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歐盟法院規約

歐盟法院規約

發布時間: 2021-03-09 07:58:30

㈠ 沒加入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締約國的國家有哪些

美國、中國、以色列、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家沒有加入 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犯專罪主要有四個屬:1. 滅絕種族罪;2. 危害人類罪;3. 戰爭罪;4. 侵略罪。各大國可能是考慮到在國際交往中的自由不被條約約束(主要應該是運用武力的自由 而領導人不會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 所以沒有簽署

㈡ 國際法院規約的第一章 法院之組織

第二條
法院以獨立法官若幹人組織之。此項法官應不論國籍,就品格高尚井在備本國具有最高司法職位之任命資格或公認為國際法之法學家中選舉之。
第三條
一.法院以法官十五人組織之,其中不得有二人為同一國家之國民。
二.就充任法院法官而言,一人而可視力一個國家以上之國民者,應認為屬於其通常行使公民及政治極利之國家或會員國之國民。
第四條
一.法院法官應由大會及安全理事會依下列規定就常設公斷法院各國團體所提出之名單內選舉之。
二.在常設公斷法院並無代表之聯合國會員國,其候選人名單應由各該國政府專為此事而委派之團體提出;此項各國團體之委派,准用一九O七年海牙和平解決國際紛爭條約第四十四條規定委派常設公斷法院公斷員之條件。
三.凡非聯合國會員國而已接受法院規約之國家,其參加選舉法院法官時,參加條件,如無特別協定應由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提議規定之。
第五條
一.聯合國秘書長至遲應於選舉日期三個月前,用書面邀請屬於本規約當事國之常設公斷法院公斷員.及依第四條第二項所委派之各國團體.於一定期間內分別由各國團體提出能接受法官職務之人員。
二.每一團體所提人數不得超過 四人,其中屬其本國國籍者不得超過二人。在任何情形下,每一團體所提候選人之人數不得超過應占席數之一倍。
第六條
各國團體在提出上項人員以前,宜咨詢本國最高法院.大學法學院.法律學校.專研法律之國家研究院.及國際研究院在各國所設之各分院。
第七條
一.秘書位應依字母次序,編就上項所提人員之名單。除第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外,儀此項人員有被選權。
二.秘書長應將前項名單提交大會及安全理事會。
第八條
大會及安全理事會各應獨立舉行法院法官之選舉。
第九條
每次選舉時,選舉人不獨應注意被選人必須各具必要資格,並應注意務使法官全體確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
第十條
一.候選人在大會及在安全理事會得絕對多數票者應認為當選。
二.安全理事會之投票,或為法官之選舉或為第十二條所稱聯席會議人員之指派,應不論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及非常任理事國之區別。
三.如同一國家之國民得大會及安全理事會之絕對多數票者不止一人時,其中事最高者應認為當選。
第十一條
第一次選舉會後,如有一席或一席以上尚待補選時,應舉行第二次選舉會,並於必要時舉行第三次選舉會。
第十二條
一.第三次選舉會後,如仍有一席或一席以上尚待補選時,大會或安全理事會得隨時聲請組織聯席會議,其人數為六人,由大會及安全理事會各派三人。此項聯席會議就每一懸缺以絕對多數票選定一人提交大會及安全理事會分別請其接受。
二.具有必要資格人員,即未列入第七 所指之候選人名單,如經聯席會議全體同意,亦得列入該會議名單。
三.如聯席會議確認選舉不能有結果時, 應由已選出之法官,在安全理事會所定之期間內,就曾在大會或安全理事會得有選舉票之候選人中,選定若幹人補足缺額。
四.法官投票數相等時,年事最高之法官應投決定票。
第十三條
一.法官任期九年,並得連選,但第一次選舉選出之法官中,五人任期應為三年,另五人為六年。
二.上述初期法官,任期孰為三年孰為六年,應於第一次選舉完畢後立由秘書長以抽簽方法決定之。
三.法官在其後任接替前,應繼續行使其職務,雖經接替,仍應結束其已開始辦理之案件。
