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家風
『壹』 家風家訓是什麼
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家風家訓。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訓專是指對子屬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貳』 家風都有哪些
1、互相幫助、團結與共。
2、吃苦耐勞、不好逸惡勞。
3、有規矩的,是為國家、集體內著想的不是自私自容利。
4、誠實守信,崇尚道德。
5、勤勞節儉、自強自立。
6、人友好相處、家庭民主公正。
7、尊老愛幼,與人為善。
8、家風清廉。家風清白廉潔,不可任由腐敗滋生。
(2)法院人家風擴展閱讀:
家風作用:
良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人們終身的財富。青少年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濡目染接受影響,按照良好家風的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人生習慣,成就美好的人生。
家風例句:
百善孝為先
尊老愛幼,勤儉持家。
誠實做人,誠信待人。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安分做人,勤勞為本,寬以待人。
『叄』 你家的家風是什麼
1、熱愛祖國
愛國是公民必須擁有的道德情操,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主要的部分。愛國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2、恪盡職守
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嚴守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優秀的家風之一。
3、勤儉持家
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嚴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巴金《談秋》:「錢不夠花,也不想勤儉持家,卻仍然置身在親戚中間充硬漢。」
4、寬厚待人
寬厚待人是為人的厚重,誠實做人是信任的根基!容人之過,體人之心,顧人之短,是做人的謙卑。和顏悅色,更能化干戈為玉帛。所以,越富有的人,越穩重越寬厚,也越大氣。
5、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於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3)法院人家風擴展閱讀
家風的傳承性
「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風」是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簽,家風的傳承性很大程度體現在生活作風上。生活作風可以分為價值認同與生活方式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並不能完全割裂開。價值認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價值認同的表現形式。價值認同是家風得以傳承的基礎,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認同祖先的價值觀,才會踐行那樣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正廉潔是一種價值觀,而勤儉持家便是這種價值觀在生活方式上的體現。當然,許多家風、家訓並不會將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區分得非常清楚,因為簡單明確的表達更利於流傳。這種簡單明確還體現在對典籍的高度概括上,往往幾個字就濃縮了一個思想或一種道理;同時又必須是接地氣的表達,因為家族中文化程度不同,若寫得艱深拗口,則不易流傳。
『肆』 名人的家風小故事有哪些
內容如下: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盡管那時還是「玩」球於「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後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莫扎特: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卡莉·菲奧里納:從母親那裡受益匪淺惠普前任女掌門卡莉。菲奧里納曾是男性主導的矽谷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精明強干、堅忍不拔的卡莉曾兩度榮登《財富》「最有權威的女企業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從小就受母親影響,從母親那裡學到了堅強、博學和熱愛生活,並受益一生。卡莉出生於美國得州一個帶有歐洲血統的家庭。父親是聯邦法院的法官,母親則是一位藝術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親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親熱愛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卡莉童年時代隨父母游歷了不少國家,不僅開拓了眼界,更培養了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這對她成為一個有勇氣、有魄力、自信並熱愛生活的人也不無影響。
『伍』 名人的家風50字左右
名人的家風:
一、魯迅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二、錢基博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三、豐子愷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
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四、周恩來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朴日子。我們都是在伯父的教導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在我們周家兄妹中,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
擔任國務院總理時,哪怕再忙,也要騰出時間照顧孩子,不請保姆,自己親身洗衣;在穿著上,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在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後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乾凈。
五、朱德
朱德委員長對自己的女兒同樣是嚴格要求。他的女兒朱敏,一九五三年從莫斯科師范大學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開始她和父親住在一起,朱德委員長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職工宿捨去。
並給她講這個方面的道理:「你們住在我這里,對你們沒有什麼好處,會使你們脫離群眾,滋長優越感。你們不能靠父母過日子,要自力更生,學會獨立生活,要和群眾在一起,要能夠吃苦。」
『陸』 法院會把孩子判給家風不正,人品不好,自私自利條件好一些的人嗎
不會的,這些很重要,可以判多給撫養費
『柒』 家風對人的影響
我們先探討一下什麼是一個家庭的「家風」:它一般是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和發揚。另外,很多「家風」用「家訓」的形式體現出來如「顏氏家訓」、「曾氏家訓」等等,這種例子有很多,在我國歷史上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對其家庭甚至家族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如「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對於家風家教,世人非常景仰他,兩百多年來,自曾國藩以下八代人中無一「敗家子」,有名望者多達240餘人,構成了一個聲名遠播的華夏望族。如曾國藩教給子女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第一,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第三,就是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讀書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養心靈,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展,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另外,在曾國藩看來,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關鍵就是兩個字:勤與儉。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剛性的規定更有用,曾國藩這種高大的形象,這種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孫後代的心裡,對後代的影響更大。
『捌』 名人家風知多少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下26條家訓傳給後人,告誡後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無可憾也。但切不可迫於衣食,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說,當官不如務農,一輩子不做官也不要緊。自己耕種,衣食無憂,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沒有什麼遺憾。切記,千萬不要為了生存而去做壞事。除了這條家訓外,他還殷切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注重道德層面的修養,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意思是,節儉能使家庭興旺,勤快會使身體強健。既勤勞又節儉,人生才能高枕無憂。他不肯將金錢留給後人,曾寫信對女兒曾紀芬說,為官應當清廉,當為民請命,不是為了發財。子孫全靠自己,何須我來幫襯。所以,我絕對不留一文錢給後人。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後人什麼不該做,又告訴了後人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雖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 73歲時,病危的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想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時年21歲的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鄰家大娘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父親床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案頭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父親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他的這句話,激勵著當時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志士,努力奮斗,堅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門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時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人們的思維走向,成為許多人為人處世之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