別殖民地的政府, 其後成為州政府, 在這之前又有縣政府和較小單位, 甚至在一六○二年英國清教徒從船上登陸前, 他們已制定了五月花契約, 當這批拓荒者向西推進時, 在每一邊遠地區都建立起政府來處理事務, 美國憲法的起草人, 對此多層次的政府制度未加變動, 雖然他們使國家至高無上, 但他們也明智地認識需要有地方的政府, 更直接地與人民接觸, 並且更熱心於迎合人民的需要. 因此除了國防、外交、貨幣等全國性的事務劃歸中央處理外, 其他如教育, 衛生等地方性事務則劃歸地方政府處理, 美國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一樣, 設有行政、立法及司法三部門, 州長是一州的行政首長, 由民眾投票選舉, 除了少數州任期二年外, 大部分的州長任期為四年, 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只有單一的州立法機關外, 其他的州都有兩院制的州立法機關, 在大部分的州里, 州參議員任期為四年, 眾議員的任期為兩年, 州立法程序與國會極相似, 州的司法組織並不附屬於全國的法院體系, 它是由一組類似聯邦司法機構形式的法院組成, 處理私人間或私人與州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並聆訊有關觸犯刑法的案件. 許多州除了一般裁決權的法院外, 也有特別裁決權的法院, 例如:遺囑檢驗法院, 監督遺囑的執行, 青少年法庭處置未成年犯, 家庭關系法院處理家庭的不和案件;小額申訴法庭處理小額債款的糾紛. 市政府與其他地方政府:美國曾以農村為主, 但今天已成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有四分之三居民現居住於城鎮, 大城市或市郊. 城市直接照顧市民需要的程度較聯邦或州為大. 從警察、消防到衛生教育、公共運輸及房屋無一不包. 市政府是由州特許設立, 市政府的組織在全國有極 大的差異, 不過, 幾乎所有市政府都有某類由選民選舉的市議會負責制定城市的預算, 訂立財政課稅率, 並撥款給各行政部門, 此外, 他們尚有權否決城市法令, 一位民選的市長擔任行政部門的首長, 除了這類市長暨議會的市政府外, 尚有委員會和城市行政官的市政府組織形成. 此委員會是把立法和行政職務合並由一組官員負責. 這組官員的人數通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由市民選舉. 每一位委員監督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城市部門的工作, 其中有一位委員被任命為主席, 他往往被稱為市長. 但他的權力與同僚相等, 城市行政官型的市政組織首先於一九○八年在弗吉尼亞州的斯坦頓實行, 在這種類型下, 由一個小型的民選市議會制訂城市法令和擬訂政策, 但僱用一名受薪行政人員執行這些政令.除了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外, 美國尚有縣、自治市、鎮、學校區及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縣通常是州的再分區, 包括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鎮及數個鄉村, 縣設委員或監督委員會負責徵收、稅款、借款、貸款、監督選舉、建築及維持公路和橋梁以及實施全國性、州和縣的福利計劃. 總統的選舉總統的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 日期為11月第一個星期的星期二那天舉行選舉, 十一月大選舉行後, 總統的四年任期就在次年的一日廿日開始, 憲法規定總統必須由一個在美國出生而年齡至少35歲的美國公民擔任. 由各政黨在總統選舉之前幾個月的提名大會上選出該政黨的候選人. 並草擬一份稱為政綱的聲明, 對不同的問題表示其立場, 因此選民不但要決定贊成或反對競選人, 而且要決定贊成或反對候選人所代表之政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哲學. 雖然每次選擇的花費不貲, 美國人依然樂此不疲, 因為兩個世紀下來, 人們確信選舉能使政權得以和平轉移.