四.法官辭職時應將辭職書致送法院院長轉知秘書長。轉知後,該法官之一席即行出缺。
第十四條
凡遇出缺,應照第一次選舉時所定之辦法補選之,但秘書長應於法官出缺後一個月內,發出第五條規定之邀請書並由安全理事會指定選舉日期。
第十五條
法官被選以接替任期未滿之法官者,應任職至其前任法官任期屆滿時為止。
第十六條
一.法官不得行使任何政治或行政職務,或執行任何其他職業性質之任務。
二.關於此點,如有疑義,應由法院裁決之。
第十七條
一. 法官對於任何案件,不得充任代理人律師.或輔佐人。
二.法官曾以當事國一造之代理人.律師。或輔佐人.或以國內法院或國際法院或調查委員會委員.或以其他資格參加任何案件者,不得參與該案件之裁決。
三.關於此點,如有疑義,應由法院決定之。
第十八條
一.法官除由其餘法官一致認為不復適合必要條件外,不得免職。
二.法官之免職,應由書記官長正式通知秘書長。
三.此項通知一經送達秘書長,該法官之一席即行出缺。
第十九條
法官於執行法院職務時,應享受外交特權及豁免。
第二十條
法官於就職前應在公開法庭鄭重宣言本人必當秉公竭誠行使職權。
第二十一條
一.法院應選舉院長及副院長,其任期各三年,並得連選。
二.法院應委派書記官長,並得酌派其他必要之職員。
第二十二條
一.法院設在海牙,但法院如認為合宜時,得在他處開庭及行使職務。
二.院長及書記官長應駐於法院所在地。
第二十三條
一.法院除司法假期外,應常川辦公。司法假期之日期及期間由法院定之。
二.法官得有定時假期,其日期及期問,由法院斟酌海牙與各法官住所之距離定之。
三.法官除在假期或因疾病或其他重大原由,不克視事,經向院長作適當之解釋外,應常川備由法院分配工作。
第二十四條
一.法官如因特別原由認為於某案之裁判不應參與時,應通知院長。
二.院長如認某法官因特別原由不應參與某案時,應以此通知該法官。
三.遇有此種情形,法官與院長意見不同時,應由法院決定之。
第二十五條
一.除本規約另有規定外,法院應由全體法官開庭。
二.法院規則得按情形並以輪流方法,規定準許法官一人或數人免予出席,但准備出席之法官人數不得因此減至少於十一人。
三.法官九人即足構成法院之法定人數。
第二十六條
一.法院得隨時設立一個或數個分庭,並得決定由法官三人或三人以上組織之。此項分庭處理特種案件,例如勞工案件及關於過境與交通案件。
二.法院為處理某特定案件,得隨時設立分庭,組織此項分庭法官之人數,應由法院得當事國之同意定之。
三.案件經當事國之請求應由本條規定之分庭審理裁判之。
第二十七條
第二十六條及第二十九條規定之任何分庭所為之裁判,應視為法院之裁判。
第二十八條
第二十六條及第二十九條規定之分庭,經當事國之同意,得在海牙以外地方開庭及行使職務。
第二十九條
法院為迅速處理事務,應於每年以法官五人組織一分庭。該分庭經當事國之請求,得用簡易程序,審理及裁判案件。法院並應選定法官二人,以備接替不能出庭之法官。
第三十條
一.法院應訂立規則,以執行其職務,尤應訂定關於程序之規則。
二.法院規則得規定關於襄審官之出席法院或任何分庭,但無表決權。
第三十一條
一.屬於訴訟當事國國籍之法官,於法院受理該訴訟案件時,保有其參與之權。
二.法院受理案件,如法官中有屬於一造當事國之國籍者,任何他造當事國得選派人為法官,參與該案。此項人員尤以就第四條及第五條規定所提之候選人中選充為宜。
三.法院受理案件,如當事國均無本國國籍法官時,各當事國均得依本條第二項之規定選派法官一人。
四.本條之規定於第二十六條及第二十九條之情形適用之。在此種情形下,院長應請分庭法官一人,或於必要時二人,讓與屬於關系當事國國籍之法官,如無各當事國國籍之法官或各該法官不能出席時,應讓與各當事國特別選派之法官。
五.如數當事國具有同樣利害關系時,在上列各規定適用范圍內,只應作為一當事國。關於此點,如有疑義,由法院裁決之。
六.依本條第二項.第三項.及第四項規定所選派之法官,應適合本規約第二條.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條.及第二十四條規定之條件。各該法官參與案件之裁判時,與其同事立於完全平等地位。
第三十二條
一.法院法官應領年俸
二.院長每年應領特別津貼。
三.副院長於代行院長職務時,應按日領特別津貼。
四.依第三十一條規定所選派之法官而非法院之法官者,於執行職務時,應按日領酬金。
五.上列俸給津貼及酬金由聯合國大會定之,在任期內,不得減少。
六.書記官長之俸給,經法院之提議由大會定之。
七.法官及書記官長交給退休金及補領旅費之條件,由大會訂立章程規定之。
八.上列俸給津貼及酬金,應免除一切稅捐。
第三十三條
法院經費由聯合國擔負,其擔負方法由大會定之。

