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法官
⑴ 香港已經四歸祖國了怎麼還有英國人在香港當法官呢
香港基本法第九十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同時第九十一條又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官以外的其他司法人員原有的任免制度繼續保持」。
因此,他可以擔任法官,其實這個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
這些是制度的缺失!!
⑵ 為什麼那麼多外國人擔任法官
這有什麼可奇怪的,中國之外都是外國,外國人擔任所在國法官很奇怪嗎?不管是從人口還是法庭數量來看,外國人擔任法官,肯定是大多數啊。
⑶ 英國現任大法官
2006.06 英國首相撤銷大法官建制
首相進行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使英國的司法專體制適應現屬代化要求。撤銷之前,大法官這一職位具有三種職責:他既是司法界的領袖,又是內閣部長,還是上議院議長。首相就是想改變這種情況,使行政工作與司法徹底分開。
按照大法官制度的規定,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各級法官都由大法官來任命,但是大法官同時又是政府的成員,這是不合適的。在現代民主社會,法官的任命應該獨立於政府之外,此次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使法官的任命擺脫了政府的控制。
首相所作的改革是許多英國人渴望已久的。許多法律界的人士和普通百姓,都對一個人既是大法官、又是內閣成員、還是上議院議長感到奇怪,所以這一改革會得到許多英國人的歡迎。
最後一任大法官
歐文勛爵,現年62歲,工黨成員。1997年5月任上院議長兼大法官。2001年6月連任大法官。1999年9月訪問過中國。
⑷ 現在香港的法院法官還是外國人
香港法院允許有外籍法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仍舊實施普通法制度,在判決時可以引用其他地區國家的法律,也可以聘請其他地區的法官。
現任香港終審法院的常任法官包致金法官就是巴基斯坦裔法官,但是首席大法官的出生地在香港。
(4)英國人法官擴展閱讀:
法官的委任
根據香港法例第484章《香港終審法院條例》第12條《法官的專業資格》,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首席法官:
1、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常任法官:高等法院首席法官、上訴法庭法官或原香港終審法院訟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師或律師身份執業最少10年的大律師。
2、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非常任香港法官,不論他是否通常居住於香港:已退休的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終審法院常任法官;現職或已退休的上訴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師或律師身份執業最少10年的大律師。
3、任何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法官:屬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民事或刑事司法管轄權不設限的法院的現職或已退休法官者;通常居住於香港以外地方;從未在香港擔任過高等法院法官、區域法院法官或常任裁判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終審法院
⑸ 為什麼說英國不與印度爭法官席位
「這是恥辱性打擊!」日的英國媒體難掩失落:當地時間20日,在英國主動宣布退出後,國際法院最後一個法官席位由印度人獲得。這是國際法院1945年成立以來首次沒有英國法官。
英國法官落選在該國國內引起輿論憂慮。英國說,向聯大中的反對意見屈服是對英國國際威望的羞辱性打擊,且顯示英國已經承認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在下降。報道還認為,政府做此決定或許是考慮了印度是英國脫歐後的重要貿易夥伴的因素。印度媒體此前一直在呼籲,若英國利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來守護其下降的地位,印度就退出英聯邦。
英國稱,國際法院的工作技術性很強,通常不會上媒體頭版。坦白地說,在英國失去席位前,很多英國人都不知道該法院的15名法官中有英國人。但英國在這個國際最高司法機構的缺席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是關乎在法院中發揮的作用,還關乎英國在國際上的身份地位。英國《獨立報》也感嘆說,英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1946年起就有法官在國際法院服務。這個失敗是英國脫歐後,日益遠離國際舞台的跡象之一。
與英媒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印度輿論一片歡天喜地,紛紛歡呼「取得重要外交勝利」。印度ZEE新聞網21日稱,班達里獲得聯大的支持,最終讓英國屈服。《印度時報》引用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的話形容說:「舊事物消逝,新事物勃興。」印度總理莫迪在推特上表示慶賀,稱班達里獲得連任是「讓我們自豪的時刻」。
⑹ 香港法官有外國人是否彭定康港督時留下的
沒有,1843年,來《英王制誥》頒布,宣布自設置香港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英王的全權代表,兼任駐香港三軍總司令。總督權力極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機關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立法局,並委任兩局的議員。
直至1991年立法局才第一次以直選選出部份議員。在1985年前,港督除委任立法局所有議員外,局上所討論的一切議案或法案最終需要得到總督同意並簽署才可通過。換言之,總督在所有議案上也有「最終否決權」。
(6)英國人法官擴展閱讀:
英國開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當時清政府戰敗於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⑺ 外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卷發頭套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別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 字串3
假發的製作成本昂貴在於人工而不是材料,因為馬鬃的取得並不難,而假發的製作可是個精細活,而且沒辦法通過機器或生產流水線進行批量生產。
生產一個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的勞動,包括編織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個顏色:白色、金黃色、淺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國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國本土,金黃色和灰色最為流行。
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英磅。
一般人寧願忍受生虱子,也不會像女士們更換帽子一樣經常換假發,其原因並不在於捨不得買多頂假發。而是基於一種說法:假發戴得越久,越老越臟,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如同醫院老醫生最吃香一樣。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發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發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
⑻ 香港法官為什麼大多數是外國人
但任用英國遠道而來的法官,在當時的香港仍是不得不選擇的方法。
其實,培養一個合格的「海洋法系」法律人才是很困難的。
他們需要學習大量散碎的案例,理解前輩對法律和正義的定義,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但司法卻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公權力。要讓這兩者調和,就必須讓法官們的思維跨越時空地聯系起來,理論脈絡的傳承必不可少,當中可能還有些玄學成分。
所以法律專業群體才得以想要較高的社會地位,法官在其中更是地位崇高,畢竟培養一個太困難
當時香港還只是一個大清帝國南方的偏遠小島。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沒法直接移植英國的那一套。從本土調人才過來,還是有必要的。
好在此後港英政府終於意識到了兼職法官的惡性影響,開始試圖在香港建設一個司法獨立的社會。首席大法官曉吾,就離開了立法會,專職做大法官。其他英國法律人才的登陸,也改善了香港普通法人才不足的局面。
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能夠得到全世界商人的信任,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透明獨立的司法是相當出彩的加分項。
而且到了70年代,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的香港,還曾啟動過公務員本土化。法律界的本土化也一度轟轟烈烈。尤其是在首席大法官貝理士爵士(Sir Geoffrey Briggs)任期內,這位英國老法官很重視華人法官的培養,在全港75名法官/裁判官中啟用了16位華人。
但這還遠遠不夠。
艱難的本土化
由貝理士爵士主導的法官本地化運動在他退休之後就被冷落了。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當時的香港不缺法律精英,但做大律師的收入遠高於做法官(可以理解),那些資深的大律師很可能不願意成為法官。
其次,即使這些律師成為了法官,華人法官的社會公信度也不如白人法官。這是由香港社會的偏見造成的,民眾會對他們更苛刻,華人法官的升職也更困難。
第三,港英政府內有人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著不少來自其他英帝國前殖民地的人士,大量啟用華人法官對他們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