『肆』 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利包括
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利包括:
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內法律問題進容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
(4)美國最高法院法院介入大選擴展閱讀:
自羅斯福新政後,總統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名本黨的大法官,已經成為美國「活憲法」的現代機制,正是通過司法任命,最高法院才可以同全國性的政治過程保持著溝通。
美國憲法才能夠在文本不變的前提下不失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但如果在黨爭激烈時,某個關鍵的大法官席位發生空缺,新任命可能改變最高法院的力量均勢。
這時的司法任命就承擔了此機制理論上無法承受的重負,極易發生病變。斯卡利亞的身後之事就是最好的例證。也正因此,波斯納認為,美國最高法院不僅是一家政治的法院,而且還蛻變為一家政治化了的法院。
『伍』 美國聯邦制的權利機構。總統怎樣選舉誰掌握司法全最高法院大法官由誰提名
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的程序分為預選、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和「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正式選舉總統5個階段進行,整個程序需耗費近一年的時間。預選通常在大選年的2月份開始進行,6月份結束。其間,各政黨登記參加總統競選的人將為獲得黨內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而展開競爭。預選的另一項任務是各黨推選出各州出席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預選通常從美國東北部的小州新罕布希爾州開始進行。預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各黨從基層選區開始,自下而上逐級選出出席縣、州和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另一種是由各黨的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秘密投票,分別選舉各自支持的總統候選人,然後根據各候選人的得票比例確定該州參加各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由於第二種方式比較正規,在近幾屆總統大選中,絕大部分州採用這一方式。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在7、8月份舉行,其主要任務是確定該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通過黨的競選綱領。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各黨的總統候選人要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通過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等多種形式,闡述其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對自己的信任,爭取選票。全國選民投票是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實際上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人」。真正的總統選舉則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今年是12月13日)。屆時,各州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最終選舉出總統。當選總統將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有議員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
司法權屬於聯邦各級法院,法院負責審查法律。
美國總統提名並終身任職的是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每個總統可以在上任時任命一個首席大法官,也可以不提名,沿用之前的。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終身任職,總是差不多有十幾個。
『陸』 美國哪個總統是法院判決老不什還是小不什
是老布希。
影響美國25大案(24):總統難產引發的司法大戰
2008-03-28 14:11:29網友評論 8 條 點擊查看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上演了一場好萊塢經典大片式的悲喜劇。經過36天的總統難產之後,最後一錘定音的居然是非民選的最高法院!