㈢ 歐盟委員會與歐洲法院的關系是怎樣的

into the sieve, with the wings of a s

㈣ 歐盟最早簽訂3個共同條約的六國之名

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
(一)歐盟公司法立法背景
歐盟是建立在歐洲的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簡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簡稱EEC:歐共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AtomicEnengyCommunity,簡稱:Euratom)之上的。建立歐盟的建立是鑒於各國歷經了二戰,歐洲經濟急待各國政府攜手合作,以便重振經濟。1950年,當時的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提出一項由歐洲各國政府聯合管理煤炭與鋼鐵生產的計劃。這個計劃得到了歐洲一些國家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等6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正式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隨著形勢的發展,上述6國又於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在第一個《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這個條約的緒言中,還就建立該共同體的目的問題明確指出:條約是「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維系他們的基本利益,以取代長期的敵對,並作為在長期以來被血腥沖突而分裂的人民中確立更為廣泛和更為深入的共同體的基矗」1973年1月1日,丹麥、愛爾蘭和英國首批加人了上述3個共同體。其後,1981年1月1日,希臘又加入了上述3個共同體。西班牙與葡萄牙是於1986年1月1日第三批加入上述3個共同體的。1990年,前東德地區作為統一後的聯邦德國的一部分當然地成為3個共同體的成員。至1995年1月1日,又有奧地利、芬蘭、瑞典等3個國家加入了3個共同體,以後荷蘭、比利士、盧森堡也加入共同體,從而使成員國總數已經達到目前的15個國家。1992年2月7日,當時的12個成員國又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或簡稱《歐盟條約》)。這個條約重申了「在歐洲人民中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宗旨,並且提出在3個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歐洲聯盟。《歐盟條約》又在1997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作了修改。
現在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及波蘭三國也在作加入歐盟的准備,其磋商談判早於1998年3月開始,2002年12月,哥本哈根的歐盟峰會標志

㈤ 國際法院規約的第二章 法院之管轄

第三十四條
一.在法院得為訴訟當事國者,限於國家。
二.法院得依其規則,請求公共國際團體供給關於正在審理案件之情報。該項團體自動供給之情報,法院應接受之。
三.法院於某一案件遇有公共國際團體之組織約章.或依該項約章所締結之國際協約.發生解釋問題時,書記官長應通知有關公共國際團體井向其遞送所有書面程序之文件副本。
第三十五條
一.法院受理本規約各當事國之訴訟。
二.法院受理其他各國訴訟之條件,除現行條約另有特別規定外,由安全理事會定之,但無論如何,此項條件不得使當事國在法院處於不平等地位。
三.非聯合國會員國為案件之當事國時,其應擔負法院費用之數目由法院定之。如該國業已分組法院經費之一部,本項規定不適用之。
第三十六條
一.法院之管轄包括各當事國提交之一切案件,及聯合國憲章或現行條約及協約中所特定之一切事件。
二.本規約各當事國得隨時聲明關於具有下列性質之一切法律爭端,對於接受同樣義務之任何其他國家,承認法院之管轄為當然而具有強制性,不須另訂特別協定:
(子)條約之解釋。
(丑)國際法之任何問題。
(寅)任何事實之存在,如經確定即屬違反國際義務者。
(卯)因違反國際義務而應予賠償之性質及其范圍。
三.上述聲明,得無條件為之,或以數個或特定之國家間彼此拘束為條件,或以一定之期間為條件。
四.此項聲明應交存聯合國秘書長並由其將副本分送本規約各當事國及法院書記官長。
五.曾依常設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六條所為之聲明而現仍有效者,就本規約當事國間而言,在該項聲明期間尚未屆滿前並依其條款,應認為對於國際法院強制管轄之接受。
六.關於法院有無管轄權之爭端, 由法院裁決之。
第三十七條
現行條約或協約或規定某項事件應提交國際聯合會所設之任何裁判機關或常設國際法院者,在本規約當事國間,該項事件應提交國際法院。
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子)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卯)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㈥ 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

:《尼斯條約》的全稱為「修改《歐洲聯盟條約》、建立歐洲各共同體諸條約和某些附件的尼斯條約」[3]。《尼斯條約》於2000年12月在歐盟尼斯理事會結束時通過, 後經各國法律和語言方面的專家經過兩個多月加工整理成《尼斯條約》的正式文本,歐盟部長理事會於2001年2月26日正式簽署,刊登於2001年3月10日的《歐洲共同體官方公報》(文號為2001/C80/01)。 目前各成員國對該條約的批准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條約尚未生效, 而且由於愛爾蘭在2001年6月8日的全民公決投票中不同意批准該條約[4],給《尼斯條約》的前景帶來了變數, 但是, 從愛爾蘭否決以後的幾次歐盟峰會的情況看,歐盟絕大多數國家堅持批准該條約的意向未變。據分析,雖然個別國家可能會對條約的個別問題採取保留,從而導致條約作小的修正,但對於條約整體來說,應當不會有大的改變(參見德尼·西蒙《歐洲共同體法律制度》,法國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第6頁)。

