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生法院
① 中國首個判死刑的小偷,唯獨哪兩類人從不下手
小偷兒黃庭利由於生活逼迫走上了小偷之路,但是他從不對孕婦和窮人下手,甚至有時候還會倒貼一點。
② 流竄全國作案,新中國第一個被判死刑的小偷是誰呢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淵之前曾向大家介紹了新中國第一位被判處注射死刑的億萬富豪的故事,引發了讀者朋友們的熱烈討論,今天子淵就和大家說說我國第一個被死刑的小偷,其人其事既令人唏噓也令人感嘆。
▲上世紀八十年代犯罪公捕公判大會
很多人在聽說“黃瘸子”的名號之後,都慕名前來拜師,成立了許多犯罪團體,比如“鬼隊”負責在京廣、京蘭線的火車上作案;“南下支隊”負責在河北、山東的集市上作案;“北上支隊”負責在哈爾濱至大慶、北安的火車上作案。風頭正盛的黃庭利,忘記有個詞語叫做“樹大招風”,他的斑斑劣跡很快引來警方的注意。1984年7月底,黃庭利與其他90餘名犯罪團伙成員被捕,在1986年9月被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多項罪名判處死刑。就這樣,在一聲槍響後,黃庭利結束了自己顛沛流離且罪惡的一生。只是不知在槍決那一刻,黃庭利是否會後悔走上偷竊之路。
③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黃庭鈞徐壽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什麼時間 上海企業
入世後中小企業面臨三大挑戰 要發揮比較優勢
--------------------------------------------------------------------------------
2001年12月16日13:00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黃庭鈞徐壽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發表演講說,在入世背景下,中國中小企業正面來自外企競爭、企業自身內部缺陷和市場環境不完善三方面的嚴峻挑戰。
李國光指出,入世後,我國的中小企業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在國內市場中尋求政府的特殊保護,而必將面臨五個方面的壓力,即:
——關稅大幅降低,除少數幼稚產業外,政府不可能採取非關稅措施對中小企業進行保護;
——5年內配額、許可證、特定招標等非關稅保護措施將被徹底取消;
——3年內流通領域國內經營權和進出口經營權將開放,外資設立分銷企業的地區、數量和股比限制將不存在,尤其是允許外企在華設立分銷體系;
——單純高科技中小企業將面臨國外同類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強烈沖擊;
——由於高效率低成本新技術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勞動,部分單純性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將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一批質量不上檔次、管理粗放、經營混亂的中小企業將遭淘汰出局。
李國光認為,在外企競爭壓力加劇之外,當前我國本土中小企業還面臨自身內部缺陷的挑戰。產權制度不盡合理,產品結構嚴重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缺少科學的經營戰略等結構性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單純靠降低成本和降價來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李國光說,而制度性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所導致的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生產經營投入不足,進而致使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技術研發能力薄弱,這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後勁推動。
在市場環境方面,李國光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諸多困難。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針對性的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發展規劃,相關扶持中小企業的法規也一直沒有出台,這致使中小企業喪失了許多發展良機。對中小企業的國家政策扶植體系也尚未形成,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制定扶持政策的格局尚未徹底改變,稅收、土地、資產負債接調整等方面的政策適用不平等依然存在。此外,正常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的首要難題。銀行信貸缺乏擔保,而直接融資創業板千呼萬喚不出來,二板市場也未建立。因此大量的中小企業只能一直從事高利率、高風險的非規范的民間融資。而我國目前的政策與法律對中小企業市場平等關系、平等待遇缺乏具體規定和充分保護,使得中小企業的利益經常被侵犯。(完)
李國光說,「入世」為我國中小企業帶來很多機遇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黃庭鈞徐壽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發表演講時說,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了很多發展機遇,為加速中小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意識,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李國光是在談「我國加入WTO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法律問題」時說這番話的。他認為,中小企業面對「入世」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民待遇與產業准入。李國光說,目前中小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市場准入問題,其實質是公平待遇問題。WTO規則是一套對所有成員國都有效的「游戲規則」,我國許多部規范的市場規則將因此受到強制性約束,特別是WTO規則中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賦予內外資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這為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中小企業的非平等待遇問題帶來了重要契機,對中小企業的限制和禁區正在逐步減少和取消,使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公平、秩序不規范以及「三亂」等現象可望得到扭轉,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領域限制證在逐步取消,政府正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外資銀行優質、靈活、方便的服務,將會為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開辟新的渠道,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及時、足額的資金支持。國外風險投資的進入和到海外資本市場上市,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成長型中小企業將成為可操作的現實。中小企業運用資本經營以購並手段實現低成本擴張,向國際化發展更為便利;