五、民主與法治的平衡 一個永恆的難題
美國最高法院多數派的裁決受到了自由派的廣泛批評和質疑。有人嘲笑說,5位保守派大法官在這次總統選舉中投了小布希兩次票:一次在11月大選中,一次在12月的裁決中。批評主要集中在司法對政治的干預和對民主原則的違反。
在美國,選舉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根據美國「偉大的首席大法官」馬歇爾留下的憲政遺產,法院一般不應介入政治問題。但人民的選舉權乃是人民的一項根本的憲法權利,當整個問題涉及人民的選舉權時,法院是否應該介入?如果按照沃倫法院在著名的貝克訴卡爾案(Baker v.Carr)中確立的先例,介入似乎理所應當。(最高法院在該案中裁定,各州議員選區劃分中的代表性不平衡問題不僅僅是政治問題,也是公民憲法權利的平等保護的法律問題,因此法院有權干預。)但問題是,倫奎斯特法院一向以保守著稱,奉行司法克制哲學,它的介入難免有黨派傾向之嫌,有損司法獨立的美名,因此,有論者甚至認為這次大選「開創了由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總統大選爭議的先例,打破了美國憲政中三權分立的神話」。
這個評論可能過於絕對,因為這里涉及到一個判斷標準的問題。拋開黨派政治因素不談,如果認為60年代沃倫法院對貝克案的判決是正當的司法干預,有助於美國民主制度完善,那麼同樣道理,也很難說大選案不是正當的司法干預、不有助於美國大選政治的穩定,因為按傳統的標准,兩者分別涉及州議員的選區和總統選舉的地方選票問題,都是不適合聯邦司法解決的地方政治問題,因此不能因為是開明派的干預就說是正當,保守派的干預就是越權。(據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在審理布希訴戈爾案之前,超過70%的被訪問者[包括小布希和戈爾陣營的人]認為最高法院是解決選舉糾紛最值得信賴的機構,並且能夠對案件作出公平判決。最高法院判決後第二天的一項民意測驗顯示,80%的民眾准備接受小布希為他們的總統。)
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僅就形式而言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半斤八兩,因為佛羅里達最高法院人工計票決定在先,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在後。一位美國教授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最高法院的「非法」不過是對佛羅里達高院「非法」的反擊。如果在原則上認可佛羅里達高院司法干預的合法性,就很難不贊成聯邦最高法院干預的合理性,因為總統選舉人的產生顯然與憲法及聯邦法律密切相關。(國內知名美國憲政學者張千帆教授也認為:「因此,問題並不在於法院是否應該干預,而是究竟哪個法院應該干預,並且其決定應被作為最終決定而獲得尊重。」他認為佛羅里達高院比最高法院更適合。摘自《論美國總統大選的憲政問題》,原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4期第415頁。)唯一可以指責的是,倫奎斯特法院一向保守,主張限制聯邦權力,強調限制平等保護條款的適用范圍,突出保護各州的權力,而它在大選案上的態度有悖它的基本司法理念。
在這次選舉糾紛處理過程中,政治化傾向顯而易見。州務卿哈里斯(哈里斯本人同時還是共和黨在佛羅里達競選委員會的兩主席之一,因為這次選票爭議,她一時成為全國性人物,在2002年美國國會選舉中順利當選為眾議院議員)與棕櫚灘等縣選舉委員會之間的選舉法許可權之爭,佛羅里達最高法院對哈里斯決定的兩次否定,聯邦最高法院決定的涇渭分明,都顯示出黨派意志的較量。為此,《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著名外交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甚至表示:「戈爾先生(Mr.Gore)為美國人民挨了一槍子兒。這打在美國人民胸口的一槍是最高法院的5位保守派大法官放的,他們出於政治的動機裁定布希為總統。」不過,所有這些政治較量都限於對法律的不同理解和法律漏洞的利用,基本上沒有背離法律本身。討論這一司法大戰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法律之爭,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黨派之爭,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如果我們接受丘吉爾的看法,承認民主只是與獨裁之間選擇中的一種「兩害之間取其輕」的制度的話,那麼,我們似乎同樣也應該接受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尤格(Robert Mangabeira Unger)的見解:「就所涉及的社會方方面面而言,與人壽保險和自由主義本身一樣,法治只是從惡劣環境中尋求的最佳結果」,因此,實在沒有必要把法治理想化。司法獨立應該理解為一種制度上的獨立,即不依賴於任何其他政府部門或黨派而存在,理解為對法律的忠誠而非黨派政治的順從。法官並不完全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凡脫俗之輩,法院也不可能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受各種思潮觀念滲透和影響的孤立存在。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政治哲學,它們構成了其理解和解釋法律的基本框架。完全客觀中立的法官只存在於書生的法律王國之中。