關於《歐洲聯盟條約》和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三個條約(即《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一些附件,包括《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對上述條約的修改,國內至少出版了兩位譯者在不同時間所作的譯本。一是戴炳然教授[5]翻譯的《歐共體條約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年版。該書收入了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諸條約和1992年版的《歐洲聯盟條約》,以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對建立歐洲諸共同體三個條約的修改等內容。二是蘇明忠先生所翻譯的兩本條約集, 一本為1992年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歐共體基礎法》, 主要內容是建立歐洲三個共同體諸條約, 1986年的《單一歐洲文件》和其它關於修改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三個條約的協定,以及有關共同體的基礎法律文件。另一本是1999年1月由同一家公司於1999年1月出版的《歐洲聯盟條約》,內容包括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兩位譯者為歐共體法和歐盟法律在中國的研究和推廣作出了很大貢獻。

不過,就國內對歐共體和歐盟法律移譯的現狀來說,由於時間和其它方面的原因,雖然出版了歐共體和歐盟法律文件的以上主要內容, 但是從演變的角度上看,目前國內尚無一本按照《阿姆斯特丹條約》生效以後重新排序的、將原來的內容和以後所有的修改內容全部涵括進去的建立歐洲各共同體的諸條約和《歐洲聯盟條約》的完整修訂本,更不用說包括其它內容尤其是歐洲共同體法院判例的法規判例集了,此誠為憾事。因為歐洲的建設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而想認知歐洲, 卻沒有有關最新歐盟基本法律的簡明完整的譯本,如何能夠做到全面的理解呢。 我想, 翻譯和出版最新歐洲共同體和歐盟條約法規判例集,應是歐洲研究界一項急需完成的重任。

《尼斯條約》 概要[6]

背景

1.《尼斯條約》的內容於2000年12月在法國尼斯得到了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同意,《尼斯條約》於2001年2月26日由15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簽署。
2.《尼斯條約》的目的在於完成歐盟的機構改革, 為歐盟成員國的大規模擴大作好准備。條約對現存的歐盟和歐共體諸條約加以修改, 尤其是《歐洲聯盟條約》和《歐洲共同體條約》(以下簡稱「歐盟諸條約」)。

歐盟目前的成員國為: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國。

歐盟正在和以下歐盟候選國談判入盟問題:保加利亞、塞普勒斯、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土耳其也得到了候選國地位。

3.《尼斯條約》繼續了1997年《阿姆斯特丹條約》開始的進程,其內容包括對歐盟機構運作的一系列改革, 涉及在先前談判中未解決的很多問題。《尼斯條約》的批准將為已經列入日程的歐盟擴大打開道路。當然,歐盟擴大的順利進行還有賴於入盟談判的圓滿完成。

歐盟的創建和定型端賴其成員國之間50多年來對一系列條約的談判。 包括《羅馬條約》(1957年)、《歐洲單一法令》(1986年)、《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2年)和《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年)等。
歐洲共同體包括3個不同的實體, 即: 歐洲共同體(前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政府間會議議程
4.歐盟鑒於未能在阿姆斯特丹就一些重要的機構改革問題達成協議,決定為了准備歐盟的擴大,非常有必要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改革。
5. 1999年6月科隆歐盟理事會和1999年12月赫爾辛基歐盟理事會決定,召集政府間會議解決以下3個問題:
- 歐盟委員會的規模和組成;
- 歐盟部長理事會加權票的重新平衡;
- 在歐盟部長理事會決定程序中增加有效多數議決的適用領域。
6. 歐盟擴大所必要的對歐盟其他機構(如歐盟議會和歐洲共同體法院)的改革也得到了考慮。 並且商定, 在葡萄牙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時還可以將其他問題增加到政府間會議議事日程中。結果, 在2000年6月於西班牙費拉舉行的歐盟理事會上, 又在政府間會議日程中增加了強化合作程序。

談判的進行
7. 政府間會議於2000年2月份開始, 談判由各國外交部長領導進行。談判的進展在2000年6月舉行的歐盟理事會上進行了分析, 並在法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時在2000年10月召開的比亞里茨歐盟理事會非正式會議上得到了總結。 談判以2000年12月在尼斯召開的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而告終結。

以下為歐洲各共同體的共同機構:
- 歐盟議會;
- 歐盟部長理事會;
- 歐盟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法院;
- 審計院。
此外還有其他共同體機構:
-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
- 地區委員會;
- 歐洲調解員;
- 歐洲投資銀行
- 歐洲中央銀行。