——市場開放與出口環境。李國光說,WTO規則中的非歧視原則要求平等放開各成員國市場,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從而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特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出口的發展;
——關稅降低與生產成本。李國光說,對於原料要從國外進口的生產企業而言,關稅的降低必然會降低原料的采購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機電產品及成套設備的關稅將繼續走低。有利於中小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設備及控制手段的現代化水平,降低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成本。(完)
李國光說,中小企業不必都趕「高科技」的時髦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黃庭鈞徐壽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發表演講時說,入世後中國中小企業面臨著許多發展機遇,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在區域性和產品特色方面的選擇空間十分廣闊。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廣大中小企業不一定都要辦成高科技企業,不必都趕「高科技」的時髦。
李國光是在談「我國加入WTO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法律問題」時說這番話的。他認為,當前,雖然中小企業在進一步發展中應當盡可能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但是中小企業並非都要辦成高科技企業。李國光說,技術創新,高科技產品確實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卻不是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優勢。應當明確的是,即使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也並不是就不需要工業經濟時代的產品了,而是要用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去生產物質產品。況且實事求是地看,我國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依然是一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三元經濟並存的時代。中小企業要根據這一特徵,及時抓住機遇,趨利避害,迎接挑戰,尋求發展。(完)
李國光說,面對入世我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首要原則是發揮比較優勢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黃庭鈞徐壽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面對入世帶來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充分發揮好自己的比較優勢。李國光是發表題為「我國加入WTO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法律問題」的演講時說這番話的。
李國光說,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相對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資源佔有方面的優勢。李國光認為,勞動力豐富是我國中小企業最大的優勢所在,這也是中國敢於挺身入世的最大本錢。我國中小企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勞動成本比較低。加之,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材料配件價格低廉等,這些生產諸要素得優勢,構成了產品成本低、售價低廉的優勢;
其次,是規模和機制方面的優勢。李國光說,我國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規模較小,機制靈活,符合國際市場細分、小額、快捷、及時化的要求,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方向;
最後,是生存空間方面的優勢。李國光說,我國市場空間很大,頗具層次,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在區域性和產品特色方面的選擇空間較大。
總之,李國光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我國不同的中小企業應該從這些比較優勢出發,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提高產品質量。(完)
背景資料: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華網上海12月16日電(記者:黃庭鈞徐壽松)
中小企業一般是指規模較小的或處於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包括規模在規定標准以下的法人企業和自然人企業。根據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發布的《2001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提供的權威數字表明,在當今之中國,廣義的中小企業約有3980萬戶,狹義的中小企業即經工商注冊登記有8人以上的中小企業約有1000萬戶,其單位數量約佔全國全部工商注冊登記企業總數的99%。我國中小企業以其48.5%的資產,安置著69.7%的職工就業,提供著57.1%的社會銷售額,還為國家創造了43.2%的稅收。特別是小企業,以其32.7%的資產,承擔著52.7%的就業崗位,為社會提供了42.6%的銷售額,為國家創造了28.7%的稅收。
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中,中小企業創造的工業新增產值,佔全國工業新增總產值的76%,其總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0%,實現利稅約佔全國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的43.2%。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約佔全國城鎮就業總數的75%,是承接1978年到1996年我國農業部門轉換出來的2.3億勞動力的主要載體。全國工業部門1.5億勞動力中,就有1.1億在小企業就業。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在此間發表題為「我國加入WTO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法律問題」的演講時指出,我國中小企業正以其活力和成長性,不僅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量發展提供了主要動力,而且創造了最多的就業機會;既為經濟改革提供了試驗園地,還促進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