那麼,聯邦最高法院多數派「迫不及待地介入此案」的作法是不是「打破了自己傳統的保守主義立場」?他們的決定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政治性決定」呢?似乎很難十分肯定,這從判決書中五花八門的意見中可窺一斑。這個判決書一共分成六個部門,一個多數意見,一個附合意見,四個不同意見,其中只有一個是三位大法官一致同意,其餘三個不同意見都是雙重異議。
裁定佛羅里達高院的做法違憲的是7名大法官,其中包括兩位開明派大法官布雷耶和蘇特。他們認為,佛羅里達人工重新計票一案的確涉及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問題,憲法明確規定由各州議會制定產生總統選舉人的方式和程序,並給予選民的投票權以及行使方式以平等的法律保護。由於佛羅里達最高法院的判決未能提供一個「符合聯邦憲法最低要求的」統一的計票標准,同樣的選票會得到「不平等的衡量」。這里的問題不是人工計票是否可以拖延,而是人工計票的不同標準是否損害憲法的平等法律保護原則。但這一理由在自由派批評家看來非常荒唐可笑,因為佛羅里達一共有67個縣,有著不同的投票形式,根本不可能存在著統一的計票標准,只能是根據各縣不同的選票形式和投票方式來決定選票是否有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最高法院裁決本身並沒有下令停止人工計票。像美國任何一個上訴法院一樣,最高法院只專注於原審法院作出判決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或聯邦憲法和法律,從而保證審判沒有法律上的錯誤,因此,它只是將案件發回,要求佛羅里達高院重審,並作出與最高法院法院意見相符合的決定。顯然,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它作出判決的時間(12日晚上10點)離它認為合法的選票統計截至時間(12日)只剩下兩個小時,這實際上斷絕了佛羅里達高院採取任何補救行動的可能性,也斷絕了戈爾的最終希望。這種做法似有「不誠實」(intellectual dishonesty)之嫌,但卻是最高法院的唯一選擇,因為它可以辯稱,它只是對法律程序而非總統選舉問題作出了其許可權范圍內的判決。此外,確認12月12日為截止日期的並不是最高法院,而是佛羅里達議會根據聯邦有關法律制訂的選舉法確定的。
布雷耶和蘇特兩位自由派大法官雖然在人工計票案具有憲法性的問題上與多數派站在一起,但他們認為聯邦最高法院不必死守12月12日截至時間,而應該允許佛羅里達建立統一的計票標准,並在12月18日選舉團投票前完成人工計票即可。他們的這一異議得到了史蒂文斯和金斯伯格兩位大法官的部份同意。
真正一致的異議是由史蒂文斯大法官提出,布雷耶和金斯伯格大法官加入。針對多數派大法官的說法——佛羅里達高院的決定改寫了佛羅里達的法律,史蒂文斯認為佛羅里達高院的決定不過是解讀州立法機構的立法。更重要的是,美國憲政實踐的傳統一向是,在涉及州法的含義時州最高法院的有關決定是最終裁決,因此聯邦最高法院不應介入。在結論中,他甚至上綱上線道:「法治的真正支柱在於對執法者的信心。時間會有一天癒合今天的判決給這一信心所造成的傷害。但是,有一點是肯定: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到底誰才是今年總統選舉的贏家,但確定輸家卻顯而易見,那就是這個國家對法官作為法治無私的守護神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史蒂文斯是共和黨人福特總統任命的,一向被認為是傾向共和黨的保守派,但這次卻成為堅決反對最高法院決定的異議者。顯然,保守派和開明派的分類並不十分准確,同時也說明指責最高法院這一決定完全受黨派利益支配,根據並不充份。)史蒂文斯和金斯伯格的異議主要強調不應該質疑佛羅里達高院對州法的解釋,它並沒有改寫法律。
在所有的異議中,以布雷耶大法官的異議最為突出,因為他從根本上認為這是個政治問題,具有不可司法性。由此看來,除了布雷耶外,其餘的大法官都認為佛羅里達選票爭議是可以由司法管轄的,分歧只在於是由州還是由聯邦司法管轄。
盡管最高法院最終進行了干預,但實際上這一干預相當勉強。在法院意見書的結尾部份多數派大法官不得不這樣表白:「沒有人比本法院的成員更明了司法權的根本限制(the vital limits),在尊重憲法的設計——通過他們的立法機關讓人民並由政治來選擇總統——方面沒有人比本院更堅定。但是,當訴訟雙方啟用訴訟程序後,我們就必須處理訴訟中的聯邦以及憲法問題,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很難說保守派大法官因為黨派利益改變了他們司法克制觀念。因為,正是通常被認為是保守派的三位大法官強調,應由佛羅里達議會而不是州最高法院處理整個選舉事宜。他們還指責州最高法院在審理整個案子時不是在解釋州法,而是在重新創制州法。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大法官斯卡利亞和湯馬斯3人在支持裁決的附加意見中指出:按照佛羅里達法律,只有那些標記清楚的選票才是有效票,而佛羅里達最高法院允許人工計算標記不清選票的作法違反了佛羅里達的立法。