條約的簽署
8. 在對條約文本做了簽署前的技術准備以後,《尼斯條約》於2001年2月26日由歐盟各國外交部長在尼斯簽署。

條約的批准
9.《尼斯條約》只有在得到15個成員國批准之後才能生效。目前的情況是,歐盟所有其他國家,如果不是全部,至少大多數國家均可在全國議會同意的基礎上批准條約。愛爾蘭則必須舉行全民公決, 修改憲法, 以批准條約。[7] 對於歐盟其他條約的修改,例如通過《歐洲單一法令》(1986)、《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2)和《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等所作的修改等,已經採取了類似的程序。為了避免延遲歐盟擴大的時間表,各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已經提出了保證在2002年年底以前完成批准程序的意願。

《阿姆斯特丹議定書》
10. 談判的一個關鍵的起點是作為《阿姆斯特丹條約》一部分的《關於機構的議定書》。該議定書指出,在即將到來的歐盟擴大之時, 歐盟委員會的組成將是每個成員國提名一名成員, 條件是將對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加權票加以修改, 尤其要對情願放棄在委員會中提名第二名成員的大國進行補償。
11.《尼斯條約》包括上面提到的不同領域。 以下對條約的修改內容和此前就修改所做的談判加以闡述:

歐盟委員會
12. 在談判過程中, 對有關未來歐盟委員會的規模和組成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一些成員國希望對委員會確定一個少於成員國總數的明確的限額,認為在歐盟成員國繼續擴大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從每個國家任命一個委員將阻礙委員會的有效運轉。提出的另外的建議是, 如果不做這一限制, 唯一的另一選擇是在委員會中採用級別結構,也即在委員會中採取資深委員和資淺委員的區別制度。其他國家包括愛爾蘭明確提出,為了保障歐盟委員會的強有力的和有效的運轉,有必要在每一個成員國,包括新入盟的國家,任命一名委員。 他們還提出, 在完成目前的擴大階段以後,有關的安排決定的實施,需要歐盟擴大以後的經驗, 而這就需要候選國的積極參加。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各條約的保護者,它也擁有重要的立法權和執行權。 目前委員會共有20名成員。 10個較小的成員國每個國家任命1名委員, 5個較大的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每個國家任命2名委員。

13. 最終在尼斯達成了協議, 決定從2005年起,也就是從任命下一屆歐盟委員會之日起, 5大國將放棄他們提名第2名歐盟委員會成員的權利。每個成員國將提名1名委員, 直到歐盟到達27國為止。 此後將由歐盟部長理事會以一致通過的方式,決定歐盟委員會少於27人的具體規模。 從那時起, 歐盟委員會成員資格將採取在成員國之間輪流擔任的辦法。
14. 這意味著每一個成員國, 包括新入盟的國家, 將提名一名委員, 直到歐盟達到27國為止。 此後將採取的方式, 包括歐盟委員會的規模, 將根據歐盟擴大的實踐經驗、在新入盟國家的參與下, 在嚴格的成員國平等的基礎上,以一致通過的方式決定。
15.《尼斯條約》還將擴大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權力。 主席的權利包括:
- 決定歐盟委員會的內部組織, 以保障其連貫地、有效地和在集體領導的基礎上工作;
- 在委員會委員之間分配工作, 並且在任職期間, 重新調整委員的工作;
- 經委員會批准, 任命若干副主席;
- 在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 要求歐盟委員會成員辭職。
16. 上述變革的總體效果是加強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權力, 給予其與其他成員相比更加顯著的地位。

歐盟部長理事會加權票數的協調

歐盟部長理事會的投票權是在「組」的基礎上確定的,即按照人口總體上的相似將成員國劃分為幾組。在總數為87票的加權票上, 愛爾蘭目前擁有3票,和芬蘭、丹麥的票數相同。

