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定理

法官定理

發布時間: 2021-02-07 22:45:04

Ⅰ 法律無效定律是什麼意思

法律無效定律:法律規定傾向於保護誰並不是由立法者或執法者決定的,而是由其各方的相對彈性大小決定的。

如果法律關系中的一方對另一方是必需品,即彈性很小,那該方就不太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負擔。即使負擔了,也會轉嫁到另一方身上。

(1)房產交易稅、奢侈稅應該由誰承擔

房產交易稅包括契稅、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所得稅等等,其中很大一部分稅根據法律的規定應該是由出賣人來承擔的。

但實際上,當樓市火爆的時候,出賣人會把將該些稅費轉嫁到買受人身上,甚至買受人會主動願意來承擔所有稅費以爭取稀缺的買房資格。而當樓市不景氣的時候,這些稅費都會由出賣人承擔,甚至中介費都會減免。

(2)社會保險的繳納比例

社會保險中員工和用人單位的各自的繳納比例大家一查便知,但實際上,如果企業急需某一人才,也就是說該人才是企業的必需品,彈性很小,那企業就會承擔諸如養老保險、公積金在內所有本應由員工承擔一部分的費用。

而當員工應聘的競爭很激烈,企業對這些員工的彈性很小,那即使讓員工自己交社保,員工都會答應。

所以當有人問到某部法律的立法初衷是想保護哪一類群體,或者某一稅費應該由誰來承擔,答案是不確定的,關鍵不在於立法初衷,而在於市場中雙方當事人所處的地位。

(1)法官定理擴展閱讀:

「法律無效定律」背後的原理

1、需求第一定律

「無論何時何地,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減少,價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簡而言之,即「價格決定供需關系」。價格決定需求量的「需求曲線」表現為一條始終向下傾斜的函數曲線。

2、需求的價格彈性

我們通常會把某類特定商品認為是奢侈品,而另一類商品則歸為必需品,這種分類似乎應該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古馳、普拉達的箱包是奢侈品、鑽石項鏈是奢侈品、上千萬的豪宅是奢侈品;而諸如水電煤、小戶型住房、春節火車票都是必需品。

但其實在經濟學家眼中,並沒有永恆的奢侈品或者永恆的必需品。

就比如,在10年以前,上網費用很高,網速很慢,電腦都還不普及,那想用上快速上網的電腦就是奢侈品,而今卻成為必需品;再比如優質的外聘法律顧問對大多數中小微企業來就是奢侈品,而對於大企業或國企來說,就成為了必需品。

一樣商品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與其商品的屬性其實並無關系。起到決定作用的是需求的價格彈性。

所謂「需求的價格彈性」簡單的說就是每當價格發生一個單位的變化,其需求量變化的幅度。如果其需求量也變化一個單位,那該需求的價格彈性指數就是1。

如果彈性指數大於1,也就是說價格變化一個單位,需求量變化超過1個單位,那經濟學家就把這種商品定義為「奢侈品」,反之則是「必需品」。

3、需求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其涵義是說,隨著時間的變化,價格彈性會逐漸增大,即人們能夠選擇的替代方案會越來越多。

如中華香煙的價格高的離譜,它的彈性就非常大,而一種商品彈性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的替代方案就越多。

買不起中華的人可以買利群、黃鶴樓、南京等等,甚至如果香煙的價格普遍太高,就會有其他能夠替代香煙的致癮產品出現,比如電子煙、含尼古丁的口香糖或者是網路游戲。

4、法律無效定律

法律無效定律正是需求第二定律在法律實踐中的體現。法律規定傾向於保護誰並不是由立法者或執法者決定的,而是由其各方的相對彈性大小決定的。

Ⅱ 奧斯特羅姆定理內容

假定所有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沒有人適於審理自己涉及他人利益的案版件;由於同樣的理權由,不,由於更充分的理由,人的團體不宜於同時既做法官又做當事人;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個人的利益必須與立憲權利地位聯系起來;手段必須與目的相稱,期望通過自己的作用達到任何目的的人,應該具有用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在每種政治制度中,增進公眾幸福的權力,包括一種可能被誤用和濫用的自由裁量權;那裡的一成不變的目的是按這樣的方式來劃分和安排某些公職的,以便彼此有所牽制──使個人的私人利益可以成為公眾權利的保護者。

Ⅲ 如何理解法治一般模式和司法客觀規律

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一般來說,法治思維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Ⅳ 當事人對於主張無法提供證據法官能否根據常理判決

你好,當抄事人應該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襲證據,以下事實無需舉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Ⅳ 在刑事訴訟中,法官、原告和辯護人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這種集中是和心理學的全部規律相矛盾的,如何理解

刑事訴訟中沒有「原告」這一概念。 你的這句話應該是對控審分離原理的概版括。 任何人權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這是審判者與辯護人的分離; 控申分離,法院居中裁判,這是控訴方和審判者的分離。

行為人一般指事件或案件的當事人,法律上某案件的當事人(如原告人、被告人、嫌疑人)可以稱為行為人,心理學上某事件的經歷者可以稱行為人(不多見),一般稱研究對象、個體、測試對象。測謊的對象就是被測試人,被測試人可能是案件的當事人,也可能不是(比如證人)。

(5)法官定理擴展閱讀:

有人在法院內部網站發了個帖子,調查:如果自己能夠選擇,你想到哪個庭室。跟帖者眾多,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到執行局的。

執行難、難於上青天。執行局常年在外奔波、工作繁雜、壓力大、待遇低。有時面對無理取鬧的當事人,你做了大量的工作卻得不到理解,反而說你吃了原告吃被告。到最後,上對不起黨和人民,領導不滿意;

中間對不起當事人,法律文書得不到兌現申請執行人上訪,強制執行了被執行人上訪;下對不起老婆孩子,一天到晚顧不上家、就跟旅館似的,遇到蠻橫無理的當事人,甚至於吵到你家裡去,揚言要殺人放火;安全問題經常發生,全國每年都有執行中法官傷亡的報道。

Ⅵ 美國總統作為行政體系的首腦為什麼可以任命司法體系的大法官是否違反三權分立原理

總統提名法官是取決於他的國家元首身份而不僅僅是政府首腦身份,而大法官的任職和解職也必須通過參眾兩院,不是總統說了算的。

Ⅶ 法律原則和法律原理有什麼區別呢

兩者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是在來源上:法律規則在國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這在成文法國家中顯得尤為突出;而法律原則的來源剛較為廣泛。

2,是在內容上:法律規則是明確、具體的;法律原則是籠統、模糊的。

3,是從結構上看: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構成,而法律原則一般情況下無固定的表現構成形式。

4,是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只適用於某一類行為,其無法具有普遍適用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能貫穿於任何法律事實之中。因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寬於規則。

5,是適用條件上: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比具有優先適用性,法律規則在針對具體案例時可以具體有針對性的應用,切實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適用;法律原則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適用:在窮盡法律規則時,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6,是從功能上看:法律規則的基本功能在於對人們行為提供確定的、可預測的導向;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准則。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法律原則,是指集中反映法的一定內容的法律活動的指導原理和准則。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原理,或是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原理或出發點。

法律規則,是指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行為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范。法律規則的結構形式: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