本來。這雖然只涉及到佛羅里達內部的分權問題,但本案涉及的卻是總統選舉這一事關聯邦的大事,屬於憲法第2條規定的內容。因此,他們才不厭其煩地從法理上說明,在選票匯總上報的截至日期和所謂「合法選票」(legal voter)問題上佛羅里達最高法院如何違反了佛羅里達有關選舉的法律和憲法第2條。其次,從技術可行性上說,要在12日之前完成重新計票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判決意見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布雷耶大法官的異議。通過對總統選舉問題的憲法史考察,他強調,布希訴戈爾案涉及的是一個不可司法的政治問題,因為「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和(制訂1887《總統選舉人條例》的)1886年國會作出的決定,都是盡可能地減少最高法院在解決總統選舉難題上的作用,這既明確又明智。對國會來說,解決選舉糾紛難題可能是非常棘手和困難,但是,作為一個政治機構,它比非民選的最高法院更准確地表達了人民的意願,而人民的意願正是選舉的意義所在。」在結論中布雷耶寫道:「我擔心,為使這一久拖不決的、令人煩惱的選舉過程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我們沒能充分注意到有必要『制衡我們自身權力的行使』,『我們自我約束意識』」。他還援引著名大法官布蘭代斯(Louis D.Brandeis)關於司法克制的名言:「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都不要做。」(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do is not doing)他認為「最高法院今天所做的其實並不應該做」。布雷耶的看法是最高法院應當進行自我約束,駁回案件而不觸及其實質問題。應該說,布雷耶的觀點有相當強的合理性和理論上的說服力。
此外,還有一個利益沖突是否應該迴避的問題。其背景原因是,已有幾位最高法官大法官表示近期將退休,這意味著不論誰上台,新任總統都會提名自己信任的人選出任大法官。而大法官自身,不論是開明派還是保守派,當然都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同僚,這樣一來,他們在大選案中就與自己的這一利益攪和在一起,這很可能是保守和開明兩派如此涇渭分明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從利益迴避的角度來看,最高法院似乎也不應該接這個案子。(自由派批評家還指出,大法官斯卡利亞的兒子工作的律師事務所恰好是替小布希在最高法院辯護的那一家,而大法官托馬斯的太太則在著名的保守派思想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工作,負責為小布希政府特色合適的官員人選。)
可是,為什麼這些觀點曲高和寡、無人喝彩呢?這就是現實政治在起作用。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民主」的美國也同樣如此。如果讓民選的州議會或國會來決定總統人選,如果每一張選票都要由人工重新精確統計,這樣的話要折騰到何年何月?在憲政危機的壓力面前,民主的邏輯難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有人評論說:「從憲政秩序的角度來看,最高法院可能幫了國家的大忙;從法律推理來看,最高法院的這個決定很糟。一句話,最高法院的決定產生了秩序,卻沒有法律。(the Court's decision proced order without law)」因此,你可以說布希訴戈爾案的裁決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司法判例,極大地損害了司法部門公正獨立的形象;你也可以說最高法院果斷介入計票爭端,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因總統難產導致的憲政危機;你可以說每一張選票都代表了民眾的心聲,停止重新計票實際上等於忽視了民主原則;你也可以說遵循憲政法治的規則和程序比「順從民意」更為重要,共和制比民主制更為根本。對此,主要看評論者的個人偏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場司法大戰著實讓世人看到了美國民主的成就與局限、美國法治的成功與遺憾。
此外,在這場世紀大案的裁決過程中,大法官之間不同意見暢所欲言、激烈交鋒,讓人們領略了美國法治的華彩篇章。一位中國學者雖然對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略有微辭,但仍然贊揚道:「我們看到一個獨立與公正的司法機構對於保證民主選舉的完整與可靠是至關重要的,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即在於司法程序本身必須是一個自由、平等與公開的說理過程,其中每個法官(不論是幾「品」,有沒有官銜)都可以不受壓制、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對憲法與法律的觀點,而他(她)的任何法律意見——無論是多麼智慧或荒謬——也都將受到法學界同行、學者乃至整個社會與歷史的無情檢驗。」