17. 會議也認為可能對在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加權投票制度中, 對各國的票數重新分配。包括根據《阿姆斯特丹議定書》,對那些失去提名第2名歐盟委員會成員的國家進行補償。
18. 在談判期間, 數種重新平衡機制獲得考慮。 大致可分為兩類: 1)簡單的重新平衡。 對於現在的成員國和新成員國均給予新的加權票;2)雙重多數制, 即除了加權票的重新平衡之外,並且引入一致機制, 保障有效多數票代表歐盟人口的足夠比例。
19. 新條約規定, 從2005年1月起, 歐盟現在成員國的加權票如下:
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 29 票
西班牙 27票
荷蘭 13票
希臘、比利時、葡萄牙 12票
瑞典、奧地利 10票
丹麥、芬蘭、愛爾蘭 7 票
盧森堡 4 票
總票數 237票
條約並規定,從2005年起在歐盟15國作出的決定, 應當保證在總數237票中,有169票贊成(多數比例為71.31%)[目前的數字是在87張總票數中, 應當取得62票的多數(多數比例為71.26%)]。
20. 條約還就歐盟擴大到27國時,每一個成員國應當分配的加權票的數字達成了協議。
21. 此外, 在新的制度中,
- 在《歐洲共同體條約》的框架下作出的決定應當獲得成員國多數國家的支持(如果作出的決定不是由歐盟委員會建議的,要求有成員國的三分之二的多數);
- 成員國可以要求核對,由多數成員國支持的決定,是否同時取得了占歐盟總人口的至少62% 的人口的支持。
22. 鑒於人口標准更多地有利於大國, 小國尋求在作出任何決定時應當要求有至少多數成員國的同意(鑒於加權票的分配情況,這種情況有時發生在現在,但在將來將會成為制度性的規則)。
23. 在成員國總數擴大到26個成員國的過程中,每一次新成員國的加入之時,有效多數議決制所要求的有效多數的數字(有效多數門檻),將根據規定的參數,通過談判確定。在歐盟第一次擴大時,該數字將設在目前的71.26%以下。 此後該數字將逐步提高, 到達73.4%的最高限。當第27個成員國入盟時, 有效多數門檻將設定為73.9%, 即在345票中需獲得255票。
24. 愛爾蘭在歐盟達到27個成員國時,將擁有總票數345票中的7票加權票, 相當於總票數的2.03%。 這將維持其與芬蘭和丹麥的同等數量。 愛爾蘭在歐盟達到27國時, 人口數在歐盟總人口中佔0.8%。

有效多數議決制

有效多數議決制度是歐盟部長理事會在其作出的大多數決定中所採取的一種決策形式。它通常伴有與歐盟議會的共同決定程序。 歐盟各條約確定了各國的加權票數額。 在目前15國的歐盟中, 「有效多數」為總數87票中的62票。
25. 有效多數議決制已經適用於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大量決定, 通常是在給予歐盟議會以「共同立法者」身份的「共同決定」程序中使用。不過, 面臨著歐盟的重要擴大和歐盟部長理事會成員的增加,感到必須擴大有效多數議決制適用的范圍, 以利於在擴大的歐盟中有效地作出決定。
26. 雖然對於將有效多數議決擴展到一些領域獲得原則上的廣泛支持, 但有些國家在其具有特別敏感利益的領域,仍然希望採用一致通過的方式議決。愛爾蘭的敏感領域是稅收。
27. 經過於大約50條規定的討論,最後對在大約30條規定中採取有效多數議決達成協議。 引進的新的重要領域包括, 對於知識產權的服務和貿易等交易的談判(第133.5條);與第三國的經濟、技術和財政合作(第181a條);對於歐盟委員會主席和成員的任命(第214條); 對於歐盟部長理事會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的任命(第207.2條)。 對於有關稅收的規定,條約沒有任何改變。

強化合作
28. 強化合作是用來描述《阿姆斯特丹條約》引進的一項特別規定的, 該規定允許歐盟的少於成員國總數的成員國集團,利用歐盟的制度, 促進其成員間的更加緊密的合作。 有關強化合作的規定從未被應用, 若干成員國相信, 條約規定得太嚴格是其未被利用的原因。 因為規定要求要有多數成員國的參與,並且允許任何成員國行使否決權, 這些規定如不修改將仍然不會被適用。另一方面, 公眾也非常關心, 希望該制度能以保障歐盟總體一致性的方式運轉。
29. 結果: 決定對強化合作先決條件採取合並的方式。規定: 強化合作不得損害單一市場、構成貿易壁壘或者扭曲成員國之間的競爭, 它只能在合理期間內,其他辦法不足以達到目標的情況下,作為最後的手段加以運用。 以下是將來應當適用的部分規定:
- 不論歐盟成員國數目多少, 參加強化合作的最少參加國應為8個;
- 有關成員國加入強化合作權利的規定得到了加強;
- 強化合作可以在執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第二支柱)的決定時採取, 但不得涉及安全和國防事宜;
- 歐盟部長理事會對於強化合作的批准將採取有效多數投票制度: 除非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內仍然適用否決制外,成員國不再可能對強化合作集團的成立進行否決。

其他機構

歐盟議會

歐盟議會由成員國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 它與歐盟部長理事會分享立法和預算權, 並在歐盟內部行使民主監督權。 愛爾蘭最近有15名歐盟議會成員。