經歷了36天的訴訟大戰後,戈爾在承認敗選的演說中所表現的君子風度和對憲法法治的尊重讓人們再一次領略了美國法治的精彩和無奈。他說:「現在最高法院已經說話。盡管我不同意法院的判決,但我接受它。」這句話充份顯示出最高法院在美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它作出的判決可能會出錯,可能會不被失敗者內心認可,但卻會被無條件地接受。
針對戈爾的認輸講話,《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有精彩的評論。盡管他認為最高法院的判決帶有政治傾向,但他卻深信,美利堅民族對憲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國強大的關鍵,因為「判決的失敗者接受法治以及法治背後的制度為最終的、合法的原則」,「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只有當我們重申我們對法律制度的忠誠,甚至即使它對我們不利時,制度才能長存、改進並在失誤中總結教訓」。弗里德曼認為,美國成功的秘密不在於華爾街,也不在於矽谷;不在於空軍,也不在於海軍;不在於言論自由,也不在於自由市場。真正的秘密在於長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後的制度。正是這種制度使每一個人可以充份發展而不論是誰在掌權。美國真正強大的力量,在於「我們所繼承的良好的法律與制度體系——有人說,這是一種由天才們設計使蠢才們可以運作的體系。」
弗里德曼的評論贊揚了美國法治的精彩,但卻迴避了美國制度中的非民主成份。這次大選使美國選舉制度中的幾個不夠民主的問題暴露無遺:正是選舉人制和贏家通知的原則,致使戈爾在領先對手50多萬張選民票的情況下功虧一簣;而正是由於非民選的最高法院而不是民選的國會的干預,戈爾失去了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因此,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這一在200多年前因為妥協而形成的總統選舉人(選舉院)制度是否仍然適合今天的美國社會?很顯然,如果沒有選舉人制,就不會有這場驚天動地的選舉訴訟大戰。這一制度的不民主成份(來自小州的選舉人的代表性遠遠不及來自大州的選舉人)顯然與今天很多美國人所信奉的民主觀念格格不入,而贏家通吃的選舉原則也遠非歐洲大陸比例代表制那樣公平。但因為選舉人制有利於小州,贏家通吃則有利於兩大黨輪流執政,不讓第三黨在全國范圍內有任何可能的成功機會,這些問題在美國目前的政治框架中根本沒有改革的可能性。一百多年來,有關廢除或修改選舉人制的方案和法案成百上千,但皆無一例外胎死腹中。雖然有嚴重的問題,但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卻依然充滿活力,長盛不衰,就如同參加一場極具魅力的體育比賽一樣。顯然,對於任何一種政治制度而言,重要的不是完美無缺,而是經久耐用,符合國情民意。多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並不相信民主萬能、也沒有對其選舉制度進行「民主改革」的美國政府卻不遺餘力地在世界各地倡導和推動民主!
另就程序問題即投票的方式而言,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也存在很多不公正的地方。在美國,選舉完全是地方的事務,富裕的縣可以不斷更新其投票設備,盡可能減少誤差,貧窮的縣卻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投票設備陳舊,容易出錯。因此,投票方式的差別實際上反映了經濟上的貧富差別所帶來的政治表達權益的差別。以打孔機和光學掃描儀為例,用前者投票,其出錯而無效的機率比後者高三倍。而民主的程序則要求所有合格的選民應該有平等的投票條件和環境,他們的選票也應該得到同樣的准確統計。
因此,人們不禁要問,不論從內容還是從程序而言,當美國人連自己國家的選舉制度都沒有辦法民主化時,它還能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民主的榜樣和民主價值的倡導者嗎? ( 作者:任東來)
『柒』 2000年12月1日,由於在總統大選中出現紛爭,美國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聽取了布希與戈爾兩
答案B
此題用歷史材料作背景,考察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知識。美國的大選並不都要經專過法院的裁決屬,只是2000年的大選出現了爭議才由法院裁決,因此A項不選。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總統、議會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相互制衡,所以C項錯誤,不選。美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法律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而不是維護人民利益,因此,D 項錯誤,不選。故答案為B.