30.目前歐盟議會共有626名成員,歐盟各條約限定, 議會總成員不得超過700名。隨著歐盟擴大在即, 有必要由政府間會議就重新分配議員席位以接納新成員國,同時又不使議會過大, 影響工作效率達成協議。 歐盟議會建議將對每一個國家的保障席位數從6個減少為4個, 並將剩下的席位按照人口比例重新分配。 這一制度會使愛爾蘭保有9個席位, 與現在的15個席位形成對照。 得到愛爾蘭和其他國家支持的選擇方案是,對每個國家的減少數在比例的基礎上確定。 這一方法將使愛爾蘭留下12個席位。 法國作為主席國, 在臨近尼斯峰會期間, 建議決定對每個國家從這兩個方法中選取一個統一的方法。

31. 最終在尼斯決定,將歐盟議會議員席位的最高限額增加到732人。 愛爾蘭最終被分配了12個席位, 達到了主席國建議幅度的頂點。新的席位分配方案將從2004年新一屆議會開始時生效。 不過, 大家也同意, 在最近所有談判入盟的國家加入聯盟期間,對於分配席位的減少只能在保障設定的732個席位的限度不被打破的必要的程度上進行。

歐共體法院

歐共體法院負責對歐共體法的解釋和執行。

32.歐共體法院的改革是由以下兩個主要因素推動的:
- 法院工作量的增加和等待判決期限過長;
- 歐盟的擴大。

33. 對於法院進行一攬子改革的目的,在於通過擴大歐洲一審法院的作用, 使歐共體法院能夠集中精力處理更重要的案件,增加司法管理的效率。 重要的改革包括向一審法院轉移對特定領域的初步裁決案件的管轄權, 設立特別審判庭以審理特定類型的案件等等。
34. 《尼斯條約》還首次將每個成員國任命一位歐共體法院法官的權利正式化,以保證所有成員國的法律制度均能在法院中得到體現。條約還規定, 為了使法院的工作更有效, 將在法院中設立11名法官組成的大審判庭。

審計院
35. 根據《尼斯條約》, 每個成員國將有權任命一名審計院成員。 條約還通過成員國宣言,鼓勵成員國審計機構之間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
36. 經濟社會委員會為咨詢機構, 成員來自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各類代表。 其目的在於告知歐盟決策機構,這些領域的業者,對共同體在經濟和社會的廣泛領域中的政策的想法。委員會由222名成員組成, 同時有相同數量的候補成員。 愛爾蘭有9名成員。
37. 尼斯會議決定, 在擴大的歐盟中,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成員的數目將擴大到350人。 愛爾蘭將繼續任命9名委員會成員。會議還同意, 委員會應當引入更多的市民社會的代表,並包括如消費者團體等。

地區委員會
地區委員會是由地區和地方利益代表組成的咨詢機構。地區委員會共有222名成員, 其中9名愛爾蘭成員。 新條約規定, 當歐盟擴大為27個成員國時, 地區委員會成員總數將不超過350人。分配給成員國席位的數目將與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相同。愛爾蘭將和現在一樣, 擁有9個席位。 為了保障委員會的代表性, 其未來成員應當或者是地區或者地方當局成員, 或者向地方選舉議會負有政治責任,當其在國內的這種地位終止時,其的地區委員會成員資格也應喪失。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39. 歐盟繼續尋求在歐洲發揮其在和平、穩定和安全方面的更大作用的途徑。 愛爾蘭在維護穩定、廣泛的安全環境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益。它不僅通過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也通過在聯合國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作用尋求這一目標。 根據政府軍事中立政策, 政府明確, 愛爾蘭根據適當的立法, 按照議會的批准,只參加聯合國批準的人道和危機處理行動。
40. 現存條約的規定意在使《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建立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更加協調、有效和更為清晰可見。《尼斯條約》對上述規定進行了修改, 刪除了涉及西歐聯盟的規定, 並給予設立在布魯塞爾的政治和安全委員會以條約的基礎。
41. 通過《阿姆斯特丹條約》的規定發展起來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包括提高執行人道和危機處理任務〖被稱之為彼德斯堡(Petersberg)使命〗的能力。 現存的安全安排和程序為了執行這些任務而進行了調適。 有關這一結果的決定是由歐盟理事會在科隆、赫爾辛基、費拉和尼斯等地召開的會議上先後作出的。
42. 在簽訂《阿姆斯特丹條約》時期, 曾經設想由西歐聯盟代表歐盟在危機管理和沖突預防領域發揮作用。但是, 考慮到歐盟在此領域中能力的提高, 西歐聯盟的作用相對減少,《尼斯條約》對《歐洲聯盟條約》的2個條文作了修改,以反映以下現實: 歐盟本身將在這些領域執行其自己作出的決定。