『捌』 布希和戈爾竟選總統時得到的選票各是多少
小布希贏了154張選票。那一年的美國總統的候選人是共和黨的小布希和民主黨的戈爾。他們實力非常接近,殺的難解難分。很多州選票十分接近,差距很小。尤其是關鍵的佛羅里達,六百多萬張選票統計下來,最小差距時,小布希才贏了154張選票、甚至有還有過58張選票的不完全統計。
(8)美國最高法院法院介入大選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非常獨特,並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各州根據選舉結果派出的「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美國各州根據人口多少分派不同的選舉人票。比如,人口眾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有55票,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才一票。如果一個候選人在某個州獲勝,他就獲得了這個州全部的選舉人票,即所謂的「贏者通吃」。
現在美國一共有538張選舉人票,只要獲得270張就可以當選美國總統。這種獨特的選舉制度可能會造成在全國范圍內獲得簡單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卻輸掉選舉的結果。但它比簡單多數的方法更能保護小州的利益。否則,候選人會只在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州爭奪,根本不管小州的選情。這是美國的開國者們設計出的一種精巧的制度。
佛羅里達是個大票倉,共有25張選舉人票。這一年,其他州的選情都已經揭曉,唯獨佛羅里達成了關鍵。誰能拿下佛羅里達,誰就是美國總統。由於「贏者通吃」的規則,這一百多張選票就決定了佛羅里達全州25張選舉人票的去向,也就決定了誰是下屆國總統。對於一個有一億多選民的國家來說,一百多張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發展歷程
1789年-1865年:圍繞聯邦同州的關系和奴隸制斗爭時期。
1789年9月24日,美國總統華盛頓簽署了國會兩院通過的《1789年司法條例》,建立起美國最早的聯邦司法體系,即由6位大法官組成的聯邦最高法院,以及由大法官兼任法官的3個巡迴法院和13個地方法院。次年2月2日,聯邦最高法院正式成立。
從聯邦政府成立到內戰時期,聯邦最高法院致力於確立法院在三權中的地位和維護聯邦高於州的地位。這一時期,最引人矚目的是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的領導下,聯邦最高法院爭取到了司法審查權這一尚方寶劍,並通過一系列影響巨大的判決,贏得了民眾和其他政府部門對它一定的尊重和服從,最終確立並鞏固了司法部門在美國政治中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的地位。唐尼法院時期,州權派控制了聯邦最高法院,在廢除和維持奴隸制的激烈斗爭中,唐尼法院維護了奴隸制。聯邦最高法院企圖通過司法渠道解決空前的憲政危機,但其帶有嚴重偏見的判決不但沒有緩解南北對立,反而加劇了南北的對抗,並損害了聯邦憲法的權威。美國內戰後,聯邦體製得以重建,奴隸制被廢除,美國憲政發展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1865年-1937年:政府處理經濟關系的敏感期關於聯邦政府是否應該干預和管理經濟的爭論實際上是關於政府的目的和功能的爭論,這是美國憲政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永恆意義的題目。從內戰結束到新政初期,這個問題的爭論尤為激烈。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聯邦最高法院需要對圍繞政府(包括州與聯邦政府)的性質和功能的幾個重要問題作出結論。這些問題包括:聯邦政府是否可以干預經濟,干預的底線和范圍在哪裡,工業化時期處理自由競爭和公共福利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區分私人權利和公共權力等。此一時期,聯邦最高法院主要為保守派控制,利用司法審查權,在維護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的名義下,保護私有財產權,維護自由競爭原則,制止和削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899-1937年,聯邦最高法院在184件案子中裁決州法違憲,其中多數州法是管制經濟的。羅斯福「新政」時期,聯邦最高法院反對政府管制經濟達到頂峰。1935年1月起的16個月中,聯邦最高法院審理了10個同新政立法有關的案子,宣布8個新政立法違憲。
除了在經濟上開始實行有限的干預和管理外,聯邦政府和聯邦最高法院在19世紀後期還開始介入對宗教教育、移民管理、印第安人以及美國殖民地居民的權利等方面的管理。與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政策同步發展的是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1896年的普萊西訴弗格森案,聯邦最高法院肯定了南部種族隔離政策的合憲性,建立了「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關系法律範式。隨後在卡明斯訴里士滿學區委員會案的判決中,拒絕干涉公開歧視黑人的公共教育政策,還容許許多州剝奪黑人的選舉權。婦女選舉權問題在19世紀後半葉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到1920年8月,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得到多數州的批准而生效,婦女的政治權利終於得到聯邦憲法的承認。1924年,聯邦政府將公民資格授予美國境內的所有印第安人。眾多憲政問題都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進行闡發和妥協,聯邦最高法院成為社會各種利益的爭鋒之地。