其他問題

成員國對基本原則的違反
43. 當歐盟認為成員國嚴重地和持續地違反了如民主和人權等原則時, 歐盟已經具有採取措施的權力。在將來, 當其認為成員國具有違反民主和人權等原則的嚴重危險的,還將有權向有關政府提出建議。

社會保障
44. 應愛爾蘭的建議, 規定了鼓勵成員國之間在社會保障領域進行合作的條文。 此外,新條約還規定了一個新條文,為社會保障委員會提供了法律基礎。

歐盟未來的前景
45. 在完成了歐盟擴大必要的內部改革程序以後, 歐盟接著組織就未來歐盟前景的大規模的討論。如何更好地構架這一討論的問題,將分別在瑞典的哥德堡(2001年6月)歐盟理事會和比利時的理肯(Laeken)/布魯塞爾歐盟理事會上加以考慮。 在決定討論的主題中, 包括對歐盟和成員國之間權力的明確劃分,《歐盟基本權利憲章》未來的地位問題,對歐盟諸條約的布局和安排的重新考慮,以使其更容易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以及成員國議會在歐盟中的作用等問題。 條約並設想,大討論將於2004年以政府間會議而告終結。

--------------------------------------------------------------------------------

[1] 《尼斯條約》中譯本, 請參見趙海峰、石佳友、李晴蘭譯, 趙海峰校的文本, 刊登於《歐洲法通訊》第3、4輯, 即出, 法律出版社。
[2] 趙海峰為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客座副教授, 全法科協法律、經濟分會理事長,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
[3]其簡要內容見《歐洲法通訊》第二輯第354頁及以下和363頁及以下。
[4] 參見《歐洲法通訊》第二輯第374頁。
[5] 關於戴炳然教授, 請參閱《歐洲法通訊》第三輯「中國的三位讓·莫內講座教授」,即出,中國法律出版社。
[6] 本文譯自愛爾蘭外交部所作的有關《尼斯條約》的白皮書, 原名為Treaty of Nice, White Paper-Summary。資料來源: 歐盟網站www.europa.eu.int 。
[7] 愛爾蘭於2001年6月8日舉行了全民公決, 多數公民投票反對批准《尼斯條約》, 從而對歐盟東擴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譯者注。
參考資料:http://law.hit.e.cn/article/2006/05-23/05094445.htm

㈦ 什麼是國際法淵源,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國際法院規約的第38條的看法(越多越好),謝謝!

1,國際法的淵源是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或最初回的表現形式,他強調的是第一次答或最初,和一般法律原則還是有定義上的差距的。

2,(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定,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則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下 ,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㈧ 誰能告訴我一下《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一款有沒有通俗的版本,我背國際法沒看懂

給你個簡化版,僅用來幫助理解,考試寫上老師不給分別怪我.
一,國際條約.
二,國際習慣法.
三,國際法律原則.
四,司法判例和最高權威的國際法學家的學說..

㈨ 國際法院規約第59條

《國際法院規約》第五十九條:法院之裁判除對於當事國及本案外,無拘束力。

國際法院為聯合國主要司法機關專,根據1945年6月26日在舊金山簽署的《聯合國憲章》設立,以實現聯合國的一項主要宗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國際法院依照《規約》及其本身的《規則》運作。《規約》是《憲章》的一部分。國屬際法院於1946年開始工作,取代1920年在國際聯盟主持下設立的常設國際法院。



(9)歐盟法院規約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國際法院為聯合國主要司法機關,根據1945年6月26日在舊金山簽署的《聯合國憲章》設立,以實現聯合國的一項主要宗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國際法院依照《規約》及其本身的《規則》運作。《規約》是《憲章》的一部分。國際法院於1946年開始工作,取代1920年在國際聯盟主持下設立的常設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具有雙重作用: 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



㈩ 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是否窮盡國際法法律淵源

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內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容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熱點內容
洗車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41:10 瀏覽:785
勞動法周末算工資嗎 發布:2025-08-13 02:38:01 瀏覽:238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發布:2025-08-13 02:33:16 瀏覽:486
卓資司法局 發布:2025-08-13 02:28:15 瀏覽:522
馬克思矛盾分析法分析社會問題 發布:2025-08-13 02:28:11 瀏覽:311
親愛的律師 發布:2025-08-13 02:22:16 瀏覽:693
中國的道德觀 發布:2025-08-13 02:14:30 瀏覽:884
公司完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06:40 瀏覽:943
刑法者人之 發布:2025-08-13 01:31:50 瀏覽:656
光華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讀幾年 發布:2025-08-13 01:26:39 瀏覽:819