1938年至今:追求個人自由和社會平等時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沃淪領導的聯邦最高法院在消滅種族歧視、改善種族關系方面,邁出了勇敢的步子。沃淪與布萊克、道格拉斯、布倫南共同鑄造了憲法上的革命:把人權法案應用於各州;對為個人提供保障的特殊條款作出廣義的解釋;對內戰修正案的應用與解釋;放棄以種族和性別上的「懷疑」為由作出任何行政上或立法上的區分;擴大選舉權、競選公職權和公平代表權的范圍,以及有關個人自由的其他內容。
70年代初期,伯格法院仍是沃淪法院自由派憲政主義的延伸,但到了70年代後期,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開始趨於保守。肯定了少數民族就業、升學等享有優先權的政策,對於婦女的平等權利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也有一定建樹。
1986年以後的倫奎斯特法院,內部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界限愈來愈模糊,遠不像進步時期、「新政」時期和民權運動時期那樣鮮明。這種現象也反映了80年代以來美國憲政發展的特點。由於利益的組合總是針對具體和現實的目標,利益結合的基礎不堅固,加上利益間的頻繁交錯,過於激進和過於保守的力量都不能得到廣泛和持久的支持。
約翰·羅伯茨出任美國第十七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由於首席大法官是終身制,因此他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施加相當的影響。美國輿論指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對於美國今後很長時間內的司法走向有決定性意義。由於美國實行的是英式判例法體系,因此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對關鍵案件的判決等於新的法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中保守派法官已經佔多數,如今又由一名保守派法官出任首席大法官,那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可能受到保守派理念的主導。
『拾』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為什麼要終生任職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實行終身制,即:法官一經被任命,非經彈劾,不得被免職、撤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美國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低級法院的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
一、美國的監督體制相當完備。盡管法官實行的是終身制,但因為有相當完備的監督體制,因此,法官很難有腐敗之舉。有名的「三權分立」、「兩黨競爭執政」讓監督體制達到了最細微的地方,想腐敗,除非你把兩個立場不同的政黨和全社會的眼睛都握起來,這是不可能的。
二、總統盡管可以任命法官,卻不敢輕易地更換法官。法官的口牌是他長期從事法官工作積累下來的,而總統不但要為本屆政府考慮,更重要的是要為總統本人的聲譽考慮。
三、法官有獨立司法權。它由兩個方面組成,第一、個人意義上的司法獨立性,即聯邦法官做決定時是免受公眾壓力的,聯邦法官由總統任命並被參議院多數成員確認。我們的憲法規定,法官一旦被任命,就是終生制的,除非他們因嚴重失職而被國會免職,這些情況是極少的。
另一保證個人司法獨立的機制是我們的司法豁免原則。在這一原則下,法官在他們的司法責任范圍內的行為完全免除民事責任。如果法官懼怕憤怒的訴訟當事人對判決結果不滿意時,控告他們嚴重失職和貪污腐化,並且起訴他們,法官可能會因受到威脅和壓力,而難以決定有疑難問題或有爭議的案件,並可能面對此壓力而放棄重要的法律原則。
司法獨立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制度層面的司法獨立。即司法與立法和政府部門是平等的,不受他們的控制。美國的體制是三權分立,政府部門之間相互獨立,任何一方負責監督另外一方,以防任何一方的權力過於集中。司法部門負責審查立法和行政部門的活動以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免受由大眾和強權利益制定的專斷政策的壓迫。
也因此,就不存在,國內的領導干涉司法的事情出現。
三、法官只是裁判官。重證據,重審判,是現代司法制度的特點。作為法官,只是依照控訴雙方律師的辯護,根據法律規定做出判斷。實事上,許多時候,法官只是一道手續而已。在他沒有宣判之前,懂法律的人也知道誰是誰非了。也因此,公民打官司,重律師而輕法官,法官在審判中的作用一般都不及律師重要。
四、法官終身制不是獨裁。終身制是有前提的,「法官一經被任命,非經彈劾,不得被免職、撤職,或令其提前退休。」。任何人認為法官判案不公均可以提請同級議會對法官進行彈劾。如果受到彈劾,也會遭到免職和撤職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